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汉简中的“行胜”与“常韦”
2014-03-06王贵元
王 贵 元
(中国人民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2)
【行(行胜)】
已发表的西北汉简中,含行(行胜)一词的有如下数简①本文居延汉简、居延新简、敦煌汉简释文皆据中国简牍集成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简牍集成》(敦煌文艺出版社,2001年),并据《居延汉简甲乙编》(中华书局,1980年)、《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所附图版核对,据图版校正字词附注说明,据图版校正格式及标点改动不再说明。居延汉简补编释文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居延汉简补编》。为印刷方便,与本文论题无关的释文一般用通行字。:
1) 白布禅一领,毋。面衣一枚。行一枚。已(居延新简52·92)
2) 布禅褕一领。布袜二两。囗袜一两。黄布禅衣一领。已。钱七百。
布禅绔一领。行二枚。黄布绔一枚。已(居延新简52·93)
3) 白布单衣一领。面衣一枚。黄单绔一枚。已
白布单囗一领。白布袜二两。白韦绔一枚。已
白布单二枚。行帻二枚。已(居延新简52·94)
4) 长襦一。皁布单衣一,毋。行胜帻、面衣各一,毋。羊皮绔一,毋。
白练绔一。皁布单绔一。(居延新简52·141)
5) 犬袜二囗。
常韦一两。
缇绩一囗。
缇行胜二囗。(居延新简51·457)
白练裘袭一领,出。尚韦二两,一出。囗一。
皁布单衣一领,出。狗皮袜二两,一出。
皁布绔一两,出。(敦煌汉简1686)
7) 常[韦]二两。
囗囗袭一领。行[胜]一囗。
戍卒淮阳 皁布复袍一领。布三䋹橐一。
[苦]闰宜里 皁布复绔一两。黑布囗[一]。
处贤 囗一领
年廿四[犬]袜二两 葛袜二两
皁布[章]衣一两 布[袜二两]
枲屦一两 右卒私装
右县官所给
[缇]绩一 诚北(居延汉简补编8.2)
“行”,又作“行胜”,一般认为通“行縢”,即绑腿(萧璠1998:15;陈练军2005)。我们知道,西北汉简凡成双的衣物,其量词皆用“两”,如袜、鞋等。绑腿是成双的,依例其量词当用“两”,但“行”的量词皆用“枚”,无用“两”者。其次,据我们统计,西北汉简鞋、袜等成双衣物的发放、领取及记录没有出现单只者,而“行”则可单一出现。由此“行”为绑腿的说法基本可以否决。
简52·141“行胜帻、面衣各一”,有断句为“行胜、帻、面衣各一”的,以“行胜”和“帻”为二物。以简52·94“行帻二枚”例比,后一种断句显然是错误的,若为二物,则“二”前当有“各”字,作“行帻各二”。简52·92、简52·93、简52·94格式相同,物品相近,为相同性质文书,简52·92、简52·93作“行”,简52·94作“行帻”,当为同实异名,那么,“行”应是“帻”之一种。“帻”为汉代头巾总名,《说文·巾部》:“帻,发有巾曰帻。”蔡邕《独断》卷下:“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据我们统计,西北汉简有两处单用“帻”,都见于居延新简,具属统言性质。简22·530:“获望见第一白衣骑,以为大卿。获衣帻,使吏张业下亭言小病。”简49·12B:“燧长当着帻。”西北汉简中凡合并计数的物品一般是相类或是配套的物品,如居延新简43·49:“计斤、斧各二。”居延新简51·68:“兰、冠各一。”“兰”是箭筒,“冠”是箭筒盖。居延新简51·188:“不侵燧大积、小积薪各四,皆坏。止北燧大积、小积薪各一,坏。”居延新简ES(T119)·2:“鼓、枎各一。”“枎”即鼓槌。因为头巾与面衣都是头部饰物,所以简52·141“行胜帻、面衣各一”,才将二者合并计数。又,甘肃武威旱滩坡十九号晋墓木牍:
8) 故白练尖一枚。
故巾帻一枚。
故练面衣一枚。
故练褕一领。
故枚绵四斤。
其中,“巾帻”也与“面衣”相续排列。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一:“赵飞燕为皇后,其女弟在昭阳殿遗飞燕书曰:‘今日嘉辰,贵姊懋膺洪册,谨上襚三十五条,以陈踊跃之心,金华紫轮帽、金华紫轮面衣、织成上襦、织成下裳。’”帽与面衣显然也是配套用品。
“胜”在汉代即有头饰之义,《释名·释首饰》:“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着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字书不见,当是改“胜”而成的专用字,因是头巾,故改为“巾”旁。面衣是古代出行时防寒、防风头饰,《晋书·惠帝记》:“行次新安,寒甚,帝坠马伤足,尚书高光进面衣,帝嘉之。”因此与其配套的“行”的“行”当指远行、出行,“行”即远行时戴的头巾。古代的帻有迭成帽子形状的,也有或向前、或向后捆扎的,种类多,名称也有多种。“行”是其中之一。
【常韦(尚韦)】
已发表的西北汉简中,“常韦”又作“尚韦”,含有此词的简除前列例 5)、6)、7)外,还有如下数简:
9) 皁布襦。
枲肥。
常韦。
犬袜二。(居延汉简34.15A)
10) 袭八千四百领。●右六月甲辰,遣囗囗囗囗囗囗
绔八千四百两。常韦万六千八百。(居延汉简41.17)
11) 囗孙过,毋枲履、常韦、犬袜。(居延汉简67.7)
12) 囗里袭一领。
皁布复袍一领。
皁布禅衣一领。
皁布复绔一两。
枲菲一两。
常韦二两。(居延汉简179.2A)
13) 囗囗囗囗一领。常韦二两。
皁布单衣一。(居延汉简285.25)
14) 囗布复袍一领。赍县官裘一领……
皁布章禅衣一领。
囗复囗袭一领。取。
皁布复绔一两。
犬袜二两。
常韦二两。一卩。
枲肥一两。车第十。(居延新简19·12)
15) 尚韦囗,出。(敦煌汉简572)
对“常韦(尚韦)”的解释迄今为止约有五说:一说为鞋类,陈直(2009:382)说:“《急就篇》‘裳韦不借为牧人’,是以常韦与不借连称。《盐铁论·散不足篇》云:‘麤菲草芰,缩丝尚韦而已。’亦以常韦与草履并称,则常韦为草履之类无疑。”一说为加在鞋袜上防脏的皮罩,裘锡圭(1983)说:“《盐铁论·散不足》谓‘古者庶人鹿(麤?)菲草芰,缩丝尚韦而已’,‘尚韦’与‘缩丝’为对文。故知‘尚韦’一词中的‘尚’字本取其动词义,当是‘加上’之意;‘韦’字本取其韦革之义。由此推测,尚韦似是加在鞋袜上防脏的皮罩,故每与鞋袜之类并提,并可以‘两’计。此物今日仍有用之者。”一说为围裙。于豪亮(1985:192)说:“常韦在古代称为袚,又称袆,现在则称之为围裙。”一说为皮绳,《中国简牍集成》注释:“常韦一两,一种皮绳。”一说为做下裙的皮革,陈练军(2003)说:“‘常韦’就是‘裳韦’,即做下裙的皮革。”
正如裘锡圭(1983)所说,“常韦”用量词“两”,“两”是成双物品的量词,西北汉简中绳索、皮革不用“两”,所以,围裙、皮绳和皮革三说不符合实际。从所配量词和简文位置看,鞋履说和加在鞋袜上防脏的皮罩说最为符合。只是鞋履说的依据并非具有必然性,因为与鞋履名称并列的并不一定也是鞋履名称,且“常韦”二字无以解释。鞋袜上防脏的皮罩不见文献记载,是否为生活在西北地区的普通兵卒常用物品值得怀疑。我们认为“常韦”当是绑腿。从传世文献和出土秦汉兵俑服饰看,绑腿是士卒常用物品,西北汉简中不当没有此物,以前人们认为“行胜”是绑腿,我们已证明“行胜”是头巾。“常韦”,《急就篇》作“裳韦”,《说文》“常”、“裳”为异体字,《说文·巾部》:“常,下帬也。从巾,尚声。裳,常或从衣。”“裳”当是“常”字改“巾”为“衣”形成的后出字。汉代简牍中多作“常”,如马王堆三号墓简牍374:“素常二。”马王堆三号墓简牍407:“缇禅便常一。”尹湾六号汉墓简牍12反:“下常一,缥丸下常一。”“常”皆是“裳”,简中指下衣。《说文·巾部》:“常,下帬也。”“帬,下裳也。”《左传·昭公十二年》:“故曰黄裳元吉。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舃。” 杜预注:“衣下曰裳。”孔颖达疏:“经传通例,皆上衣下裳,故云衣下曰裳。”绑腿在古代也应属于裳,因为它与属于裳的绔实质上形式不同而护体部位相近。“绔”字异体作“袴”。“古代的裤子没有裆,只有两个裤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绳带以系在腰间。”(许嘉璐 1988:28)《说文·糸部》:“绔,胫衣也。”段玉裁注:“今所谓套袴也。左右各一,分衣两胫。”胫即小腿。《论语·宪问》:“以杖叩其胫。”皇侃疏:“胫,脚胫也。膝上曰股,膝下曰胫。”可见绔同绑腿一样,都是用在小腿上的服饰,所以西北汉简中的绔的量词也多用“两”。因此,常韦即作为裳的韦,也即作为下衣的柔皮。《急就篇》卷二:“裳韦不借为牧人。”颜师古注:“韦,柔皮也。裳韦, 以韦为裳也。”颜说得之。皮绔是古代简朴艰苦的服饰,这在《后汉书》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后汉书·马援传》:“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遂役属数百家,转游陇汉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身衣羊裘皮绔。”相对于皮绔,绑腿形式更加简单,其简朴艰苦更甚一等,所以《急就篇》才与草鞋并列,有“裳韦不借为牧人”之说,《盐铁论·散不足》也曰:“古者庶人鹿菲草芰,缩丝尚韦而已。”
古代绑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幅上宽下窄的布或皮,用带子绑扎;一种是一条宽带梯形绑扎,后一种后代一直沿用。杨家山汉墓出土的彩绘士兵俑有绑腿,绑腿没有梯形扎痕,而有Z形绑绳,当是前一种。绑腿古称“邪幅”、“幅”,《诗经·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毛传:“诸侯赤芾邪幅。幅,偪也。所以自偪束也。”郑玄笺:“邪幅,如今行縢也,偪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舃。”孔颖达疏:“邪缠束之,故名邪幅。”从各种画像及出土陶俑看,梯形绑扎的绑腿似起源较晚,所以有人认为先秦的“邪幅”、“幅”并非如孔疏说的“邪缠束之”,而是属于第一种,即一幅布、皮用绳绑扎(赵树根 2000)。《说文·巾部》:“幅,布帛广也。”《玉篇·巾部》:“幅,布帛广狭。”《汉书·食货志下》:“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急就篇》:“资货市赢匹幅全。”颜师古注:“四丈曰匹,两边具曰幅。”是布帛宽度为幅。用于绑腿的布帛由于小腿上粗下细,所以是上宽下窄,从上下宽度看呈倾斜状,故称邪幅。所以,邪幅应指布帛本身,而不是使用后的状态,即缠束后的状态。
陈练军 2003 《居延汉简量词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练军 2005 居延汉简词语二则,《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期。
陈直 2009 《居延汉简研究》,中华书局。
裘锡圭 1983 《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商榷(续四),《人文杂志》第1期。
孙机 1990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文物出版社。
萧璠 1998 关于额济纳河流域发现的八点二号汉代封检,《居延汉简补编》,台北文渊企业有限公司。
许嘉璐 1988 《中国古代衣食住行》,北京出版社。
于豪亮 1985 《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
赵树根 2000 邪幅、行縢考辨,《齐鲁艺苑》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