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睛明及其常见配伍的针刺病谱研究*

2014-03-06王玉珏李政杰余思奕梁繁荣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10075

陕西中医 2014年8期
关键词:睛明病症处方

王玉珏 曾 芳 李政杰 余思奕 梁繁荣 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610075)

睛明,古称命门,为足太阳膀胱经第一穴,首见于《黄帝明堂经》,“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眦,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本穴在针灸临床中运用广泛,其古代临床运用集中于眼部疾病,为治疗眼病的要穴,如《千金翼方》曰:“主肤翳白膜覆瞳仁,目暗及眯雀目,冷泪,目视不明,胬肉出”,《循经考穴编》用“主治一切目疾”做了高度概括。现代临床上其主治范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第七版教材更是新增“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等主治。本文拟通过广泛收集睛明及其常见配穴的现代临床报道,分析总结晴明穴的针刺病谱,以期为临床运用选方提供文献研究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主要为计算机检索。①检索范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2013);②检索策略:以系统默认的广口途径(即“缺省”)、“睛明”作为检索词进行检索。

1.2 文献筛选

1.2.1 纳入标准:①文献类型:语种为中文的临床研究文献,病例数≥10例;②研究对象:人,年龄性别等不限;③干预措施:非对照试验以针刺治疗为主,针刺处方中包含睛明,可配合其他疗法。对照试验中实验组以针刺治疗为主,针刺处方中包含睛明,可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无要求。④研究结果:非对照试验治疗有效。对照试验中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2.2 排除标准:①文献类型:文摘、个人经验总结、机理探讨文献;②研究对象:健康受试者;③干预措施:明确提出针刺处方中睛明为配穴或对照试验中对照组针刺处方包含睛明。④重复发表:保留一篇,其余排除。

1.3 数据预处理 1.3.1睛明穴位配伍:利用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针灸数据挖掘系统V1.0(著作权登记号2009SR014647)”进行输入统计分析,将纳入标准的文献输入“现代针灸处方数据库”,输入信息包括篇名、作者、原始病名、规范病名、主穴等。手工进行睛明治疗不同类疾病的统计,得到睛明穴位配伍及其支持度。支持度代表穴位配伍出现频次在所有配伍中所占比例。详见表1。故本文主要分析应用较多的睛明配伍攒竹、睛明配伍承泣、睛明配伍太阳。

表1 睛明穴位配伍

睛明治疗的疾病种类较多,存在一种疾病多种命名、中西医命名混杂等情况,为使统计更加规范化,西医病名主要参照《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结合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2]中医病名主要参照林绍康主编《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3]。病名规范原则:①尽可能使用西医病名规范;②尽可能使用上一级病名;③中医病名不使用证名。④无相关中西医病名者,自行规范病。

1.3.2 针刺病谱形成:文献比例指每个病症在疾病谱中的文献构成比。疾病比例指病谱中针刺某穴治疗疾病占针刺治疗该病所有文献的比例。针刺病谱统计各病症文献频次、文献比例、疾病比例,按文献频次由大到小进行排序列表。参照黄琴峰[4]对于针灸病谱的常用有效病症划分标准,满足文献比例大于3%为常用有效病症的主要参考条件之一。疾病比例大于50%提示采用该穴治疗疾病具有优势,故本文重点讨论文献比例大于3%且疾病比例大于50%的病症。

1.3.3 疾病系统分类:针刺病谱涉及病种较多,为探索其分布特点,本文参照周仲英主编《中医内科学》[5]和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6]对病谱进行系统分类。

2 研究结果 根据文献检索策略,共检出文献829篇。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查后,最终纳入文献96篇,文献总频次96次。

2.1 睛明针刺病谱及系统分布 对96篇纳入文献共96频次进行计量分析,睛明针刺病谱包括30个病症,动眼神经麻痹、干眼症、斜视、扭伤、视神经萎缩文献比例较高。病症分布于五官科50%,神经内科23%,内分泌7%,骨伤科3.3%,泌尿外科3.3%,,集中在五官科。详见表2。

表2 睛明针刺病谱

2.2 单穴睛明针刺病谱 利用“现代针灸处方数据库”提取处方中单用睛明的文献,共23篇,占文献总数的23.96%。单穴睛明针刺病谱共涉及病症13个,其中扭伤文献比例为26.09%、脑血管病及后遗症文献比例为17.39%,明显高于其他病症,且疾病比例高于50%。详见表3。

2.3 睛明配伍攒竹针刺病谱 利用“现代针灸处方数据库”提取处方涉及睛明配伍攒竹文献33篇,占文献总数34.38%。睛明配伍攒竹针刺病谱涉及13个病症,其中干眼症文献比例最高,且疾病比例高于50%。详见表4。

表3 单穴睛明针刺病谱

表4 睛明配伍攒竹针刺病谱

2.4 睛明配伍承泣针刺病谱 利用“现代针灸处方数据库”提取处方涉及睛明配伍配伍承泣文献24篇,占文献总数25%。睛明配伍承泣针刺病谱涉及12个病症,其中动眼神经麻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眼肌麻痹文献比例最高均为16.67%,视神经萎缩比例高于50%。详见表5。

表5 睛明配伍承泣针刺病谱

2.5 睛明配伍太阳针刺病谱 利用“现代针灸处方数据库”提取处方涉及睛明配伍太阳文献24篇,占文献总数25%。睛明配伍太阳针刺病谱涉及12个病症,其中动眼神经麻痹、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病、眼肌麻痹文献比例最高均为16.67%,且疾病比例高于50%。详见表6。

表6 睛明配伍太阳针刺病谱

3 结 论 3.1 睛明临床运用特点 睛明穴的现代针刺运用以五官科疾病为主,常见病种为动眼神经麻痹、斜视、干眼症等眼科疾病及扭伤、脑神经病及其后遗症、周围性面瘫、呃逆等疾病。

睛明穴邻眼睛,为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会诸经之气,针刺此穴可使经气上行与目,使目有所养,故有明目之功而擅治目疾。早在《针灸甲乙经》就有这样的记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目无所见,目眦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睛明穴还是足太阳经与阴阳跷脉的交会穴。跷脉有着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因此,针刺睛明穴就具有疏利经脉、协调阴阳、宁神定志之功而主治脑神经病及其后遗症。《灵枢·经脉》篇指出: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与督脉相联系,而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并于脊里”。督脉之气失调,则生“脊痛,腰似折”,“腰痛”等症。故针刺睛明穴有强腰益肾,理气止痛作用,对急性腰扭伤有效。睛明穴为手足太阳、足阳明胃经脉气相交之处,手太阳“循咽下膈,抵胃”,足阳明“循咽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故针刺睛明穴可宣太阳、阳明经经气,宽胸利膈,和胃降逆,有止呃效果。综上所述,睛明穴邻目,与脑及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有广泛的联系,其主治的疾病谱不仅包括一切急慢性眼病,也有神志病、呃逆、扭伤等。

3.2 睛明配伍运用特点 从本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睛明穴在临床上常单穴使用,占文献总数的29.36%,涉及针刺病谱13个。此外,针灸临床中睛明还常与攒竹、太阳、承泣等穴位配伍运用,涉及到多种配伍方式。

对于病变部位比较明确,比较局限的病症以及某些器质性病变,可以采用局部配穴法。干眼症等眼科疾病病变范围局限,故选用睛明与太阳穴位配伍,属局部配穴法,以疏通局部的经络之气。足太阳膀胱经与足阳明胃经会于眼部,故动眼神经麻痹等眼科疾病可取分属二经的睛明、承泣,属交会经配穴法。睛明、攒竹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涉及其他脏腑、经脉时,既遵循“不盛不虚已经取之”的治疗原则,选取本经脉的腧穴配伍,激发经气。

3.3 现代研究对睛明穴应用的认识 穴位在形态结构、生物物理、病理反应、刺激效应等方面与周围的非穴位或与其它穴位比较具有特异性[7],穴位特异性是目前针灸研究的热点之一。睛明穴也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了其特异性。根据杜元灏得到的针刺疾病谱,针灸适应症共有461种,这一研究在纳入文献时采用了“孤证不立”的标准,即某病种的研究在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为1次则不予以纳入[8]。根据这一标准,针刺睛明的适应症将有30种病症,占针灸疾病谱的6.51%。虽然睛明穴治疗的疾病不多,但是它在这些有限的病种之中却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并且得到了现代临床试验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的验证。有报道脑血栓形成达到血管横断面积的一定比例之后,相应血管供应区的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的刺激作用于血管使之痉挛,形成完全闭塞的结果。针刺睛明穴后可缓解血管痉挛,调节植物神经血管运动机能失衡状态,恢复和改善了血流的自动调节机能,使部分血流通过梗塞部位,根据“经络所过,治疗所及之理论”及起始穴经气充足、气血旺盛之特点,采用深刺睛明穴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及其后遗症。

4 讨 论 睛明穴是古今针灸理论研究和临床运用的重点穴位,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睛明,穴名也。在明堂左右两目内眦也,以近于目,故曰睛明。言以形气盛衰,脉之多少,视睛明之间气色,观藏福不足有余,参其类伍,以决死生之分。”通过对睛明穴及其常见配穴的针刺病谱分析,结果发现睛明穴的现代临床运用范围虽然扩大,散见扭伤、脑神经病及其后遗症、呃逆等报道,但治疗眼科疾病仍是其古今运用的重点,尤其是对动眼神经麻痹、斜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睛明穴的配伍运用,以攒竹、承泣、太阳最为多见,这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针灸传统理论是一致的。本研究采取文献比例和疾病比例相结合进行病谱分析,尽可能地降低病症发病率对针刺病谱中文献比例的影响。作为穴位针刺病谱研究的尝试,本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病谱尚不够深入细化,未进行分级;方法学存在不足,未进行文献质量的分析与评价。诸多不足有待今后积极改进。

[1] 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合作中心编译.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M].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9-800.

[2]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3.

[3] 林绍康.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76-3075.

[4] 黄琴峰.消化系统针灸疾病谱现代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J].中国针灸,2007,27(10):769-772.

[5]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

[6]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7.

[7] 金炳旭,赖新生,唐纯志.腧穴特异性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08(02):135-138.

[8] 杜元灏,李 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7(05):373-378.

猜你喜欢

睛明病症处方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人间处方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九)
解决因病致贫 大小“处方”共用
处方
针刺治疗脉络膜裂伤2例
祝您健康处方(7)心悸、过早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