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4-03-10陆亚琴

云南社会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各省市人口数量承载力

陆亚琴

一、 引 言

环境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条件。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储备量和自然环境的容量决定了一定时期该地区的人口承载能力。而且,资源的承载能力是有一定的阚值的,超过这个阚值,就会破坏人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社会发展、人口增长,人类过度采集资源、过度开发等活动会加重资源的承载负担,资源的稀缺性就会更加突出。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口超过了该地区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不仅会影响这个地区的当代或代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将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和人类生存系统的崩溃。因此,资源的使用和经济的增长应该与人口保持一定比例的承载关系。

早在1758年,法国经济学家魁奈就在其著作《经济表》一书中讨论了土地生产力与经济财富的关系,这被认为是关于承载力的最早研究[1]。192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帕克和伯吉思首次正式提出了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指生存空间、营养物质、阳光等生态因子的组合),某种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权限”[2]。1979年马尔萨斯(T﹒Malthus)在其《人口原理》中指出:一般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粮食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使人们看到自然资源对人口的限制作用[3]。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资源、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方面展开了较为广阔的研究。由于资源的范围广泛,一时之间以矿产、森林、土地、水、海洋等自然资源为样本的承载力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然而,单一要素的绝对资源承载力之间难以比较限制了承载力的适用性。受国外研究的启发,国内学者把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不断演进,并创新和丰富了计算方法,逐渐从单要素、绝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扩展到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4],[5],即选择一个比目标研究区更大的区域作为参照系,对比分析目标研究区域相对于参照区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该模型提出以后,国内很多学者运用其来研究省际间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如李丽娟,张勃等利用该模型研究了甘肃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与区域差异[6]。何敏等研究了江苏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7]。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对一些单一省份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比较,把西部地区以及西部各省作为一个目标区域来探讨其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目前还很薄弱。西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生态功能极其重要,切实保护好西部的生态环境,对于实现西部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西部作为欠发达地区,面临经济发展不充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困境。因此研究西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对于西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研究目标区的范围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西部地区是按照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2001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即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一般而言,土地资源是所有自然资源中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最根本的资源,而能反映经济资源优劣的指标最常用的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并且这两个指标的统计口径较为标准化,容易获得。因而笔者选取2002~2011年西部12个省、区、市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分别作为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测度指标,把全国的这两个指标作为参照指标,研究西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可承载人口、相对经济资源可承载人口、综合资源可承载人口与实际承载人口之间的状态,是临界、超载还是盈余。

2.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取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是按照国内学者黄宁生、匡耀求等人在2000年研究广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中所提出的计算方法[5]。其步骤如下:

首先,分析相对自然资源的承载力。以C1、I1、Ql、Qlo、Qpo分别表示目标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指数、目标区自然资源(耕地面积)的数量、参照区自然资源(耕地面积)的数量、参照区人口数量,则相对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C1﹦ Il×Ql;而Il﹦Qpo/Qlo;

第二,分析相对经济资源的承载力。以C2、I2、Q2、Q2o、Qpo分别表示目标研究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指数、目标区经济资源的数量(GDP)、参照区经济资源的数量(GDP)、参照区人口数量,则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C2﹦I2×Q2;而I2﹦Qpo/Q2o;

第三,分析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以Cs代表综合资源承载力,w1、w2分别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各自所占权重,且w1+w2﹦1,考虑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假设w1=0.6,w2=0.4,则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Cs﹦w1Cl+w2C2;

最后是结果分析。如果实际人口数量(P)大于综合承载力(Cs),则说明该地区的资源承载状态是超负荷的;如果实际人口数量(P)小于综合承载力(Cs),则说明该地区的承载能力是富裕的;如果实际人口数量(P)等于综合承载力(Cs),则说明该地区的承载能力正好处于临界状态。

三、西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计量分析

1.西部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分析(以全国为参照区)

根据上述研究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用2002~2011年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经济资源承载指数。结果表明:首先,西部地区和全国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三者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2002年到2011年全国和西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加,但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2至2011年全国与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幅分别为4.89%、1.27%;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幅分别为282.98%、331.14%;耕地面积的降幅分别为6.10%、9.33%。其次,全国和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全国和西部的耕地都在不同程度地下降,但西部地区的土地承载指数明显低于全国水平,说明西部地区土地承载力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点对于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其三,经济资源承载指数呈不断降低的趋势,这说明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经济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的幅度,经济资源承载指数与全国相比,差距越来越小,西部大开发成绩显著。

随后进一步计算出西部地区2002~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状况及其演进轨迹。可以看出:其一,相对自然资源可承载的人口与相对经济资源可承载的人口差距较大。从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来看,西部地区能承载的人口在48,780~50,111万之间,而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来看,西部地区能承载的人口仅在24,597~28,560万之间,这表明西部地区自然资源对西部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要比经济资源承载力大得多。其二,2002~2011年间,按西部地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计算的可承载人口始终大于实际人口,承载能力处于富裕状态;而按照相对经济资源计算的可承载人口则小于实际承载的人口,处于超载状态。这说明西部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资源可承载能力在不断上升,超载程度在不断减弱。

2.西部地区各省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以全国为参照区)

按前述方法,以全国为参照区,用2002~2011年西部地区各省市的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出西部地区各省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和承载状态。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人口在6,000万以上的省市是:内蒙古、四川、云南。其中,相对自然资源承载人口最高的省份是内蒙古;广西、贵州、陕西、甘肃、新疆五省、区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人口大约在3,000~6,000万之间;相对自然资源承载人口在3,000万以下的省市是:重庆、西藏、青海、宁夏,其中西藏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最低。

就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而言,四川的最高,为5,000万以上,遥遥领先其他各省市;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在1,000~5,000万的省市是:内蒙古、广西、重庆、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在1,000万以下的省市是:西藏、青海、宁夏。可以明显看出,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而导致经济资源可承载力的差距超过了西部各省、市自然资源的可承载力,如何缩小西部各省市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是西部大开发向纵深推进的大课题之一。

至于综合资源承载力,在5000万以上的省市是:内蒙古、四川;在3000~5000万以上的省市是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在3000万以下的省市是:重庆、西藏、青海、宁夏。

在相对资源承载力方面,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超载,其中广西、重庆的超载状态逐步降低,而四川的超载状态愈演愈烈,2007年达到近十年的极值后又逐步降低;贵州由超载逐步转变为富余状态;青海则由富余状态发展为超载;其余各省市均属于富余状态。

四、促进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第一,从自然资源承载情况看,2002~2011年间西部地区实际人口数量都低于自然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自然资源的承载尚有富余,且其程度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也折射出西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特征。从西部地区各省市来看,除重庆和2007年以后四川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人口低于实际人口数量外,其他省市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人口均不同程度地高于实际人口数量,这说明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但是不能走传统体制下的单纯输出原料和初级加工的老路,或者沿袭资源型“三高产业”的发展套路,而要进行产业的生态化发展,通过发展低碳、绿色、循环的新型工业,使西部经济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实现西部各省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建设环境优美的生态文明。

第二,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看,西部地区总体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在2002~2011年均低于实际人口数量。这一方面表明经济资源对西部地区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较低,另一方面也表明依靠经济增长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在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除内蒙古外,各省市的的实际人口数量都超过经济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这说明西部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对于西部来说,可持续发展的重点还是不能脱离经济发展,落后和贫困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此情况,西部地区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比如利用其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利用其较长的边境线发展边境贸易;抓住中东部产业转移的契机,承接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三,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来看,近10年来,西部地区承载状态一直处于富余状态。从各省市情况来看,综合承载力超载状态差异较大:内蒙古、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市一直处于富余状态;而经济较为发达的四川超载状态波动较大,由2006年的54.42万人突然增加到2007年的2151.98万人;贵州则随着时间的变化,其综合相对资源承载情况动态变化有一定的突变性,由超载(2008年之前)转变为富余;而青海的突变性则与贵州相反,由富余(2006年之前)转变为超载。因此,西部地区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注重人口总量和区域分布的管理,可以考虑以异地扶贫或者产业承接、转移进行适度的人口迁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较为发达的四川等地区的人口超载问题。

第四,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放在了突出的高度,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衡量国家发展的重要指标。总体来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资源较为丰富,大部分地区刚刚步入工业化初级阶段或即将进入工业化阶段,经济发展极不充分和不平衡。西部应该抓住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特点、经济发展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聚集西部生态建设要素,结合国家的主体功能定位,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核心,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高起点地调整经济生态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西部潜在的生态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绿色发展优势,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人口、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科学发展。

猜你喜欢

各省市人口数量承载力
再生混凝土抗剪键接缝受剪性能及承载力计算
2019年各省市诗词学(协)会换届情况
各省市重点工程科学有序复工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应对2018年中考全国各省市67道作文题,高分素材,成就高分作文
CFRP-PCP板加固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力研究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耐火钢圆钢管混凝土柱耐火极限和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