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经济增长
2014-03-08唐国华
唐国华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企业家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经济增长
唐国华
(南京审计学院经济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发展中国家越是能收到技术模仿的好处,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越是接近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越大,离技术前沿越远的发展中国家,模仿型企业家的作用往往更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通过知识过滤、吸收、模仿、“干中学”,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自主创新积蓄力量,最终能实现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
企业家精神;模仿式创新;自主创新;技术进步;创新型企业家
一、引言
企业家精神对于经济增长至关重要。企业家精神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家的创业和市场套利,企业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知识外溢行为等。企业家精神对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同样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在于技术进步,特别是技术的自主创新,而自主创新需要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支撑,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科研人员存量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个差距说明中国在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如果采用专利数量作为衡量中国技术创新的产出指标,专利通常可以划分为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和发明三类,用外观设计的专利数量来度量简单模仿创新,实用新型专利的数量来度量消化吸收模仿创新,用发明来度量自主创新,简单模仿创新和消化吸收模仿创新合在一起是全部的模仿式创新。对于中国目前主要是模仿式技术创新的现状,政府和理论界颇为不满并深感担忧。
但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现有的技术创新主要以模仿式创新为主?模仿式创新会不会让中国制造业一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如何能走出一条理想的技术创新路径推动经济增长呢?所有这些问题都要着眼于对创新的微观主体——企业家的行为分析才能找到答案,因为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是每一个企业理性决策的结果。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力图在既有的制度和资源禀赋约束条件下,阐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企业家的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二、文献综述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学家探讨了企业家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进步路径有两种,技术模仿和自主创新。在北方创新——南方模仿技术进步模式的研究范式下,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了技术模仿对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重要性。施密兹(Schmiz,1989)发展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其中内生化的企业家活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Brezis等(1993)论证了南方国家通过模仿领先技术,成功实现技术赶超的可能性。Barro&Salai-Martin(1997)同样认为,南方国家通过模仿并吸收知识外溢,经济增长能成功收敛于北方国家。Currie et al. (1999)强调模仿提升技术进步受限于知识外溢的程度,Datta&Mohtadi(2006)也表示,南方国家通过模仿能否顺利实现向自主创新升级,要受到自身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的制约。实证研究方面,Kim(1997)通过对韩国的研究,Shimomura&Wong(2001)以日本为例,描述了两国技术模仿、消化吸收,最后成功实现技术赶超,走上自主研发的道路。Yang(2006)的研究也显示,台湾的技术进步路径,同样遵循着从模仿向自主研发的转变。如果南方国家只停留于模仿的话,是不可能实现技术赶超的,因此,更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南方国家既模仿又自主创新的技术赶超效应。Gong&Keller (2003)指出,两类技术进步路径对增长贡献的相对重要性还要取决于国家的类型。如果是靠近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更大,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国家,模仿型企业家的作用往往更明显。Minniti &levesque(2010)同时将创新型企业家精神与模仿型企业家精神纳入增长模型的分析框架,认为它们的线性组合决定了技术进步的速度。本文将在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企业家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从定性的角度阐释技术进步的微观选择机制以及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企业家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对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经济增长源于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技术创新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可以提高投资收益,投资过程会进一步引起知识积累和知识扩散,知识积累蕴含了新技术产生的可能,技术扩散加快了技术的普及,大范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在知识积累和扩散的过程中,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功不可没。企业家精神通过知识过滤、吸收、模仿、“干中学”,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自主创新积蓄力量,最终实现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
1.企业家精神、知识过滤和吸收
内生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溢出或人力资本溢出导致的收益递增。然而,多数内生增长模型对于溢出效应发生的机制语焉不详。知识本身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只有当知识被转化成经济知识,并进一步形成商业机会,才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企业家精神正是知识溢出的介质,是连接知识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或者,没有企业家独特的个人能力特别是敏锐的洞察力,知识溢出本身就不会发生,也可以把企业家精神看做是一种知识过滤器,现有的知识存量和信息存量很大,只有通过企业家精神的识别和过滤才能成为商业机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面临着发达国家众多的技术知识和商业知识,他们在发现商业机会和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这种知识过滤、识别和吸收的能力特别重要,这种能力正是企业家精神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发现外部环境中有价值的知识和潜在的商业机会,发现外部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之间的耦合效应,利用特有的判断能力和承担风险的能力对机会进行评估和筛选,最后促成商业行动。企业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所需要的知识,通过消化吸收和利用形成竞争优势。发达国家的新知识起初是陌生而分散的,它们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产生贡献的前提必须是,其潜在的商业价值得到发掘并在生产过程中与其它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因而,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对知识扩散的过滤和吸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充要条件。国内学者张维迎、盛斌(1986)总结到:“对企业家来说,第一次将一种新的发明投入生产是一种创新,同样,在生产中进行巧妙的‘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事实上,一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总是通过无数企业家的‘模仿’而完成的。发明只是撒下一粒种子,企业家的责任在于将这粒种子埋入土壤,让它生根、开花、结果。”
2.模仿式创新、“干中学”与人力资本积累
如上文所述,企业家在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外部知识和技术的时候,需要通过识别、过滤和吸收,才能转化为商业机会。由于与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许多技术知识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而言非常陌生,但是依赖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却拥有广大的市场,因而理性的选择是,通过进口相应的技术装备,引进成熟的技术,模仿产品的生产,然后掌握产品设计的能力,最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积累的关键。由于技术差距导致技术模仿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是不会放过模仿机会的,因为模仿能规避风险、减少成本、分享增长外溢,特别是能通过“干中学”和人力资本积累推动经济增长。
模仿式创新是一种低风险和低成本的技术进步方式,自主创新本身风险极大,失败概率高,试错成本大。如果依靠设备进口来进行技术模仿,可以在投资成本、材料成本、管理成本、员工培训成本等方面享有低成本优势。Levin等运用美国129个产业中的650个产品数据研究发现,技术模仿成本约为创新成本的60%~80%,Harabi运用瑞士127个产业中的358个企业数据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产品模仿成本为创新成本的70%~80%。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企业没有能力投入较多的科研经费,即使国家能够集中力量做出高水平的研究开发,但由于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或商业化机制,成果往往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所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自主研发,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设备和技术的“拿来主义”,更是一种成本较低的技术进步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的技术引进活动是要为自己创造利润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技术大多数是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技术,技术标准化以后,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将取决于生产制造成本。因而,这种以机器设备的购买为标志的技术引进刚好契合了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相对便宜的优势,使得这样的技术进步具有可持续性和可积累性。
Lucas强调,相对于物质资本积累,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具有主导性,人力资本的外溢效应将影响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大多数内生增长模式通常都假定新知识一旦被生产出来,就能被其他企业的人力资本迅速捕获,没有成本,也没有障碍。但是,学习对于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人力资本的获得除了接受正规的教育以外,更为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干中学”来获取。“干中学”是指,经济增长除了要素投入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投资和生产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琢磨”而积累的经验。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会思索生产方法的改进,因而导致熟能生巧。阿罗(1962)发现,在一种新型飞机开发出来以后,生产一架飞机所用的时间与已生产的该飞机数量的立方根成反比,这一生产率的提高是在没有技术创新的情况下出现的。学习效应曲线表明,单位产品的直接劳动时间和累积产量之间成反比。模仿式创新就是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从而提高长期的经济增长能力。模仿式创新也必须通过“干中学”,才能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因为每一种新技术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高度专业化,个人属性极强,通常隐藏在专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头脑中,这些隐性知识不可能通过技术说明就能完全表达,只能在现场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地掌握与积累,通过“干中学”获得。模仿式技术进步的核心是知识的获取、消化和吸收能力,“干中学”不仅消化了已有的知识存量,而且还能扩展现有的知识存量,为自主创新奠定基础。发展中国家通过不断生产“质量阶梯”上更高层次的产品,不断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来形成动态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
3.动态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
模仿式创新会不会让发展中国家一直被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而无法向上攀升呢?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给予了回答。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经由赫克歇尔一俄林发展完善。该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禀赋的不同是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两国分工生产密集使用本国禀赋较多、价格相对便宜要素的商品,然后交易,双方都能获益。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低,劳动要素具有比较优势,因而在全球价值链中首先会定位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靠引进标准化的技术设备或以技术模仿为主,依靠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投入推动增长。比较优势理论强调企业在其产品和技术选择中,必须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有了竞争力,才能获得利润,有了利润才能扩大投资,从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稳步迈向资本密集型生产环节,随着利润的进一步积累,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要素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的这种不断攀升被看作是比较优势的动态化。因此,只要遵循动态比较优势,即使是模仿式创新,也能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这个比较优势由谁来遵循或执行呢?是企业家。企业家出于对利润的追逐和对各种要素的稀缺程度的灵敏反映,会作出最优要素组合决策,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或者内生于企业家的利润最大化行为之中。
四、企业家技术进步路径选择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
本节首先在一个静态选择模型中刻画企业家的技术选择决策,然后在动态模型中解释不同的技术路径选择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中的资源是一定的,因而产出会有边界,在产出既定的条件下,扣除消费,剩余的部分可以用于积累,积累的部分可用于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或技术创新投入,技术创新有两种基本选择,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本章不着重关注宏观层面消费与积累的分配比例,也不关注积累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的资源分配比例,而只关注在用于技术创新的资源既定的条件下,技术进步方式是如何决定的。
设总的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是S,每一项技术引进的价格为PTi,每一项自主创新的价格为PTv,相应地,技术引进的数量为QTi,自主创新的数量为QTv,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存在一定的替代关系,假定全社会的技术进步能通过技术进步函数表示为类似柯布道格拉斯型的,即:
T=QTiξQTv1-ξ(1)
ξ为技术引进对于技术进步贡献的弹性系数,(1-ξ)为自主创新对于技术进步贡献的弹性系数。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面临如下的资源约束:
S=QTi·PTi+QTv·PTv(2)
这个线性规划可以通过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来求解:
L(QTi,QTv,λ)=QTiξQTv1-ξ+λ(S-QTi·PTi-QTv·PTv) (3)
最优化条件如下:
求解以上方程组得到最优的技术引进数量和最优的自主创新数量如下:
图1 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路径
也即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数量都是取决于它们各自的产出弹性与价格之比。如果自主创新对于技术进步的弹性并不比技术引进大很多,那么技术进步的路径就会更偏向于技术引进,因为自主创新失败的概率很大,自主创新的单位价格更高。这种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也可以用技术进步无差异曲线和技术进步投入线(图1)来表示。在图1中,纵轴表示自主创新的数量,横轴表示技术引进的数量,S1、S2、S3表示不同水平的技术进步投入线,T1、T2、T3表示技术进步线,一定的技术进步可以表现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组合,而且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最优的技术进步路径组合是技术进步线和技术进步投入线相切的切点,即在技术进步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切点代表的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组合能使技术进步效应达到最大。技术进步投入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S/PTv)/(S/PTi),也即PTi/PTv,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价格之比。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较大时,技术引进的成本较低,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成本较高,因而主要依赖技术引进。
如施密兹(Schmiz,1989)指出的那样,面对特定时期既定的知识存量,企业家投入资源模仿这些知识的决策是知识外溢的关键环节。因此,技术引进与模仿不是一种被动活动,它是企业家在谋求利润极大化过程中有意识投入资源的决策,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表现。技术引进导致了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也使得下一期用于技术进步的资源更多,技术进步投入线会从S1外推到S2进而推到S3,同时由于技术引进和“干中学”效应,自主研发的相对价格会便宜,技术引进的价格会相对高昂,技术进步线会越来越趋于陡峭,这时候厂商的理性选择是技术引进在增加,同时技术创新在加速,再进一步的技术引进和“干中学”,包括自主研发的积累的经验,企业走向了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的格局。可以推断,当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接近发达国家之后,技术引进的费用将会非常高,或者发达国家根本不愿意出口最新的高新技术,这时候,若要推动经济进步,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而且先前的人力资本积累和物质资本积累也已经为较大规模的自主创新准备了条件。
至于这样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需要借助于内生增长模型来说明,理论分析在Rome(1990),Aghion&Howitt(1992)和包群(2007)的框架之下进行,并且将Papageorgiou定义的研发部门生产函数引入分析。考虑一个包含三部门的经济体,这三部门是最终产品生产部门、中间产品生产部门和研究与开发部门。研究与开发部门只负责创新,他们利用一定的人力资本和现有的知识存量(不需要物质资本投入),包括国内和国外可搜寻到的知识,研究开发中间产品设计方案,并将设计方案销售给中间产品部门。中间产品部门利用购买的产品生产和设计方案生产中间产品,中间产品部门的生产还需要投入物质资本(不需要投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是以最终产品形式出现的,并且假定一单位中间产品的生产需要消耗一单位作为资本投入的最终产品。中间产品部门将自己的产出销售给最终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利用一定的人力资本和中间产品生产出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只有一种。全社会人力资本以一定比例分布在研发部门和最终产品生产部门。
沿用Dixit and Stiglitz的假定,定义最终产品部门的生产函数为柯布道格拉斯型:
最终产出Y由中间产品mi和全社会η比例的人力资本H共同生产,A是技术参数,mi表示生产最终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共有N种,并且假定中间产品是连续的或无限可分的,α和β分别是人力资本和中间产品的产出弹性,均大于0。
遵循Papageorgiou的假定,定义研发部门的生产函数为:
表示知识资本的增加量,类似于上文中静态分析时提到的技术进步T,N是国内现有的知识资本存量,即用中间产品的数量来代表知识存量,N*表示国外的知识资本存量,N*/N的比值表示国内(发展中国家)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λ是国内自主研发的生产力参数,Ω表示发展中国家的吸收能力,发展中国家自主研发投入的人力资本比例是(1-η),(10)式表达的含义是,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依赖于技术差距、技术引进、吸收能力、自主创新的效率以及为消化吸收或自主创新投入的人力资本量。
为了分析竞争性均衡,假定最终产品的价格为PY并标准化为1,中间产品的价格为Pmi,最终产品部门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Y为最终产品部门的利润,WY是最终产品部门人力资本的工资率,根据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对mi求偏导并令其等于0,可以求得最优中间产品需求量为:
考虑一种简单的情形,由于中间产品部门以一个固定价格购买中间产品生产方案,不妨将这一固定价格标准化为1,如果中间部门支付标准化成本1来购买研发部门开发的中间产品生产方案,则中间产品厂商的利润最优化问题是:
将(12)中的mi代入(13),并对Pmi求偏导并令其等于0,可解得利润最大化时的价格Pmi=1/β,将其代入(12)式得到:
由于最终产品的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型的,并且规模收益不变,因而最终产品部门人力资本的收入份额应该等于其产出弹性,用WY表示最终产品部门人力资本的工资率(单位工资),则有
对于研发部门而言,Rome(1990)假定,研究与开发所用到的现有知识存量是可以免费获取的,用PD表示研发部门设计的中间产品生产方案的价格,WD表示研发部门人力资本的工资率,则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收入为:
从而,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工资率(单位工资)为:
将(10)代入,整理可得:
对于中间产品部门而言,Rome(1990)认为,由于他们购入了专有的中间产品生产设计方案,因而中间产品市场具有垄断势力,而研发部门由于现有的知识存量是可以免费获取的,因而可以自由进入,在均衡状态下,中间产品生产方案的价格应该等于垄断的中间产品厂商预期获得的利润现值:
对上式求关于时间t的微分可得价格的动态方程:
PD=rPD-∏mi,P·D=rPD-∏mi(22)
将(15)和(23)代入(20),整理得到:
由于假定人力资本市场是完全流动的,因而最终产品部门的人力资本工资率应该与研发部门的人力资本工资率相等,即有:
WY=WD(25)
将(17)和(24)代入,整理可得:
考虑代表性消费者的总效用函数为常用的固定弹性效用函数:
C是人均消费量,ρ是贴现率,大于0,又称时间偏好率,θ∈[0,∞),为跨时替代弹性的倒数,根据Rome(1990)的假定,厂商与消费者之间会存在融资关系,消费者的收入会包括资本收入,利息收入和人力资本收入,构成消费者的预算约束,在预算约束条件下,通过构造现值汉密尔顿函数,由一阶条件和横截性条件,可解得代表性家庭效用最大化的人均消费增长率满足拉姆塞规则:
由式(10)可以求得平衡增长路径时的技术进步率:
整理得:gN=[(1-η)H]γλξΩ1-ξN*(1-ξ)N2ξ-2(30)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并对时间求导,因为平衡增长路径gN为常数,因而对数再对时间求导以后,可令等式左边等于0,得到:
0=γgH+(2ξ-2)gN+(1-ξ)gN*(31)
gH、gN*
分别表示人力资本增长率和发达国家知识增长率,(31)式整理可得:
如果发达国家的外生技术进步可以表示如下:
N*=λ[(1-η)H*]γN*ξ(33)
根据同样的思路,可以解得发达国家的平衡增长路径上的研发产出率:
gH*为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增长率,将(34)代入(32)可得:
当经济处于平衡增长路径时,人均产出增长率gy,技术进步率gN,人均消费增长率gc应该相同,由(26),(28)可得:
(36)式表明,竞争性均衡的平衡增长路径上,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增长,与自主研发的生产力系数,吸收能力,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知识存量呈正向变动的关系。特别的,对(35)式gH*求偏导有
(37)式表明,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增长速度越快,其知识进步速度就越快,发展中国家越是能收到技术模仿的好处,从而带来较快的技术进步和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如Gong&Keller(2003)所言,如果是靠近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更大,离技术前沿较远的国家,模仿型企业家的作用往往更明显。因而创新型企业家在发达国家更重要,模仿型企业家在后发国家更为重要。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发达国家的知识和技术进步速度越快,发展中国家越是能收到技术模仿的好处,从而带来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越是接近技术前沿的发达国家,创新型企业家的作用越大,离技术前沿越远的发展中国家,模仿型企业家的作用往往更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家通过知识过滤、吸收、模仿、“干中学”,不断积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为自主创新积蓄力量,最终能实现模仿式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良性互动。因而,对于中国目前主要以模仿式创新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不必过于担忧。本文的研究结论并非否定自主创新的积极意义,而是强调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强调发展中国家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后发优势,避免单纯为了追求技术进步而研发,技术进步从来都不是越快越好,最新的技术也未必是最有经济效率的技术。本文的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模仿式技术创新和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效率差异还缺乏进一步的定量研究,这也是作者下一步力求深入探讨的问题。
[1]Schmitz J.Imitation,Entrepreneurship and Long run Growth[J]. Journal ofPolitical Economy,1989(97):721-739.
[2]Brezis E S,Krugman P R,Tsiddon D.Leapfrogging 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A Theory of Cycles in National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5).
[3]Yang C.Is innovation the story of Taiwan's economic growth?[J]. Journal ofAsian Economics,2006(17):867-878.
[4]Minniti M,Levesque M.Entrepreneurship types and Economic Growth[J].Journal ofBusiness venture,2010(25):305-314.
[5]Romer P 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71-102.
[6]Charles van Marrewijk.Capital accumulation,learning and endogenous growth[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99(51):453-475.
[7]包群.自主创新与技术魔方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 (10):24-34.
(责任编辑:FZF)
Entrepreneur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ath Sele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TANG Guo-hua
(School of Economics,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1815,China)
The faster the speed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the more benefits of technology imitation can be received by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also the higher economic growth rate.The closer to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ed countries,the greater role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the farther from the cutting edge of technolog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greater role of imitation entrepreneurs.Entrepreneur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ccumulate human and physical capital through knowledge filtration, absorption, imitation, learning by doing, and they also accumulate strength for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be able to achieve a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imitate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ventually.
Entrepreneurship;Imitative innovation;Independent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progress;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F270.3
A
1004-292X(2014)01-0032-06
2012-10-13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项目(09JSL020);南京审计学院青年项目(NSK2009/C12);南京审计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预研项目(NSK2010/A01)。
唐国华(1978-),男,江苏常州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制度与经济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