APP下载

歌剧《奥涅金》的文本探究

2014-03-11滕晓冀

音乐生活 2014年2期
关键词:奥涅金柴科夫斯基亚娜

文/滕晓冀

1 人物性格分析

1.1 奥涅金

在他的性格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纠结。所谓纠结就是——选了鱼,就总想着鱼的不好;而选了熊掌,又总看着熊掌别扭。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总是浑身不自在,还能客观冷静地批判自己。没完没了地怀疑,否定,批判。纵然深刻,这样的性格,如不求死,哪有解脱?而奥涅金到底在厌烦些什么呢?人与生活,这就是我的答案。他对周围的人无所适从,对生活也不知所措。他的人生理想已经彻底幻灭了,他的痛苦就根植于此。我想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奥涅金,因为我们都对自己“生命的意义”没有多大把握。这个故事从开篇就讲了一个人死了的故事——奥涅金的叔叔的过世,结尾又何尝不是呢?

在整部歌剧里奥涅金人物性格出现了三次转折:第一次转折是在决斗中他枪杀了另一个自己——连斯基; 正如怀疑主义枪杀了理想主义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度的苦闷之中。第二次转折是苦闷的奥涅金被贵妇塔基亚娜唤醒往日的激情而陷入了疯狂之中。第三次转折是他被塔基亚娜冷酷地拒绝而陷入永远的痛苦之中。

而有趣的是,再次唤醒奥涅金激情的不是那个纯洁而又浪漫的少女,而是冷酷、遵从妇道,在社交界左右逢迎的贵妇塔基亚娜。这里也再次体现出了奥涅金的性格纠结,他就是自己一直想摆脱、纠正的那个人。塔基亚娜拒绝了他,他纠结;塔基亚娜若是接受了他,不出三天,奥涅金也会厌烦,因为这就是他的性格缺陷。

1.2 连斯基

他与奥涅金的性格特征恰恰相反。热情冲动、敢爱敢恨、盲目乐天、对一切事物充满兴趣和好奇心。然而他对待人和事物却只能停留在表面,不能走向深刻的层面。始终看不透他所倾慕的那个女孩的特质,根本就是一个轻浮虚荣的花架子。

1.3 塔基亚娜

她的个性勇敢、深情、浪漫、喜欢幻想、富有牺牲精神,是男子理想的爱人。只可惜这样的塔基亚娜现在已经死了,只剩下躯壳而已。

1.4 奥利嘉

她与姐姐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虚荣轻浮爱享乐、天生的乐天派。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丽的花瓶。

初入社交场的奥涅金还非常年轻,在人格处事及价值观方面都具有连斯基和奥利嘉两人的性格成分。也就是说他既有连斯基的理想主义、热情澎湃、莽撞天真,同时也有奥利嘉的虚荣肤浅。而这四位主人公的结局是,连斯基成了死人,奥利嘉和塔基亚娜都成了活死人,剩下奥涅金在纠结中残喘,在不远的将来,他也必将有个归宿。

2 歌剧《奥涅金》的文本来源及背景分析

歌剧《奥涅金》的故事取材于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同名长诗。诗歌不仅文字优雅,用词精准,更深刻地鞭挞了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堕落。然而歌剧与诗歌又不尽相同。既然提到歌剧《奥涅金》,不得不提俄罗斯另一位音乐大师,著名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如果想把歌剧理解透彻,只停留在音乐旋律的层面,那听一万遍也无法理解到歌剧的指导思想和意义。音乐脱离不开音符也脱离不开作曲家,作曲家的人生以及作曲家所生活的时代。

而关于这部《奥涅金》,要从1876年说起,柴科夫斯基在拜罗伊特观看了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转年1月又在巴黎观看了比才的歌剧《卡门》。之后他产生了两个梦想:一是想写一部成功的歌剧。虽然在此之前他也写了不少歌剧,但是都不太成功;二是想过一种“正常人”的日子,也就是想找一个女人结婚。

1877年的春天,有一位叫安东尼娅(Antonina)的女人给他写了一封求爱信。来信的频率颇高,到5月末的时候已经写了三四封。当1877年5月的一天,一位莫斯科大剧院的歌手提议柴科夫斯基创作《奥涅金》歌剧时,柴科夫斯基还有些不以为然。但随后当他回到自己的住处后却发现,天下的事情竟然会是如此的巧合!剧中的人物塔基亚娜与现实生活中的安东尼娅出现了惊人的吻合!可以说这名叫做安东尼娅的女人的出现,直接激发了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灵感。

3 歌剧音乐与文本分析

这部歌剧 《奥涅金》完成后,柴科夫斯基并不叫它歌剧,而是被他称作为“7 lyric scenes in 3 acts”,也就是“三幕中的七个抒情场景”。他将这部歌剧归类为“scenes lyriques”译作“抒情场景集”。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在柴科夫斯基看来最重要的是七个场景,而不是那三幕。他将结构定义在小七景,而不是大三幕上。中场分割分在第四场明日舞会和第五场奥涅金与连斯基决斗之间。剧本开头姊妹俩二重唱歌词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另外一首诗歌,不是《奥涅金》里面的。蒂凯先生(Mr.Triquet)唱的那首小插曲,歌词是斯洛乌斯基(Shilovsky)创作的,可以用法语演唱,也可以用俄语演唱。调子是抄的。这个旋律表面上是简单的上下句,2+2小节的结构,下句却是3个小节。格列明亲王Gremin的那首冗长的歌词,是柴科夫斯基自己写的。连斯基第一场咏叹调的歌词也是柴科夫斯基自己写的。剩下的歌词,也有不少段落未见于普希金。

大量的群众歌曲和舞曲织在其中,可以算作是优点、特点,同时也可以算作是缺点。第一场中,四个年轻人分成两对出场,那一段跟《浮士德》颇有几分相似,连斯基与奥尔加的音乐旋律为四拍子,而奥涅金与塔基亚娜为三拍子,这个对比手法似乎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

音乐动机,有两个比较明显。一个选自写信的场景,移植到序曲开头,从《卡门》改来的。另一个是下行音阶,最突出的一次是写完信,天亮了,双簧管引出来(总谱p.143)。最重要的动机是开头两姊妹二重唱时的长笛伴奏,弱起三连音上行半音阶,到了强拍改成下行(总谱p.4)。这个拱形的动机几乎出现在所有抒情的段落里面——不妨叫它“青春”的动机。它出现频率之高,以至于那些抒情段落都没有了时间先后的概念,回忆过去和幻想未来混在了一起。

4 直接影射作曲家私隐的歌剧《奥涅金》

这部 《奥涅金》大概是歌剧史上最接近作曲家真实私人生活经历的一部歌剧。表面看起来,这似乎是普希金的那部经典长诗。然而骨子里写的却是柴科夫斯基自己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普希金是借奥涅金写整个俄国社会,而柴科夫斯基是借普希金的奥涅金写自己。表面上看都是奥涅金,人物剧情没大的改动和变化,然而本质上却是“此奥涅金非彼奥涅金”。

我们先来看看作曲家的人生究竟都发生了些什么。其中有两件事是众所周知的:一是柴科夫斯基的同性恋性取向;二是他与安东尼娅极不幸福的婚姻。俩人还没等蜜月结束即关系告急。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是,柴科夫斯基写完写信的场景被自己的音乐打动了。恰在此时,安东尼娅写来充满热情和爱慕的信。于是让作曲家以为“心理可以战胜生理”,而动了结婚的念头。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写完这个写信的场景就决定结婚的。可以说他从来没有真正地在情感上爱过安东尼娅。二人不幸的婚姻很快以失败告终。多年后,柴科夫斯基曾托朋友联络安东尼娅,希望由她对外宣称因为柴科夫斯基搞婚外恋才终止了二人的婚姻关系。而这一请求被安东尼娅拒绝。在当年有人推测柴科夫斯基是怕安东尼娅会将两人婚姻不幸的实情公之于众,于是甘愿一人承担不忠的罪名。在极大的压力和苦闷中,柴可夫斯基自杀未遂,身患重病。所幸在朋友的照料下,他又恢复了往日的健康。他和安东尼娅自从蜜月分手后,一生保持着婚姻关系,却终生未再见面。

总之,这部歌剧《奥涅金》正是创作于柴科夫斯基与安东尼娅结婚前后。安东尼娅也正是歌剧中塔基亚娜的人物原型。而诗人连斯基,是作曲家心目中的那个“小男孩”的形象。奥涅金正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自己。在歌剧中奥涅金打死了连斯基,而在现实中柴科夫斯基决意与梦幻中的小男孩子们一刀两断,走入正常的婚姻生活。歌剧写完后,柴科夫斯基自己也心里没底。歌剧的首演只是找了个小场子演出小试了一下,也没有聘请著名的歌唱家担任主角。起初柴科夫斯基担心这部缺乏传统场景转换的歌剧,能否为大众所接受。因此,他决定将首演的编制尽可能地简单化。出于这个考虑,他把奥涅金的首演交托于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学生。然而出乎意料,歌剧大获成功!两年后在莫斯科大剧院演出的时候,结尾又有点小改动,格列明亲王不再出场。几年后在圣彼得堡演出时,加写了第三幕的苏格兰舞曲。没有比这部歌剧与作曲家生活更相互影响的例子了,所以它是歌剧史上最隐私的歌剧,也是一部美丽的悲剧。

[1] Robert Greenberg.《How to Listen To and Understand Opera》 The Teaching Company 2001.

[2] 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沈阳:华乐出版社2003年5月.

[3] 王震亚.世界现代音乐的投影——《现代音乐欣赏辞典》[J].中国音乐学.1998第1期.

[4] David Brown.《Tchaikovsky: A Biographical and Critical Study》Publisher: Victor Gollancz 1982.

[5] Stanley Sadie.《 Grove Dictionary of Opera》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January 1, 2002 .

猜你喜欢

奥涅金柴科夫斯基亚娜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席亚娜作品
熟悉的陌路人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的性格成因
《个人的梦 你我的梦》教学设计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灵感从民谣中来
浅析歌剧《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奥涅金咏叹调《假如我喜爱家庭生活》的场景与表演处理
小蚂蚁
“多余人”的苦恼
——叶甫盖尼·奥涅金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