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胰岛素用药方法治疗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2014-03-06谢永康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516100
谢永康 广东省博罗县人民医院 516100
从病理研究来看,糖尿病主要是因为患者机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作用障碍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并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在高血糖的作用下,患者可能出现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其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1]。临床治疗上,做好血糖的控制尤为关键。本文笔者对所选患者分别采用泵注给药和常规皮下注射两种方式进行治疗,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2年3月我院门诊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5例,其中男67例,女48例;年龄41~82岁,平均年龄(59.3±2.4)岁;病程为1~13年,平均病程(4.8±0.5)岁。按照随机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病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30~85岁。(2)具有视力下降、多尿、多食等临床表现。(3)空腹血糖检查结果≥7.0mmol/L的患者。(4)患者具有初中以上文化,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5)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诊断标准 参照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
1.4 方法 对照组患者皮下注射诺和灵R,注射时间为三餐前或每晚10时左右,治疗期间,每日空腹及三餐后2h进行监测,其注射剂量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进行调整[3]。观察组:将胰岛素装入诺和灵R,将患者每日胰岛素总需量的50%作为一个基础值输入,三餐前追加大剂量胰岛素[2]。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胰岛素用量、所需时间、低血糖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统计记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5%(54/59),高于对照组的80.4%(45/56)。同时,观察组胰岛素使用量为(46.6±8.2)U,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为(7.6±3.7)d,出现低血糖患者共5例;对照组治疗过程中胰岛素使用量为(68.4±10.4)U,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为(14.3±4.7)d,出现低血糖患者12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采用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较为常见,它是此类疾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其主要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模拟患者体内胰岛素的生理分泌模式,进而来控制血糖变化。在具体用药方式上,主要有每日多次皮下注射和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两种方法。从大量的临床研究来看,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的治疗效果优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本文中,观察组(即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使用量为(46.6±8.2)U,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为(7.6±3.7)d,出现低血糖患者5例,而对照组胰岛素使用量为(68.4±10.4)U,血糖达标所需时间为(14.3±4.7)d,出现低血糖患者12例,从结果来看也证实了以上观点。
相对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方法来说,胰岛素泵持续注射可以模拟正常胰岛β细胞脉冲式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和进餐时胰岛素快速大量分泌,更加符合正常的生理需求,进而对血糖进行持续性的控制,避免餐后血糖漂移,有利于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4]。而采用每日多次皮下注射方法,患者对胰岛素制剂吸收率变动较大,这样一来血糖的变化波动也较大,增加了低血糖危险,体质量明显增加,患者依从性亦较差[5]。
总之,在糖尿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可以更加有效的对患者的血糖进行控制,并显著缩短了血糖达标所需的时间,降低了低血糖的发生率,避免因此对患者造成的损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彭新华,李光伟.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1,21(1):22-24.
[2]翁建平,李延兵,许雯,等.短期持续胰岛素输注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3,11(1):10-14.
[3]孙志香,吴静,钟惠菊,等.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0):1380-1381.
[4]金定贤.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197.
[5]李延兵,廖志红,许雯,等.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