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家宝“农民观”的历史突破及借鉴意义

2014-03-11方妍

延边党校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农村

方妍

(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温家宝被称为“农民总理”,他的“农民观”不同于普通人对农民问题的看法,是指温家宝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执政治国中形成的,对农民地位、价值的宏观认识和主张。本文对“农民观”定义和论述是基于宏观概念,它强调的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指对农民的地位、价值的总体看法。

1 温家宝“农民观”的历史突破

1.1 在农民地位上,前所未有的把重视农民阶层上升到全新高度

2002年新领导集体成立一个月,即开始研究“三农问题”。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他首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①。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温总理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并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2007年十七大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则进一步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继2004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八年把农村政策作为“一号文件”。

这是温家宝“农民观”在对农民阶层重视程度实现从邓小平“农民观”的“战略重点论”到江泽民“农民观”的“首位论”再到“重中之重论”的重心转折的体现,温家宝前所未有的把重视农民上升到全新高度。这是对农民阶层的承认,更是对农民历史贡献, 对农民历史价值的认可,突破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一部农耕文明史,就是一部农民血泪史”③的残酷历史。

1.2 对待农民的工作方法上,从政治的神坛上走下到农民中去

2003年末一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风暴在全国掀起,其肇始就是温总理在农村考察中帮助农家妇女熊德明讨薪,由此引起连锁反应。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当年农民工工资追回数百亿。

温家宝牵挂农民,多次对农村进行考察,深入农民群众,了解农民生活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由此制定了许多具有历史性转变的农村政策。这些政策具体体现在对农民工群体的特别关注、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工收入问题、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关注留守儿童老人上。仅以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温总理曾经5次提到了农民工的问题,包括农民工的收入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这深刻体现了温家宝的“农民观”,即对农民群体的高度重视。

1.3 在对农村机制体制上,勇于创新开历史先河

温家宝执政期期间,重机制体制创新,很多战略部署是开历史先河的,这体现在:一是“多予、少取、放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全新指导思想贯彻始终,首次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二是终结农民交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国家和农民关系松绑;三是开创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历史先河,放开粮食收购价格、购销;四是建立农村免费合作医疗体系;五是进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粮食、农具农资、良种等进行政府补贴,家电下乡补贴;六是进行农村基础建设,农村公路、电网、水利、通信等取得大进展;七是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八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权益④。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温家宝“农民观”所体现的由对农民的“索取”转型为对农民的“补偿”,这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这种机制体制创新下,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产,农民切切实实得到减免税收、医疗、教育等各方面的实惠,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开始引起全社会关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的发展得到全社会的重视,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呈现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景象。

1.4 在具体实践上,决策长效务实有效

在温家宝执政期间,对农民的政策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十六大到十六大六中全会,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第二阶段,从十六大六中全会到十七大,进行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第三阶段,从十七大至今,把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方面协调推进。这些农村政策在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新一届领导集体上台后继续推行,体现了温家宝执政期间农村政策的长效性。

温家宝对农村政策的务实有效性体现在,针对“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200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实行“两减、三补政策”,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增长6.8%⑤,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农民纯收入从2004年的2936元增长到3255元⑤,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不仅取消了336亿的农业赋税、700亿的“三提五统”,还取消各项农村不合理费用,农民负担大大减轻。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至此中国农业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2008年虽面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但粮食产量实现建国以来第一次连续5年单产持续增高,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实现了连续5年增长较快,这是历史上从未有的,体现了温家宝决策的务实有效。

1.5 在价值导向上,以农民为本

实事求是的说,受城乡二元体制和对农民重视不够的因素影响,以前在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方面都是重视“城”,而忽略了“乡”,政府机关、国企各项保障齐全,而同样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农民辛劳一辈子得不到任何保障,正如坊间流传的“辛辛苦苦一辈子,一病回到解放前”。十七大提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添加第八章,来把改善民生尤其是农民的基本保障问题作为以后工作的重点。温家宝总理在 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更是最全面的体现了以“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家安排资金改造和新建 1.88 万所乡镇卫生院、786 所县医院、285 所县中医院和 534 所县妇幼保健院,为 1.17 万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医疗设备,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2007 年在全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 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并且强调“重点扩大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⑥。

2013年3月在他执政期间最后一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则进一步指出,要“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⑦。这就确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即“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和两个“人人享有”。这里的“人人”不仅包括了原来的城市居民,而且也包含了农村人口、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原来对农民、农民工考虑少、甚至忽略农民基本保障的现象。

2 温家宝“农民观”的借鉴意义

温家宝的“农民观”在其执政的10年,农村前所未有的进行各项深化改革,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基础建设建设加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也开始得到全社会关注,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得到实惠最多、干部群众心气最顺的时期之一”⑧,具体的说,温家宝“农民观”给我们的借鉴意义是:

2.1 从农民观、价值观的角度,要摒弃原来的优先发展工业、优先发展城市的思路,从根本上真正的重视农民,继续对农村实行“多予、少取、放活”、反哺的战略

自2004年年开始反哺农业以来,农村切切实实得到发展,但是还应看到,由于城市发展、工业发展由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民工剪刀差、农村土地流转剪刀差等对农村的掠夺换来的,这种强制性二元结构产生的结果换来的就是“城市建设的像欧洲,农村建设的像非洲”。终结这种现象单靠农民本身是不行的,“农民问题”并不是“农民的问题”,他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社会转型的结果,必须“依靠政府的顶层战略设计”⑨、各级政府对农民的重视。

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是非农产业,使其天然对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中央政府应该在重视农民问题上负首要责任,有必要的时候,在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应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考核力度,搞好城市建设、工业建设的有功,搞好农业建设的也一样有功劳,这样才能使对农民的工作成为第一位。同时,也应该看到,农村所潜伏的巨大消费能力,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重要手段,“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⑩,实现中华民族的中国梦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2 推动农村深层制度改革,创新是不竭动力

2.2.1 推动城乡二元体制改革

近十年来,温家宝对农村政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很多政策是破天荒的,使农村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仍然有一些旧制度严重阻碍中国农村发展。最严重的、危害最大的莫过于城乡二元体制。它损害社会公平正义,阻碍生产要素的城乡交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为此,要打破户籍管理二元制度,打破城乡利益格局,清理旧的城市、农村不平等的制度,完善农村土地物权、农民工保护法律,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长效农民就业体系,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公平的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

2.2.2 改革创新是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中国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社会各项矛盾更加突出,在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上,温家宝的“农民观”已为解决这个问题做出了良好的开头,那就是要继承现有制度中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现在农村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创新,敢于破天荒。中央政府应该发挥地方政府、基础组织的创新精神,对其政策既要看到普遍性,又要让地方政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地方政府、基础组织的创新提供较为宽松的空间。同时也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的的首创精神,总结作为试点地区的新鲜做法、实践经验,摸索出适合全局的新方法、新路径,推广到全国的新农村建设。总之,创新改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竭动力。

2.3 对农民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农民为本”

民生为大,农民群众是天。温家宝“农民观”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运用到农村建设中就是要坚持“以农民为本”。坚持以农民为本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2.3.1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温家宝“农民观”在对待农民的工作方法上,从政治的神坛上走下到农民中去,运用到农村建设中,就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深入调查农村实际情况,“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防止大拆大建,防止加重农民负担”。

2.3.2 一切为了农民——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由于三农的弱质性,生产要素往往从落后的农村流向城市,农村处于弱势地位,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一切为了农民”的实质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处于弱势地位农民的利益,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是一篇大文章,既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又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重视对农村社会事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让农民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2.3.3 一切依靠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依靠力量

70年代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创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90年代就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是农民自下而上引发的。新农村的真正建设者不是国家,而是农民自己,要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变传统的输血模式的扶贫为造血模式,让农民群众满怀热情去描绘新农村中国梦美丽画卷。

【注释】

① 温家宝.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04-03-06(02).

② 温家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北京:人民日报,2006-01-20(02).

③ (美) 鲁道夫.P.霍梅尔.手艺中国——中国手工业调查图录1921-1930[M].剑桥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37:156.

④ 李 海军.胡锦涛农民观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26—27.

⑤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课题组.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实证分析[J].北京: 调研世界,2006(2).

⑥ 温家宝.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登2)[N].北京:人民日报,2008-03-6(06).

⑦温家宝.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报告[N].北京:人民日报,2013-03-18(01).

⑧ 回良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N].北京:人民日报,2008-02-19(07).

⑨ 陈文胜、王文强.新时期农村改革要进行顶层设计[J].长沙:中国乡村发现,2011(2):1.

⑩ 张秉彤.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J].北京:求是杂志,2003(4):2.

猜你喜欢

农民工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