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空间”理念下Skype应用于跨文化协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2014-03-07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第三空间外语教学协作

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特征凸显了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将国际化人才培养置于非常高的战略地位,强调外语学习对于学习者认识本族文化、参与多元文化活动的重要作用[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仍有较大差距。外语教学界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摆脱过去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窠臼,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建立跨文化外语教学平台,探索既保护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跨文化“第三空间”,培养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一、跨文化教育的“第三空间”理论

“第三空间”(the third place)是近年来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术语,指相对于第一空间(住所)和第二空间(工作场所)而言的其他空间[2],更多情况下,“第三空间”蕴涵了抽象和象征的意义,表示一种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彼此交集和融合的产物。

从文化的角度看,“第三空间”处于两种文化的中间地带,具有融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

首先,“第三空间”不是简单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的混合物,而是彼此融合之后的一种新的综合体,是一种协同作用的产品。文化认同和语言层面上的“融合”意味着文化通过交流或顺应的方式来构建。随着语言文化的全球性流动,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已然形成一种全新的符号系统。由于本族语言文化和外来语言文化都应得到加强和深化,以融合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因而外语学习者需要通过跨文化的不断探索、协商与合作,最终能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自如地交流[3]。

其次,“第三空间”是一种处于过程中的文化,它是动态的、辨证的、灵活的和充满活力的。根据这种动态文化观,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变体,它不仅存在于文化成果和文化形式之中,也反映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之中[4]。换言之,文化不再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产品或事实,而是渗透在一点一滴的语言使用中;任何语言交流,无论是书面交流还是口头交流,都是对文化的表述、阐释和建构。

“第三空间”理论解构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方法论,提出一种新的文化交流模式,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交往和相互渗透提供了新的方式。人们在“第三空间”里能够从新的视角来观察并思索自己的文化,通过学习另一种语言和文化,重新审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主动建构自己的文化系统,从而超越原有的世界观,最终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

“第三空间”理论对跨文化外语教学有很大的启示:①对学习者而言,对“第三空间”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发现和认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拓宽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育他们多维、立体的思维方式和宽容、开放的情感态度,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构成了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5]。②它超越传统以目的语文化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突破了本族与外来文化相对立的二元论,改变了外语学习中的不平等关系,让不同的语言文化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对话。③学习者通过比较本族和外来文化,重新审视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文化习惯和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探索和协商,寻找跨文化的“第三空间”。

鉴于上述跨文化教育的理念,本文提出,在缺乏文化接触的语境下,利用网络交互工具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弥补手段。

二、网络交互工具Skype支持下的跨文化协作学习的先导性教学

本研究为某本科院校与美国Origon大学的语言交流合作项目的先导性研究,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其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并保留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即通过真实的语言材料,比较中西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的差异,强化识别文化差异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使用Skype与操母语者进行实时语言交流,了解并掌握得体地用外语交流的交际策略与技巧,提高口笔头语言交际能力。为了实现该目标,我们进行了跨文化协作学习的先导性教学,包括小组成员分组、环境设计和任务设计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协作学习中的学生成员分组

参加本次跨文化协作学习的学生包括:中方20名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年龄18至21岁(男生4名,女生16名),美方教育学专业大一学生19名,年龄18至25岁 (男生9人,女生10人)。

在分组时,我们充分考虑了组内异质性和组间同质性。所谓组内异质性,是指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英语能力、性格特征、性别及领导力等因素,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分在同一小组,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而组间同质性,则指不同小组间在成员人数、英语能力、性别、成绩等方面保持一致,以维持不同小组间的均衡性[6]。因此,中方学生被分为5个小组,每组4人,并与美方沟通协商,也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时中美学生进行小组配对,组合成5个不同的大组。

(二)跨文化协作学习的环境设计

所谓环境是指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网络学习环境或虚拟学习环境是指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的一套能够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的教学工具,包括课程规划、学习资源、学习监控、在线支持、电子交流(如邮件、讨论组、在线聊天和博客)以及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其他链接等[7]。在跨文化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时,有多种同步或异步交互工具可供选择,相比较而言,Skype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Skype具有较强的实时交互功能。学习者可以借助该工具与母语使用者(native speak⁃ers)进行实时或准实时对话和交流;其次,双方在线通话时可发送任何形式的文件(如PPT或Word文档),因而学生在共同完成任务时可实现资源共享;第三,它能及时发送无延迟的文本信息,有利于中外学生进行点对点交流。为了使本研究顺利进行,教师对本校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Skype使用技能培训。

借助Skype的跨文化外语教学具有将语言、文化与交际完美结合的特点,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不同文化身份的学习社团在网络世界里,通过语音、文字、影像等多媒体进行交流与互动,实现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与相互协商。研究表明,利用网络技术对跨文化交际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提高目的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8]。

(三)跨文化协作学习的任务设计

协作学习始于相互之间的身份认同。在共同完成任务前,中美学生利用Skype相互交换照片、自我陈述等,并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

在双方充分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形成了五大主题:休闲活动、传统节日、饮食习惯、风土人情、风俗/礼仪等(见表1)。在这些主题中,每个小组有权选择具体的讨论话题,如在“传统节日”模块中,学生可以选择讨论西方的情人节和中国的七夕节,也可以将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进行比较。不管选择哪个话题,小组成员都得围绕重点开展讨论。

首先,中方学生进行小组内分工,每位成员就相关话题分别查找资料和素材,然后,小组成员组内活动,归纳总结与该话题有关的事实并以相关素材作为佐证;围绕讨论侧重点形成本组的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Skype的各种功能,与美方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活动,既可以与美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即时消息发送、语音与视频交流,也可以利用文献传递与屏幕共享实现小组成果展示,还可以利用网络会议功能开展跨国讨论或辩论。教师监控整个讨论过程,并指导学生就每个主题进行总结,通过对中外文化差异、中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本小组在与美方学生讨论前后的观点变化等的比较,帮助学生构建跨文化的“第三空间”。

(四)跨文化协作学习活动设计的理据

协作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协作组织形式的群体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采用对话、协商、辩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协作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活动系统,协作小组在共同目标指引下,集体参与某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其中必然包括主体、客体、社团(共同体)、工具和中介等要素[9]。

因此,基于Skype的跨文化外语教学以活动学习理论(Activity Theory)为依据,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集体学习系统”[10](见图1)。不同文化的两个学习社团中的学习者通过Skype可以进行多种语言交互活动,而这种特殊的学习活动是由个人或社会需求驱动的,因其活动性质不同而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其主要特征是协作性,需要学习者承担不同的责任,担任不同的角色,分工协作。学习者在执行学习任务时还需遵循一定的规则,了解课程组织结构和时间安排,需要完成的任务或作业,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在线交流行为准则等。这种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导向的协作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11],能较好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第三空间”。

图1 基于Skype的跨文化协作性学习活动的联动机制(Adapted from Engeström,2008)

三、基于Skype的跨文化协作学习效果调查与分析

(一) 研究假设

(1)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能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性认识;

(2)网络交互工具的使用能激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愿,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3)中外学生基于网络工具的交流有助于我国大学生提高外语表达能力。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收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本内容,指Skype自动记录的中美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字内容;二是量化数据,采用问卷调查,围绕交流意愿和交流动机、跨文化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三个方面,按照李克特(Linkert) 5级应答方式设计问卷,5代表完全同意,1代表完全不同意,20名外语专业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回收率100%。

对Skype自动记录的电子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并对文本信息进行质性研究,用SPSS 16.0软件对量化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

表1 跨文化协作性学习活动的主题模块

(三) 结果与讨论

1.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让学生对不同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

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让学生有了与英语本族语者真实交流的机会,形成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感性认识。同时,使用的英语表达也更真实、地道。例如,在讨论“风俗礼仪”时,中美学生不仅交换了各自的看法,而且交流本身就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下面以第五小组成员在结束网络讨论时的“道别”为例。

Mary:I really enjoyed chatting with u guys.

15gree15:next time when you come to Nan⁃tong~~don't forget to try Nantong snacks~~^^nice to talk to you,too~~

Dale:me too!!thank you.

Mary:it was sooooooooooooo fun!!how about you??

Mary:Nantong snack??what kinds of?

15gree15:such as ~ ~my favorite crispy chicken~~

Christine:It's a good opportunity to exchange views with all guys

tvxq_micky:ok.I'll try it!thanks u guys!C ya!

Mary:yeah,have a nice day!

15gree15:yes~ ~it's a great experience~~thanks~ ~

Rose:yea…nice to talking with you guys

Ruth:okay!nice to talk with you guys!

Katie:agree??others??

Ruth:byeJ

Johny:hope to talk to you soonJ

Molly:me too

Kitty:THANK YOU!!!I enjoyed talking with you!

Johny:take care.have a nice day;)

Kitty:Have a wonderful university life!Do your best!

Mark:You too GUYS

Molly:buy buyJ

从上述聊天片段中不难发现:①中美学生对于网络协作学习都持肯定态度,表示聊天过程很愉快;②相比较而言,中国学生用语较为正式,如用完整句“It's a good opportunity to exchange views with all guys”、 “Have a wonderful university life!Do your best!”等,显得比较中规中矩;而美国学生则用“it was sooooooooooooo fun!!”、“C ya(=see you)”、“buy buy(=bye bye)”等网络语言或俗语,显得较为随意;③双方都使用了网络用语,如用网络图示“~~”、“~~^^”、“;)”等符号来表示愉快的心情;④有些学生非常活跃,交际话语很多,如上述聊天片段中的Mary,表现出非常强的交际意愿。

2.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流意愿和多元文化意识

通过观察发现,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活动给学生带来新鲜、刺激的感受。有学生反映,“在与美国学生交流时,我发现他们有很多新颖、有趣的观点,我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美国学生很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们聊天很愉快”,“尽管我们与美国学生从未见过面,但我们对话题的讨论却能交流自如”。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他们与美国学生能相互学习,交流越来越主动(3.34/0.99),越来越自信 (3.87/0.72)。

表2 问卷调查项目及结果

网络跨文化话题讨论是一种真实的语言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学生比以前更能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4.64/0.50)使学生对异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并能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形成更加开放的文化观(3.81/0.82)。

3.通过跨文化协作学习,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对外语学生而言,跨文化协作学习的好处还在于能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习和交流机会和环境,能在很大程度上走出缺乏语境、缺乏自主学习、缺乏开口的信心和机会、缺乏交互等困境[12],外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从表2可以看出,跨文化交流让学生扩大了词汇量、用词越来越准确(4.29/0.77),用英语表达比以前更流畅(3.89/0.71),但在习惯用语方面,中国学生却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在正确使用语法方面进步不大(2.93/0.97)。究其原因,句法和时态等语法现象往往不会影响语意表达,因此,在尚能达意的情况下,交流者很少引起关注。

综上所述,Skype实时清晰的语音、流畅的视频能让中美学生看到彼此(包括神态和身体语言),双方犹如在“面对面”交流。在此过程中,我国外语学习者对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对本民族文化和异族文化都有了更客观的评价;借助Skype平台的跨文化学习活动不仅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还能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互动模式,学生的跨文化协作学习意愿更强;学生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会使用一些语言表达法和交际策略,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研究结论与不足

跨文化教育“第三空间”理念要求将外语教学和学习活动纳入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中。研究表明,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让我国大学生对不同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增强了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意愿,外语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然而,我们对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也应有清醒的认识。第一,跨文化协作学习需要多方合作与协同工作,需要在技术保障、人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材料、活动组织等方面进行多次协商和不断调整,确保跨文化交流顺利进行;第二,学生的网络信息处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比如有学生反映,同一小组的学生打字速度快,常常跟不上别人交谈的速度,有时会错过讨论的内容;第三,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占用了很多课外时间,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极大的热情才能保证活动持续进行;第四,很多中国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转换为英语表达就更加困难,因此,外语学生在了解外族文化的同时,还应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通过反思发现本研究存在如下不足:一是研究者对研究过程中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掌握不够,对研究中出现的大量数据只作了有限度的分析;二是参与的学生人数和研究时间有限。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改进,以取得更可靠的研究结果。

[1]张红玲.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2-7.

[2]于景涛.语言的同一性、价值及外语的第三空间意义[A].戴炜栋.高校外语专业青年教师论文选第二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37-142.

[3]叶洪.后现代批判视域下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新理路——澳大利亚国家级课题组对跨文化“第三空间”的探索与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1):116-126.

[4]St.Clair,R.&A.William.The framework of culture space[J].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2009(2):1-13.

[5]Byram,M.From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to Education for Inter⁃cultural Citizenship:Essays and Reflection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8.

[6]杨俊锋,茅育青.中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2):56-61.

[7]张红玲等.网络外语教学理论与设计[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67.

[8]张红玲.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跨文化交际(CMICC)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语教学,2009,(2):38-43.

[9]余亮,黄荣怀.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远程教育杂志,2014(1):48-55.

[10]Engeström,Y.From Teams to Knots:Activity-Theoretical Studies of Collaboration and Learning at Work[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11]Blin,F.Introducing Cultural 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for Re⁃searching CMC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In Dooly,M.&O’Dowd,R.(eds.)Researching Online Foreign Language Interaction and Exchange[C].Bern:Peter Lang AG,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2012:79-106.

[12]夏纪梅.CALL在中国ELT界应用的新世纪代表作——评《新时代交互英语——视听说》[A].宫力.交互式语言教学研究[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95-397.

猜你喜欢

第三空间外语教学协作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团结协作成功易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协作
隐性知识、知识情境与图书馆空间建设
协作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从空间批评的角度看《偶遇者》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