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麻手术前吞咽功能训练有效缩短术后拔管时间的探讨
2014-03-06天津市红桥医院麻醉科300131
杨 阳 天津市红桥医院麻醉科 300131
导管长时间的压迫气管,会造成咽喉肿痛、黏膜溃疡、声带麻痹等。全麻术后患者多因吞咽功能恢复欠佳导致延迟拔管,常易出现躁动以及分泌物增加引起误吸。因此术后能尽快拔除气管导管,是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患者本人以及患者家属共同的愿望。通常情况下,满意的复苏要求是:患者呼吸通气量和咳嗽、吞咽反射恢复正常,最好能够达到“呼唤能应”的麻醉恢复程度即可拔管。而吞咽反射的恢复则是拔管的重要指标。有研究[1]显示,吞咽障碍患者经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提高吞咽功能。而短期吞咽功能的训练,能否缩短术后拔管时间则有待探讨。本文通过对拟行全麻的患者进行术前吞咽功能的训练,对术后拔管时间的变化观察记录,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选取我院2009-2012年入院的准备行全麻手术的直肠癌患者3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共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58~75岁,平均年龄(66±2)岁。对照组共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59~73岁,平均年龄(62±1)岁。两组经麻醉术前访视均无口腔及咽喉疾病,无松动牙齿。经术前病情评估入组患者均无全身麻醉禁忌证。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对治疗组进行吞咽功能的训练:(1)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用冰冻的棉棒蘸少许水,轻轻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做空吞咽动作。(2)喉抬高训练:患者把手指置于训练者的甲状软骨的上缘,在训练者吞咽时,感觉它的向上运动。然后让患者照镜子,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甲状软骨上,模仿动作20次,作为一个锻炼周期。以上动作每天进行4~6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组患者接受指导吞咽训练3d后安排手术,对照组的患者不做特别要求。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行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为(3±1)h。术后以从恢复自主呼吸开始到出现吞咽动作的时间,确定能否顺利拔管。据此比较两组在拔管时间上的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在手术间观察:全麻结束后,治疗组17例患者的吞咽动作出现较早,术毕至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为(7.3±3.1)min,平均拔管时间为(7.9±2.1)min;对照组15例患者的吞咽动作相对较晚,术毕至恢复自主呼吸的时间为(7.5±3.2)mn,平均拔管时间为(12.3±2.6)min。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全麻恢复期,当患者逐渐清醒时由于导管刺激,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和恐惧感,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增多,出现应激性心血管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心率、呼吸频率增快,收缩压、舒张压增高,造成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也可能使患者产生某种程度的心理障碍,不利于术后康复。如果患者的吞咽反射能够尽快恢复,拔管后就降低了因呕吐、反流、误吸等因素导致的风险。由此可见,吞咽反射的出现是尽早拔除导管必要条件。曾有研究[2]显示,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在呼吸恢复、吞咽反射出现后尽早拔管可减轻心血管应激反应,对循环平稳有利,特别是对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有更多优点,以免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全麻术后患者,通常是以该患者能否出现自主吞咽作为拔管指征,而通过尝试全麻术前准备过程中指导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以明显地缩短术后拔管时间,降低因导管滞留时间过长引起的全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地保障全麻患者全程安全。经观察笔者认为:该方法简单、易行,患者乐于接受,预期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和应用。
[1] 何静杰,崔利华.66例吞咽障碍者吞咽功能训练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1,7(2):80-81.
[2] 周龙成.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拔管时机的观察〔J〕.四川医学,2006,27(9):952-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