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2014-03-06罗珺
罗珺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药学教育·
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罗珺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世界各国均颇受重视,良好的就业状况是本国人才储备与社会发展的根基。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比较研究,总结就业状况监测的改善方向,进一步提出针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佳监测指标体系,从而保证就业状况监测工作的有效性,为评价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提供准确的判断依据。
就业状况监测;高等医学院校;指标体系;国内外
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以表现毕业生就业实际状况为主要目的,我们通过资料收集、统计学以及计算机相关知识综合呈现就业状况,进而了解就业趋势并起到预警作用。我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逐渐开展就业状况监测,其起步与发展情况均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1]。本文主要对国内外不同国家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比较,进而提出针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最有效的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
1 国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1.1 国外监测体系实施主体分析 国外针对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的主体类型较多,其中主要以政府高校垂直型、政府独立型、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动型以及区域地方综合比较型为主。①政府高校垂直型主要以英国为代表,
在该种类型中将政府与高校共同视为监测主体,政府中包含教育中心、劳动统计局以及教育委员会等,而高校内建立就业服务机构完成就业率监测;②政府独立型的主要代表国家包括日本与澳大利亚,将政府作为独立的监测主体,其中重要内容以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表述。日本的文部科学省是负责该项工作的主要部门,定期对毕业生开展相关调研统计,依据表现来掌握本国就业形势;③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动型主要以美国为代表国家。其监测主体包含了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以及高校就业服务中心,三种主体均有不同的评价体系,开展调研后依据实际情况给予分析[2];④区域地方综合比较型在德国较为盛行,其在开展就业状况监测过程中不但参考本国的实际状况,同时联合本地区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保证监测结果的指导价值。
1.2 国外监测体系具体指标分析 根据国家性质与政策的不同,国外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指标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包括量质并重多维型与一维主导细分型。①量质并重多维型:该种监测模式主要建立在不同国情的基础上,将就业数量特征、就业类别界定与就业质量评价统一归为评价指标判断实际就业状况。在日本、美国、英国均以该种监测模式为主。其中,日本监测机构将指标主要划分为就业希望率、就业率、签约率、供需比以及考研希望率几方面。而美国监测机构主要以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作为基础,根据毕业初次就业率、毕业后不同时间就业率、经济原因就业率、非经济原因就业率、全职就业率以及兼职就业率作为主要指标共同开展评价;②一维主导细分型:该种模式的最主要代表为澳大利亚,采取就业率作为主要监测指标,同时增加相关二级指标评价就业状况。澳大利亚在监测就业率时将实际情况划分为失业、无劳动能力以及就业三种,并在就业中划分为全职与兼职,失业中划分为寻找全职或寻找兼职,综合不同指标判断就业状态。
1.3 国外监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 由于国家实际情况不同,国外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的具体实施方法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分为跟踪调查型与立法保障性。①跟踪调查型:该种监测方式在长期跟踪调查下完成,通过相关数据的有效收集,再经过整理与分析,最终获取监测结果,其主要代表国家包括美国与澳大利亚等;②立法保障型:该模式将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应用立法方式来完成,在国家制度与法律政策的基础上确保统计信息的科学有效,以英国为主要代表国家。
2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监测体系实施主体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体系的实施主体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特征,主要由高等医学院校开展数据统计,并将统计数据上报至教育机构,再经有效审核后进行公布与批示[3]。这种监测主体结构主要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高等医学院校作为承载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最直接机构,在获取信息上具备一定的便利条件。但该种模式下也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由于监测主体的多样化,致使不同主体的监测目标与重点存在偏差;其次政府机构在监测过程中承担主要责任与导向,使高校收集资料和统计数据存在潜在的压力,导致其具体价值无法完全体现;另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主体价值缺失容易使监测结果存在偏差。综合分析,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就业状况监测需要将政府机关、高等医学院校、学生、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机构完全纳入为监测主体,根据多角度信息反馈来保证监测的价值。
2.2 我国监测体系具体指标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部分机构开展监测时仅注重指标数量而未对指标质量给予充分的关注。其中,就业数量指标主要包括就业率与结构性就业率,通过数据收集统计来表现毕业生实际就业比例,但无法准确体现就业的实际效果;就业质量指标主要包含了薪酬、就业满意度以及就业分布等方面[4]。由于实际开展过程中缺乏就业质量指标,使得长期监测结果缺乏“含金量”。
2.3 我国监测体系实施状况分析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具体监测过程是将汇总数据进行层层上报,并通过计算机技术开展统计和分析,基本保证操作的合理性,但其运行过程仍存在诸多问题。①大部分高等医学院校与政府机构选择在毕业期间开展监测,而毕业后的长期时间段内缺乏有效的跟踪与反馈,使得监测时间十分局限,无法完整表现具体情况;②由于监测主体多为高等医学院校自身,在数据收集与整理过程中缺乏其他主体的监督与合作,使得获取信息的准确程度不够,不能保证实施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 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基于国内外实际情况的不同,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存在诸多差异,其具体差异也主要体现在监测主体、监测指标与实施过程中。国外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就业状况监测的时间较长,具有更充分的监测经验[5],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就业状况监测仅10余年的发展历程,
需要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吸取有效经验,提高就业状况监测价值。在监测主体方面,需增加社会机构、学生等角色的介入,
通过全面信息整合,保证实施价值。在监测指标中应完整囊括就业数量及就业质量的相关信息,保证监测结果的科学价值。另外,在具体实施监测时,提高政府监督职能,延长监测时间范围,也与统计结果存在密切相关性。
4 结语
在我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就业状况监测结果不仅仅是院校实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具体政策措施的主要导向,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提出了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的改善方向,进一步为高等医学院校就业状况监测体系构建提供借鉴与参考。
[1]刘海滨,徐文.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分析与建构 [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70-176.
[2]张水玲.美国就业驱动之高等教育评估的经验及借鉴[J].高等农业教育,2010,2:86-88.
[3]张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09,23:25-27.
[4]钟淑萍.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价监测体系的构建方法[J].经济研究导刊,2013,8:90-91.
[5]张克荣.国内外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经验与做法[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2(1):69-71.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mp loyment situation 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of graduates in medical colleges
LUO Jun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23,China)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ofmedical colleges are highly regarded in theworld.A good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talent pool and social development.The study through compar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graduates ofmedical colleges athome and abroad,summarized the direction of improving the monitoring of employment,to propose the best employment statusmonitoring indicator system graduates ofmedic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and provide accurate judgments based on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formedical institutions.
Employmentmonitoring;Medical college;Indicator system;Domestic and foreign
G642.0
A
2095-5375(2014)10-0615-002
江苏省教育厅2013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2013SJD630046),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No.C-c/2013/01/042)
罗珺,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E-mail:glczc201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