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比灵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分析
2014-03-06张福收安徽省灵璧县中医院234200
张福收 安徽省灵璧县中医院 234200
脑供血不足是由于大脑某部的血液供应不足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临床对于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在去除危险因素的基础上多采用联合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选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或是中药进行治疗。对于动脉过度狭窄的患者药物无法改善病情,临床可选取手术治疗,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是颈动脉支架成形术[1]。本文为探讨联合应用西比灵和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特选取本院收治的24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4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实验组12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7例,女73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7岁;疾病病程20d~6年,平均3年。脑供血不足原因包括:寰枢关节或颈关节错位引起者47例,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者33例,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者21例,微血栓引起者19例。脑供血不足病理分型:颈型32例,神经根型21例,脊髓型31例,椎动脉型36例;中医辨证分型:气血亏虚者31例,肝肾亏虚者32例,肝阳上亢者28例,淤血阻滞者29例。实验组中男48例,女72例;年龄62~79岁,平均年龄68岁;疾病病程22d~8年,平均病程为3.2年。脑供血不足原因包括:寰枢关节或颈关节错位引起者48例,血流动力学障碍引起者32例,血液黏稠度增加引起者22例,微血栓引起者18例。脑供血不足病理分型:颈型31例,神经根型22例,脊髓型30例,椎动脉型37例;中医辨证分型:气血亏虚者31例,肝肾亏虚者30例,肝阳上亢者29例,淤血阻滞者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原因、病理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患者多为脑循环障碍引起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睡眠或记忆障碍等;(2)有脑动脉硬化的症状、体征,如眼底动脉硬化改变,高血压或是可闻及颈动脉杂音;(3)无脑部局灶型损害特征;(4)影像学检查显示未见有器质性脑血管病变;(5)脑血管造影或经颅多普勒检查显示有脑灌流动脉闭塞或狭窄变化;(6)脑循环测定结果显示有脑血流的减低;(7)患者年龄多在60岁以上;(8)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上述症状。
1.3 治疗方法 根据组别不同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去除病因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西比灵(10mg/d,每晚1次)、肠溶阿司匹林(100mg/d,1次/d);而实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气血亏虚者选用归脾汤进行治疗,肝肾亏虚者选用左归丸进行治疗,肝阳上亢者选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淤血阻滞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
1.4 观察指标 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血流动力改变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观察应用西比灵联合中医辨证治疗方法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效果。
1.5 疗效判定 根据以下标准判定患者治疗效果,(1)显效:患者头晕、头痛的临床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同时患者治疗前、后血流速度降低或升高20cm/s以上;(2)好转:患者头晕、头痛的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同时患者治疗前、后血流速度降低或升高10cm/s以上;(3)无效:患者头晕、头痛的临床症状未见好转,甚至严重,而阳性体征也未见消失,同时患者治疗前、后血流速度降低或升高低于10cm/s。临床有效率为显效率加好转率。
1.6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选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选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显效者29例,好转者23例,无效者68例,治疗有效率为43.33%;实验组患者中显效者53例,好转者25例,无效者42例,治疗有效率为65.00%。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选用χ2检验进行比较,χ2值为1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黏度为(5.85±1.14)mpas,血浆黏度为(1.99±0.24)mpas,纤维蛋白原为(4.37±1.29)g/L,红细胞压积为(0.51±0.16)%;治疗后全血黏度为(5.79±1.06)mpas,血浆黏度为(1.87±0.21)mpas,纤维蛋白原为(4.11±1.19)g/L,红细胞压积为(0.48±0.13)%。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全血黏度为(5.81±1.12)mpas,血浆黏度为(1.95±0.21)mpas,纤维蛋白原为(4.35±1.22)g/L,红细胞压积为(0.50±0.14)%;治疗后全血黏度为(4.98±0.82)mpas,血浆黏度为(1.71±0.19)mpas,纤维蛋白原为(3.16±0.92)g/L,红细胞压积为(0.34±0.09)%。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流动力学改变选用t检验进行比较,t值分别为0.27、1.37、0.12、1.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改变选用t检验进行比较,t值分别为6.62、6.19、6.92、9.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均有所减低。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17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7%;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选用χ2检验进行比较,χ2值为1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供血不足患者多会出现神经功能失灵,表现为突然的嘴歪、流涎、吐字不清;感觉功能障碍,表现为面部及唇舌麻痹、一侧肢体异物感、一时性失明等;精神意识异常,表现为整天昏昏沉沉,严重者会出现性格的改变或是丧失意识。而脑供血不足在中医中属于头痛、眩晕、郁证范畴,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眩晕、易怒、郁郁寡欢,甚者出现心悸,双手麻木、疼痛,行走困难,记忆力减弱等症状。对于脑供血不足患者治疗不及时常会导致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因此应提高临床对其重视程度[2]。目前临床上常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来治疗脑供血不足。因此本文为探讨联合应用西比灵和中医辨证疗法治疗脑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特选取本院240例脑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给予不同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其有效率和血流动力学降低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西比灵联合中医辨证治疗脑供血不足患者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1] 余能伟,杨友松.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的诊断和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4,12(6):417-419.
[2] 曹春玲,侯霖,孟凡琴.磷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西比灵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2007,2(11):66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