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梦”视域下处理好几对关系的再思考

2014-03-11杨先利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空想中国梦导向

杨先利

(武汉理工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中国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从最初的“小国寡民”“大同社会”到对“世外桃源”的幻想;从1840年中国近代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孙中山倡导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辛亥革命,再到中共“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梦”的实现;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四个现代化”到今天的“小康梦”“复兴梦”的社会理想的提出。“中国梦”的路程是十分艰辛的,它不是一个无意识的自然梦,而是一种伟大的社会理想,一种坚定的内心信念,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那么,在“中国梦”视野下怎样把握理想与现实、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的关系问题是笔者着重需要探究的问题。

1 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1.1 理想与空想、幻想的区别

1.1.1 理想是一种与现实相对应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

理想与空想根本对立。理想是以现实为根据的,它是人们对社会现实(包括个人的生活环境)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律的一种合理的、正确的反映,是人们基于现实对社会和自身未来发展目标的一种追求、想象和向往。理想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是人类自觉能动性的一种表现。随着现实的发展,必要条件的具备,理想是可以转化为现实的。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破了“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天朝之梦”。中华民族陷入了历史的黑暗,不少仁人志士开始探求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一次次破灭。这一理想没能实现的重要因素在于,他们没有真正的以现实为根据作出对社会现实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正确、合理的反映,理想脱离了现实,导致美好的社会愿景成为了空想,无法实现。直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具体国情之“的”,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曲折,找到了实现近代“中国梦”的路径,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之梦,使理想成为了现实。

1.1.2 空想与幻想也是人所特有的意识现象

空想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脱离实际的,毫无根据的反映,它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虚幻,从而根本没有或没有能力使未来的憧憬变为现实的可能。如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社会,孔子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墨子的“尚贤”“尚同”即崇尚贤者,一同天下,也就是以绝对的公平来构筑一个不讲等级的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思想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失去了变为现实的可能而最终陷入空想。

1.1.3 幻想则是对现实颠倒的虚假的歪曲的反映,是一种纯主观的想象和向往

如,东晋陶渊明所描述的“世外桃源”,陶渊明虚构了一些人物和情节,直接表达了人们对“桃花源”这一美好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然而,“桃花源”毕竟是一个与外界隔绝,脱离现实斗争的幻想境界,是一种纯主观的想象和向往,无法成为现实。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二条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理想与空想、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而空想、幻想则是无法实现的。理想具有现实性,空想则脱离现实,虽然有时空想有某种合理性或革命性,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得到相当的传播和发挥某种积极作用。比如,19世纪早期,以圣西门、欧文、傅立叶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许多设想,企图建立一个绝对平等幸福的新社会。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虽然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对后来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从根本上说,空想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无法成为现实。因而与理想有质的区别。幻想歪曲现实,违背客观规律同样不具有现实性。

今天的“中国梦”又有了新的内涵——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梦想的提出既不是空想,也不是幻想,它是人们基于现实作出的对社会未来发展目标的合理想象和向往,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探索、近代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传承的基础上凝练概括总结出来的。从长远目标来看,“中国梦”是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短期目标来看,“中国梦”的关键内容是要实现“小康梦”,即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小康梦”都是一种以现实为根据的社会理想。

1.2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又不等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包含着主观转化为客观和客观转化为主观两个方面。一方面,主观的社会理想转为客观的社会现实,即理想的实现;另一方面,客观转化为主观,原先的理想成为客观现实后,又在新的现实的基础上对社会和自身未来发展目标提出新的追求、想象和向往,即新的理想的提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主客观的双重符合问题。一方面,虽然建构“中国梦”这一社会理想的基本目标是正确的;但“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在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修正和丰富自身,因而就有一个不断地从现实中汲取理想,不断地正确反映社会现实,从而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对于社会现实反映的任何错误,都会导致“中国梦”的社会理想转化为现实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另一方面,“中国梦”的社会理想在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如何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正确地把握建构“中国梦”的基本目标,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这两个符合彼此交织,互为前提。这两个符合是在“中国梦”的社会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要求主观和客观双重符合的情况,使得“中国梦”的社会理想转化为现实的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常常会出现曲折和反复。

今天的“中国梦”是在正确认识社会历史规律和现实发展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追求,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舍弃了现实社会中的假恶丑,发展了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中国梦”结晶着党对于社会现实及其规律的深刻认识,把握了社会历史“事变的性质、意义及其必然结果”,因而具有真的特征。“中国梦”凝聚着党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因而具有善的特征。“中国梦”倾注着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具有美的特征。具有真善美特征的“中国梦”必然要在社会现实中实现自身,不会以纯悴的形式和空想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

2 关于价值取向的应然与实然的思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简单来说,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象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由此可见,价值是在主客体二者相互关系中产生的。作为主体的人,是具有主动性、自觉性的存在,价值具体存在的性质、实现状况是取决于人的。“物有许多自然属性,但这些自然属性只不过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还不是价值本身。价值是通过人这个主体的创造活动才实现的。”因此,价值的存在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是一个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这个层面来看,便产生了人的价值选择问题。

2.1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的关系

人的价值选择是以取向与导向两个不同的向度存在的。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某一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的物质或精神需要,在一定的场合以一定的方式独立的进行价值选择的行为。所谓价值导向,是指社会对个人、集体价值取向的有目的的路线、方针、政策、舆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规范、激励和引导,以促使个人、集体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所要求的价值取向相一致、相协调。

2.1.1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的区别

(1)两者的主体不同。价值取向的主体是是非全体性的,它是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进行的价值选择的行为,主体的范围比较小。而价值导向的主体是社会,范围比较大。

(2)两者的价值目标的选择不同。价值取向是主体根据自身利益需要而进行的自主选择,带有明显的独立性、主观性和为我性。而价值导向则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性、整体性特征。

(3)两者的价值选择方式不同,价值取向在价值选择上有很强的经验色彩和随意性,缺乏理性约束和社会引导。而价值导向则强调的是对社会整体的利益和需求的选择,重视的是一定程度的约束与调控,具有理性化和规范化的特点。

2.1.2 两者的联系

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并非完全对立,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价值导向是价值取向的向导,没有这个向导,价值取向就会迷失方向;价值取向是价值导向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价值导向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价值导向需要从价值取向的特殊性中寻找普遍性、共性。

2.2 价值取向实然与实现“中国梦”的矛盾冲突

2.2.1 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是价值取向实然的表现

在现实社会中,价值取向的实然主要体现在利益方面,在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主要存在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以个人为中心,完全按照个人利益至上的原则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称为个人本位主义。另一种则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问题上,强调以集体共同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也称为社会本位主义。这两种价值取向都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不顾社会的整体利益必然导致“中国梦”的破灭。社会本位主义的扩张,只注重社会价值,完全忽视个人的价值,必然造成人性的虚伪、表里不一和社会发展的扭曲。

2.2.2 价值取向实然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

价值取向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随意的或自发的,亦即非理性的;另一种可能是自觉的或深思熟虑的,亦即理性的。这两种可能的综合就是价值取向的实然。价值取向就是最终决定为达到某种需要和目标做怎么样的价值选择问题。它与价值判断有关。价值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主体在做价值判断时应该从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以客观、理性、中立的态度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向的实然是主体在对客体进行价值判断中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人们对于“中国梦”的认同与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主体的价值判断。但由于不同主体所处的社会现实条件(包括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性别、年龄等等)不同,主体在作出的价值判断时就会出现理性与非理性的差别,对于“中国梦”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判断,不同主体可能会作出不同或完全对立的价值判断。如果认同则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反之,则不利于“中国梦”由理想转化为现实。

2.3 价值取向应然是提出“中国梦”的关键

价值取向应然是指与价值导向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所要求的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价值选择。因此,实现价值取向应然就必须对社会所要求的价值导向内容进行分析、求证、概括,以实现价值取向实然向价值取向应然的转化。

2.3.1 价值取向应然是与价值导向相一致的,一定社会的价值导向必须符合特定时代的社会要求

今天的“中国梦”有着新的内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它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体现出重要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1)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实力特征”。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它的提出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2)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幸福感。“中国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从根本上看,提升幸福指数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中国梦”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憧憬,为社会的发展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3)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上升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之一。

2.3.2 社会价值导向必须具有客观真理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如果超出了特定的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都会变成谬误。一方面,新的“中国梦”的提出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不能超出特定的范围。否则,它将不能反映社会发展规律,成为空想或幻想。另一方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梦”的实现与否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2.3.3 社会价值导向的可行性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对所提出的计划、方案、目标进行论证,以确认其可行性。“中国梦”的内容必须是在具体的社会中,在价值取向多元化中提炼、整合、上升为社会发展客观需要的价值要求,才具有普及性和可行性。其提出不紧需要结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具体国情,还要注意当前社会成员中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客观利益需求。

2.4 “中国梦”的实现是价值取向实然与价值取向应然的趋同合一

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能否定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必须承认它是一种具有某种积极意义的因素。问题的关键是社会主体应理性分析这种存在,使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趋同合一。“中国梦”的实现要求价值取向主体将社会价值导向的内容内化为主体的个体意识,使主体真正地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的价值要求,并自愿将这些要求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使其成为行为习惯,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即实现价值取向实然与价值取向应然的趋同合一。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06.

④李连科.哲学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62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6.

猜你喜欢

空想中国梦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偏向”不是好导向
警惕“空想”
小老虎种花
警惕“空想”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不空想不抱怨 有激情在线状态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