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统一的技术基础体系
——我的军工生涯(七)
2014-03-07怀国模
■ 怀国模
建立统一的技术基础体系
——我的军工生涯(七)
■ 怀国模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技术基础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克服了分散的局面,坚持统一,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得以发挥最佳的效果;也是从上到下从事技术基础工作的同志努力工作,勇于探索,辛勤劳动的结果。
一、国防科技情报工作的创新性贡献
我国国防科技情报工作是随着全国科技情报事业的起步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被誉为是科技强军的耳目和尖兵。它在跟踪世界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动向,使领导机关和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提高技术与装备发展的起点,为重要武器装备的研制提供大量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信息,在配合科研一线攻克技术难关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许多生动的实例,不胜枚举,这里仅就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情报工作突出的创新性贡献,作概略的叙述。
(一)深入跟踪研究世界武器装备与国防科技发展的重大方向、趋势和战略问题,为高层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将对未来战争和武器装备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国防科技单位及时地进行了“21世纪战场与武器装备发展预测”研究。该研究首次采取了军事科学研究与军事技术研究结合的研究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防科工委组织的“2000年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加快了向信息时代过渡的步伐。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单位注意到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1993年发表的新著《第三次浪潮》,及时摘译了该书的主要内容,送给国防科工委领导。后经丁衡高主任报送给江泽民主席和中央军委领导,引起了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后掀起了对世界军事革命问题的深入探讨,先后出版了《试论军事技术革命与军事革命》、《军事革命问题文集》和《新的军事革命及其对未来战争的影响》等报告。为中央军委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提供了咨询参考。
(二)学习和借鉴国外管理思想和方法,为国防科技工业管理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当国防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国防科技情报研究单位在借鉴国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了“规划、计划和预算(PPBS)在我国国防科研计划管理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这些研究报告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国防科研经费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三)积极支持部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
海湾战争以来的一系列局部战争,显示了高技术武器装备在局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我国武器装备发展面临新的挑战。1992年2月为了配合军委扩大会议,我布置突击完成了《国外高新技术武器的发展》研究,汇编成《世界军事大国及我周边国家(地区)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发展动态综合研究报告》。江泽民主席在会上说:“国防科工委送的这份材料很好,请你们都看看。”并号召“全军广大指战员首先是高级干部,要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知识。”以后,又先后编写了《现代武器装备知识丛书》、《高技术武器装备知识手册》和《现代战争条件下的高技术武器装备》等资料,支持部队高技术知识学习,并派人先后到沈阳、广州等军区为部队领导和干部举办讲座30余次。
(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情报手段现代化。
上世纪九十年代,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国际互联网迅速推广。1994年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委员汪成为院士建议开展计算机网络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中的应用。技术基础局组织专家论证建设具有现代技术手段、多种服务功能的电子化情报工程。1996年1月,我专门听取了工程总体方案的论证报告,对方案给予了肯定,提请国防科工委办公会议批准立项,将中国工程技术信息网作为“十五”情报基础建设的首要任务,给予专项拨款。经过1997、1998年的建设,1999年按计划全部建成投入运行,成为当时国内信息资源最丰富,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计算机信息网络。总装备部成立后,该网又进一步覆盖军兵种和各大军区,成为军地两用的国防科技信息网络,为科技信息服务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科技成果管理和科技图书出版工作
(一)加强国防科技成果管理和国防专利工作。
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国防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防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这些成果,既是国家投入的重要收获,也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对其加强管理和充分利用,是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
1、实施奖励制度。
为组织实施国家的科技奖励制度,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和6个行业评审组,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和11个行业评审组,组织开展国防科技成果奖励工作。
2、实施国防专利制度。
学习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科工委先后决定建立国防专利制度和国防科技报告制度。1990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颁布了《国防专利条例》,在法律上确立了我国的国防专利制度。并于1991年,经国家专利局同意,正式成立国防专利局,在全国开展国防专利的受理和审查工作,批准授权统一归口于国家专利局。开拓国防专利工作,使我们逐步走出一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国防科技成果的管理和推广实施的新路子。由于对国防专利采取了经费补偿和与奖励挂钩等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共受理国防专利2万项,批准6千余项,每年以30%的速度大幅递增。
3、建立国防科技报告制度。
1995年,国防科工委颁布了《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管理规定》,1996年又批准成立了中国国防科技报告管理办公室,并在各军工系统建立科技报告工作体系,对国家投入完成的国防科研成果全面开展科技报告的征集工作。迄今为止,共征集国防科技报告近十万份,形成了宝贵的国防科技发展的战略资源。国防科技报告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力促进国防科技成果的交流,也使科研立项、攻关和管理具有更加科学的支撑,开创了我国科技报告事业的先河,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首创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基金。
国防科技图书出版工作肩负着记录科技成果、向广大科技人员传播科技知识的历史使命。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在发展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出版国防科技图书,承载着记载和弘扬这些成就、积累和传播科技知识的使命。但当时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和国家财政暂时困难的限制,国防工业出版社及有关的出版单位经济运行困难,使一些有成就的科技人员所撰著的国防科技图书,因专业面窄、印数少、经济效益差而无法出版。我交代技术基础局同国防工业出版社研究解决办法。1987年10月技术基础局金朱德局长写出报告送我,我当即在报告上批了:“对出书资助要有个办法,已告三局正式搞个材料,出版基金委员会的经费可从上缴利润中提一部分,另从技术基础科研费中再补一点,每年有五六十万就可以了。”据此,技术基础局与国防工业出版社研究提出了《国防科技优秀图书出版补贴暂行办法》。1988年3月国防科工委决定设立国防科技优秀图书出版基金,每年从技术基础科研经费中拿出一部分经费,并从国防工业出版社上缴利润中返还一部分,用于补贴优秀图书的出版,成为我国出版界一项意义深远的创举。
设立国防科技优秀图书出版基金的目的是支持国防科技优秀图书的出版。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专门制定了国防科技优秀图书出版基金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补贴对象是:
1、学术水平高,内容有创见,在学科上居领先地位的基础科学理论图书;在工程技术理论方面有突破的应用科学专著。
2、学术思想新颖,内容明确具体、有突出创见,对国防科技发展具有较大推动作用的专著;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现代化需要的高科技内容的专著。
3、有重要发展前景和重大开拓使用价值;密切结合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需要的新技术、新工艺内容的科技图书。
4、填补目前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空白的薄弱学科的科技图书。基金设立以后,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遴选补贴对象,使基金真正用到最有效的地方。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依靠少数人,而要成立一个科学公正的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由国防科工委和主管部门负责同志、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专家和出版部门的有关同志组成。评委们渊博的知识、严谨的学风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是做好科学公正评审工作的关键。
出版基金自创立至2011年底,24年来共筹集和使用资金3700万元,累计出版优秀图书709种,总印数达170余万册,对传承国防科技知识,繁荣出版事业起到了良好作用。
三、回顾与展望
回顾统一的技术基础体系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深刻认识到技术基础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和壮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为国防科技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得到快速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坚持为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事业服务,不断开拓,勇于创新,摸索和总结出了具有自身特点、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管理方法,是技术基础工作得以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而不断培养发展壮大技术基础专业队伍,形成素质较高,相当规模的专业人才队伍,大家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是技术基础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技术基础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克服了分散的局面,坚持统一,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得以发挥最佳的效果;也是从上到下从事技术基础工作的同志努力工作,勇于探索,辛勤劳动的结果。
在统一与加强技术基础工作的过程中,一直得到国家标准局和国家专利局的大力支持和业务指导。由于体制的变化,在后来的发展中,将技术基础经费归总装备部和1998年新成立的国务院国防科工委分别管理,一度出现使用和研制部门分治、分散、重复,资源不能合理利用,甚至多头制定和发布国家军用标准的情况,使基层单位无所适从,增加了工作负担,好在这种情况后来得到改变。总结历史经验,成绩来之不易,值得珍惜。在新的形势下,更需不断完善发展提高,千万不能再折腾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