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肝论治胃痛
2014-03-06徐思娅
徐思娅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浅谈从肝论治胃痛
徐思娅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与外邪、情志及脾胃虚弱密切相关,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甚为密切。近年来,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各种生活压力的增加导致情志失调所致胃痛在临床十分常见,因此临床治疗胃痛从疏肝理肝方面入手,往往取得较好良效。现阐述从肝论治胃痛的生理、病理及具体分型,并举例说明。
胃痛;从肝论治;病例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往往兼有胃脘部痞满、胸闷、嗳气、吐酸、纳呆、胁胀、腹胀等症。常反复发作,久治难愈,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及多发病。该病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及部分胰腺病、肝胆疾患,发病机制总体可概括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其病位主要在胃,与肝脾关系甚为密切,早在《内经》就提出了胃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同时大量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1 从肝论治的生理
胃在五行中属土,为“太仓”“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和通降。肝在五行中属木,为“血海”,主疏泄和藏血。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及转输。一方面肝主疏泄,促进脾胃的消化,脾胃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则肝得以濡养而使疏泄功能发挥正常。另一方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肝主藏血,二者相互协作,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
2 从肝论治的病理
肝主疏泄而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失于疏泄调达,横犯于胃而致胃痛;或肝气郁结,日久化热,热邪犯胃而致胃痛;或肝气久郁,化火伤阴而出现胃痛;或肝郁日久,由气及血,出现血瘀,不通则引起胃痛。若忧思焦虑则伤脾,脾伤则运化失司,升降失常,气机不畅而致胃痛。 总之,肝属木,胃属土,因此二者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土木相克,故二者在病理上关系密切。
3 具体分型[1]
①肝胃气滞型。主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攻撑走窜,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兼证:善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治则: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②脾胃不和型。主证:胃脘隐痛,痛连两胁,时痛时愈。兼证:情志抑郁,神疲乏力,食少纳差,头晕目眩,失眠。治则:疏肝健脾止痛。方药:逍遥散加减。③肝胃郁热型。主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兼证:嘈杂泛酸,口苦口干,渴喜凉饮,烦躁易怒。治则:清肝泄热,和胃止痛。方药:化肝煎加减。④肝胃阴虚型。主证: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兼证: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治则:疏肝和胃 养阴止痛。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⑤胃络瘀阻型。主证:胃脘疼痛,状如针刺,痛有定处。兼证:病程日久,反复发作而不愈,面色晦暗无华,女子月经后期,色黯。治则: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药:失效散合丹参饮。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性,45岁,反复胃痛3年就诊,痛引两胁,反酸、嗳气,每因情绪波动加重,纳眠差,大便稀软,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查体:BP128/70mmHg,心肺(-),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及紧张,余无特殊。行胃镜检查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胃痛,肝胃不和证,以疏肝健脾止痛为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拟方如下:柴胡 15g、炒白芍 15、川芎 15g、陈皮 12g、麸炒枳壳 12g、延胡索 12g、川楝子 10g、香附 10g、炙甘草 10g,服七付,同时嘱患者放松心情,积极配合治疗。二次复诊,胃痛减半,反酸、嗳气明显好转,二诊去川楝子、香附,加用焦山楂、炒谷芽、炒麦芽健脾和胃,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安神,服用七剂后患者情绪稳定,饮食、睡眠明显改善,自觉胃痛不明显。三诊于逍遥散加减14剂调和肝脾,并嘱保持愉快心情,胃痛未再发。
5 结语
1977年美国恩格尔教授正式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医者在治疗各种疾病的过程重视情绪的调节往往取得较好疗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因情志失调、焦虑、抑郁等导致胃痛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2]。情志失调引起胃痛的主要病机为“不痛则痛”,根据肝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联系,临床中对胃痛的治疗应以疏肝和胃贯穿始终,对不同的兼证分别予以理气、养阴、泄热、化瘀等[3]。由于胃痛的发生与情志失调关系甚为密切,临床诊治时,尤其强调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对患者循循诱导,对其临床症状的缓解大有裨益。正如《沈氏尊生书》所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又如《石室秘录》所云:“人病胃气痛,或脾气不好,不能饮食,或能饮食而不能化,非痛非满,上吐下泻者,此乃肝经来克土也。平其肝木,则脾胃之土得养,而前症俱愈矣。”另外,胃痛的病因多种多样,且易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治愈。因此,综合治疗,特别是注意心理疏导,让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增强机体抵抗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田德禄、蔡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92-194.
[2] 王如茂.胃脘痛从肝论治[J].中医中药,2008,5(19):80.
[3] 刘绍能,刘 震.姚乃礼肝脾同调治疗胃痛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2011,30(2):104-105.
(责任编辑:魏 晓)
2014-07-17
徐思娅(1987-),女,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脾胃病。
R573.1
A
1673-2197(2014)21-00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