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2014-03-08张应武杨翠兰姚洁美
张应武,杨翠兰,姚洁美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张应武,杨翠兰,姚洁美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疗效确切,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并走入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从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等方面做综述分析,探究其发展和传承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中医针灸;灸法;微针调气
针灸为我国传统医学中独具特色的疗法之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针灸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早在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来源于最为原始的疾病对抗方法,进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和临床效果的特色学科。经历近现代医学的严重冲击,不衰反荣,并走入世界,在世界舞台绽放出夺目光彩。本文就针灸的起源、发展、传承过程做综述分析,探讨其发展和传承的规律,进而指导中医针灸的现代发展和传承。
1 针灸起源与发展
针灸起源于远古时期最为原始的火灸石熨、针刺放血、刺痈排脓等治疗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总结,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灸法”的历史和发展要早于“针法”,最早来源于战国时期《孟子》一书,里面记载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见战国时期就已开始采用艾灸治疗疾病。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有较多关于灸法的记载,其中包括了“灸、砭、熨、熏”等外治法,如“病足小指废,踹痛……数癫证,诸病此物者皆灸泰阳(太阳)”。但此时“针灸学”尚处于简单朴素的原始阶段,无论灸法还是石砭刺激范围均较大,刺激腧穴定位不精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随着古代冶金技术的成熟,也促进了金属针具的诞生,称为“微针”,微针刺激部位精确而细小;被刺激的部位被统称为“腧穴”,至此中医针灸进入了一个“微针调气”的时代。《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气,令可传于后世。”针刺“调气”概念的形成及“气针”的出现,形成真正意义的针灸学。
微针调气与临床针灸方面,古代中医更加关注机体气血运行的内在规律及经脉与脏腑的关系。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录有关十一经脉,此时的经脉关系尚不连贯;而《灵枢·经脉》中十二经脉理论,汇总了天人相应、阴阳学说和古代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模式,成为临床指导针灸的核心理论,奠定了针灸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十二经脉理论是针灸学用以诊查病变、阐述病理、决定治法、实施针灸治疗的核心理论,也是中医阐释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基本理论。从“微针调气”至构建十二经脉理论,标志着针灸医学正式成为一门具有理论支持的特色学科。
针灸学起源于最原始的对抗疾病经验,并通过各代医家研究和总结,进而形成一门具有特殊疗效的特色学科。因此,现代中医学习不应局限于医院和学校教育,应将学习范围扩展到民间,并发掘其中精华,如少数民族医学和家族传承医学。此外通过大量临床试验和现代医学理论支持,继续发扬和传承针灸学。
2 针灸传承
2.1 师徒授受与家学继承
在印刷术落后的时代,由于中医技术密而不传的传统,口耳相传成为了早期中医针灸传承的重要形式。口耳相传又包括师徒授受和家学继承,很多名医不仅技术精湛,且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如战国时期的扁鹊、三国时期的华佗、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和宋明之际的席孔学派。师徒授受和家学继承作为古代中医针灸传授的重要形式,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师徒授受的传承方式对于中医文化传播具有较大局限性,但却有着不同替代的重要性,如中医经验的传播、继承及个案性体会等隐性知识有时难以通过书面文字方式得到诠释。因此,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师徒传承方式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政府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名医传承,尤其是名医工作室的创建,组织了大量青年骨干向中医专家拜师,有助于学术思想和临床治疗经验的继承,各位老中医毕生最宝贵的学术经验可得到有效传承与发展。
2.2 图谱和铜人模型
针灸学作为一门高度直观的医学门科,传承方式以部分直观形象的载体为主,其中包括明堂图、经脉图和针灸模型等。明堂图属全身总穴图,据最早文献记载,明堂图为孙思邈绘制的“三人明堂图”,原图虽没有流传下来,但对后世明堂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逐步得到完善和补充。经脉图是根据经脉循行路线绘制而成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外台秘要》中十二经脉图、《存真环中图》中十二经脉图、《活人书》中经脉图及《医宗金鉴》中附图。
针灸铜人对针灸学传承和普及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针灸学习不仅要熟悉经脉腧穴理论,更要有高度立体的形象载体,针灸铜人作为高度形象化的学习载体,对针灸学的普及和传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第一个官方针灸铜人出现在宋朝天圣年间,是著名医家王唯一根据其编撰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铸造而成的。针灸铜人以其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效果超越了平面腧穴图,成为腧穴定位的最好诠释。现代中医针灸教学采用的各种针灸铜人模型,如经学电子定位、经穴电子示教、经血穴位解剖等模型,均在针灸铜人模型启发下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3 结语
自明末清初西方医学不断流入我国,逐渐打破了中医针灸固有的发展方式,特别在1840年后西方医学逐渐成为当时主流医学,对中医针灸的发展形成了较大冲击和影响,民国政府甚至制定了极其苛刻的相关政策制约中医发展,致使中医针灸处于几近灭绝的境地。而一些热爱中医的有识之士,如承淡安、朱链等,在继承中医针灸理论的同时,吸收西医理论,采用解剖神经、血管的理论诠释经络的实质,以血液循环和呼吸理论解释经脉营卫的运行。自此中医针灸理论从传统思辨研究转向实证性研究,并在矛盾、彷徨和曲折中前行,为中医针灸的研究和发展开拓了新视角、新认知、新方法,也是经络理论现代转型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中医进行了大力度的扶持和重视,中医针灸的传统特色医疗又焕发出新的生机,现代中医针灸的发展不仅秉承了传统中医精华,又融合西方医学和现代科学的理念。现代医学更是从免疫、消炎、灭菌、强心、利尿等方面对中医针灸进行了研究和诠释,中医针灸的内涵也得到了进一步诠释和证明,针灸发展进入更为广阔的空间。现代中医在政府的支持和重视下,既秉承传统精华,又融合现代科学理论,结合传统医学传承方式和现代医疗形势逐渐创建现代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模式。如今针灸已走向世界,受到世界的认可和称赞,这与中医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同时中医针灸的发展和传承经验可进一步指导现代乃至未来中医针灸的发展。
[1] 黄龙祥.黄龙祥看针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修订本)[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07-11
张应武(1979-),男,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中医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针灸中医内科杂病;杨翠兰(1979-),女,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药学部中药师,研究方向为中医制剂;姚洁美(1982-),女,广东省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化疗科护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护理。
R245
A
1673-2197(2014)20-0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