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调高新产业集群创新与武汉“1+8”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路径分析

2014-03-08胡颖森

经济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支撑体系子系统集群

文/陈 力 胡颖森

一、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模式构建

在借鉴世界高新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立足于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应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供给和需求双向互动、科教支撑、核心产业主导、硬件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官、产、学、研”四位一体的战略联盟式互动、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如此才能实现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最优的水平,核心竞争力才能极大增强。

该系统由3个环环相扣的嵌套子系统构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子系统、集群创新辅助子系统和由政府、科研机构及高校组成的集群创新支持子系统。3个层次子系统的关系是:现代服务业群作为集群创新的辅助子系统是产业间的黏合剂,主要为高新产业群提供信息和咨询、科学研究、创新孵化器、技术支持与培训、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生产性服务和社会服务、零售、餐饮酒店和个人服务业等。这些非企业机构对集群内的创新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使高新产业集群内形成更专业的分工,更利于集群的衍生发展。

在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支持子系统中,政府承担的主要职责首先是大力优化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环境,从而增加高新产业集群中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是在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辅之以政府引导,从而实现区域范围内合理的空间布局以提高高新产业集群内部的配套支撑能力。而科研机构和高校主要是为高新产业群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在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中,企业始终处于中心位置。市场需求给集群带来机会和创新压力,只有集群内的企业能第一时间察觉和了解市场上新的需求动向并做出积极的响应,并将创新需求传导给作为技术源头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引导知识储备向企业流动,形成产学研密切互动合作的网络,快速将科技信息和知识转化为新产品,连接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相互作用从而达到技术均衡,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如图1所示,辅助子系统和支持子系统分别围绕处于中心地位的核心子系统发生作用,辅助子系统助力集群创新成功率,支持子系统保障自主创新的运行,在3个子系统的协同努力下,由区域经济和市场需求的动力机制激发创新决策和推动创新投入,最终通过核心子系统中企业自身创新系统的能力来促进高新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实现。另外,在这个系统中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创新资源要素,就是集群创新文化。只有它才能将3个集群创新子系统中的各个创新资源要素凝聚成完备的、动态的、灵活的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系统,并给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注入持久力和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图1 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模式构建模型

二、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构建

作为外围层的一个内容,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支撑体系从全局出发,对区域集群式自主创新行为起着协调、组织及引导的作用,保证创新发挥积极的作用。一个富有效力的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应涵盖对集群发展具有影响作用的各种因素(图2),既能帮助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精准定位,又能推进其永续发展。如此支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才会极大地推动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加速武汉城市圈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1.正确定位城市圈政府角色并完善功能,优化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宏观要素支撑体系。政府作为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的成员之一,兼具参与与管理的双重职能。因此,政府必须理清思路,准确定位并改进提高其职能。在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政府要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首先应立足长远地勾勒蓝图,为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做好奠基工作。其次,应该加强制度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最后,加大政府对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

2.全面强化城市圈区位基础并改进条件,提升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中观要素支撑体系。面对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武汉城市圈必须在原有高新产业集群区位选择的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以中部崛起战略和“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为契机,更加深入、广泛地完善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中人力资源、技术获取、资本条件、社会文化、产业基础等中观区位要素,从而为圈域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3.有效协同城市圈创新本源并密切联系,协调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微观要素支撑体系。对于高新产业而言,技术创新是最重要的竞争手段,因此,高新企业是高新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的绝对主体,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创新过程中只有一个角色,事实上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的角色是各种各样的。它们以高新企业为核心,包括高新产业公共研发平台、协同创新的高新企业和高新企业集团网络体系以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等。而它们正是构成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的微观要素,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区域中的创新资源,增强创新互动,提高创新效率,对高新产业集群在城市圈范围内根植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 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支撑体系

三、协调高新产业集群创新与武汉“1+8”城市圈经济发展的对策

1.从投入的视角来看,要强化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对高新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供应链建设,着眼于从增加资源的投入转向对现有资源运用能力进行整合,做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集约化,为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绩效的提升提供外部支撑。

(1)资本资源。武汉“1+8”城市圈应根据圈域发展战略,经济基础、科技资源存量等因素,注重科技投入,为高新产业集群创新集聚资本资源。第一,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加科研经费,鼓励企业开发和引进新产品。第二,以政府资金为指引,建立灵活、便利、高效的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投融资体系,完善武汉城市圈激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和金融投资环境,着重解决创新风险分担和新建科技企业的融资问题。

(2)人力资源。武汉城市圈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加大相关优秀人才、高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并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人才进行“弹性配置和柔性流动”;与此同时,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价和专家评审机制,对高端引进人才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和考核,提高科技人员利用效率。武汉城市圈为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引入高端人才应与培训实用人才相结合,建立凝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协同机制。另外,在创新人力资源集聚的基础上,必须特别关注完善优化人才交流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3)知识资源。第一,进行知识共享机制的设计。全盘考量影响知识共享的各种因素,强化武汉城市圈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互动管理与整合,最终推动高新产业集群整体从创新资源特别是技术外溢和知识共享中获得涌动创新的连锁反应。第二,进行知识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武汉城市圈应致力于推进圈域高新产业集群加强与大学、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新产业集群企业之间整合优化、优势互补和利益共享的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知识生产机构的潜能,提高高新产业集群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以更灵活、更主动的方式引导科技人员参与集群内的知识创新活动,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并通过高技术产业产权结构、资本结构的多元化,保障创造性劳动的合理收益,充分释放和激发他们的科技潜力和创造活力,促进创新的合作与知识溢出,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第三,构建正式和非正式沟通网络机制,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交互作用下,为武汉城市圈高新产业集群内成员提供交流的机会、场所和平台,引导集群创新主体的内部与外部交流、合作,从而促进知识和信息在集群内交流、共享与传播。

对于缺乏资金的中小科技型企业,武汉城市圈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从科技投入方面给与其一定的支持和倾斜。并引导中小高新企业之间形成产业联盟,组团共同研发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应用研究。同时,武汉城市圈还要加强协调集群内骨干企业与中小创新型企业的配套协作,促使集群内技术龙头企业与中小科技企业开展业务合作,促进圈域高新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积聚和优势互补,也能增加各部门通过创造性的重组科技投入进行创新的机会,推动两类企业在集群内形成良性对称或非对称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从而带动中小型高新企业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实现技术开发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同时有效稀释中小高新企业的创新风险。

2.从产出的视角来看,要完善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掣动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价值链建设,立足于圈域产业布局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产业从低成本到高附加值的晋升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为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能级跨越提供持续动力。

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对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价值是通过两个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通过直接发展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实现圈域范围产业升级。推动武汉城市圈的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资源依赖等为主的模式向创新驱动为主的模式转变,有赖于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具体而言就是,高新产业集群创新要特别重视引导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和扩散,增强其技术开发能力,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深加工,不断向价值链高端推进,从而提高现有产业的市场竞争和开拓能力。二是通过发展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实现圈域范围结构的优化。借助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促进上下游产业间的开放与融合,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交叉思维的能力,突破锁定的思维,更新和扩散知识和信息,最大限度地释放出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高新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带动上、下游或相关产业的扩散效应不断产生,激发有效的集群创新持续产生,取得集群创新经济效益。因此,中心产业和配套产业之间形成很强的合作互动关系,有助于有效实现价值创造过程的网络化整合,从而使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整体优势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顺应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纵向链集性,必须在当前圈域的高新产业及其关联产业的空间布局中,强化科教要素流动和创新资源整合,明晰城市之间的分工,鼓励武汉城市圈各个城市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在技术创新上实行差异化战略,选择最适合产业。同时,搭建圈内产业转移服务平台,按照产业梯度分工和社会化大生产原则,加快武汉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对接和联系,以合作的战略共识淡化空间的影响。在客观上有力地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切实规避了产业同构化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消耗。显然,高新产业集群创新形成的健全的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是促进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最具实际价值的方式之一。

综上所述,协调高新产业集群创新与武汉“1+8”城市圈经济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官产学研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联动的高新产业集群创新模式: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对圈域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的投入,高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增强也使得区域内的经济能力增强;进一步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又增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高新产业集群创新与城市圈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科技与经济的完美结合。

[1]魏世红,谭开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体系构建及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6).

[2]王晶,王永峰.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知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08,(4).

[3]杨孝伟.对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合理化问题的探究[J].统计与决策,2006,(3).

[4]徐东.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0,(3).

猜你喜欢

支撑体系子系统集群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浅析圆弧段高大模板支撑体系设计与应用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