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里的文脉

2014-03-06苏轼冰

文学港 2014年2期
关键词:姚安骆宾王李贽

苏轼冰

大山里的文脉

苏轼冰

夏夜,躺在历史文化名邦姚安县豪华的酒店里,看着窗外月华如昼,树影婆娑,我怎么也无法入睡。在漫漫无眠的折磨中,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出现过的无数风流名士像一串文化的“蚂蚁”,一个个竞相爬进我的脑海里,叮咬得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在这块土地上,不但闻名中外,堪与《诗经》媲美的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世代相传,而且还有无数的名人学士驻足其间,让姚安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大山里无比厚重的文脉……

第一个令我神思飞越的当然是司马相如。这个名震天宇,曾使洛阳纸贵的大词赋家,早在姚安设置弄栋县之前就受汉武帝刘彻派遣,沿着姚嶲古道由蜀入滇,以一个和平使者和文化使者的身份渡过金沙江,带着汉武帝安抚与宣恩的使命,在姚安这块土地上播下了和平和文化的种子,成为揭开汉文化姚安文脉先河的千古第一人。

还在中学时代,我就对司马相如有所了解。读大学后,更是对他的文章到了痴迷的地步。此时此刻,对司马相如崇拜至极的我,不用再去翻书也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大致生平来。

就是这样一个大才子,在还未设置弄栋县之前,他就渡过金沙江,在今姚安、大姚,永仁一带行走,疏通各民族首领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传播内地文化的火种,成为最早促进彝汉文化交流的使者。

西汉元封二年,置益州郡,姚安依照当地少数民族的族源设置弄栋县,为24县之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了开疆拓土,巩固帝业盛世,广征巴蜀勇壮,组建强军渡过滚滚激流金沙江,南下征服了滇东北广大地区,然后挥兵西进,进入滇中滇西,用威恩并施的手段征服了云南境内的各部落统治者,在中央政权空前巩固的同时,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司马相如之后,又一个重量级的大诗人骆宾王来到姚安。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少年早慧,还在上小学时我就读过他七岁时写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少年时随父亲到山东博昌,因父亲英年早逝,一夜之间步入困窘,只得将父亲埋骨他乡。不久,奉母迁至兖州,在艰难无助中度过少年生涯。后来,由于成绩优秀,他有幸被道王李元庆辟为府幕,以品级低下的“家奴”身份跟随多年。李元庆非常赏识骆宾王这位大才子,曾有意举荐,可他却在《自叙状》中表现了恃才傲物、桀骜不驯、非同凡响的性格,错过了升迁机会。后来他又做过校理国籍旧书的东台详正学生,之后被谪,从军西域,两三年后从塞外回来,又到四川从军,不久就由姚嶲古道南下,渡过金沙江来到姚州,担任姚州道大总管李义的文书。

这位少年才高,官小名大,以诗名天下的大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唐诗”的开拓者在姚任文吏时,恰好是“天宝战争”蒙俭率叛军攻打姚州都督府之时。这期间,骆宾王写过不少诗文,还起草过不少文采飞扬的官府文告、奏表和军中檄文,虽是官样文书,字里行间却处处体现出声情并茂,忠节铮铮,大义凛然的个人情怀。后来,他参与徐敬业起兵造反,写出了著名的《讨武曌檄》,武则天看后一时龙颜大悦,对他的文才称赞不已,矍然叹道:“宰相安得失此人?”

在天才的大诗人、大才子骆宾王之后,爬进我脑海里的是唐代的又一位大文人李善。李善的遭遇与骆宾王一样,他生在江苏扬州,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兰台郎等职,当时他的学问就十分了得,没有人能超过的,被称为“书簏”。后来被贬官流放到姚州任文吏。这位文才盖世的文章大家。他的《文选注》师承隋唐扬州大儒曹宪,集秦汉以来文章之大成。由于曹宪、李善的贡献,“时人皆以‘选学’为学”,使中国最优秀的诗词文章得以传世,改变了过去文学被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让传统文化多了一门“选学”,恰好与骆宾王等“初唐四杰”开创的盛唐诗风相映生辉。

李善在姚三年,力荐“选学”,使《文选》那么早就在彝族地区的大山里传播,在司马相如和骆宾王的基础上,使彝乡大山里的文脉一路乘袭,流水滔滔。

这三位大诗人、大才子之后,另一位爬进我脑海里的大文人,就是明代大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了。

李贽是青史留名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号卓吾。他一生为了启蒙中国“人的解放”奋斗不息,创立了著名的“童心说”,奏响了中国启蒙运动的赞歌。

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思想家,明万历五年(1577年)也以南京刑部员外郎之职衔被擢升为四品知府,入滇出任姚安军民府。他为官清正,一世清贫。在姚期间,“务以德化民,不贾世俗能声”;重视文化教育,“凡有一能,即为贤者”;对少数民族实行宽松政策,不用汉人的尺度苛求,对民族上层人士以礼相待,竭以至诚。所以,李贽在姚三年政绩不凡,被称为“千古特立人物”,对姚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时明月汉时关,历史总是绕不开姚安。且不说诸葛亮南征“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兵分三路入永仁、大姚时是否到过姚安,司马相如之后,因姚安不可多得的商旅地位和战略地位,又从来不排斥外来先进文化的传播,唐代的李善、骆宾王,明代的李贽、徐霞客、杨慎、钱谦益、李元阳、归大道、顾汝学、彭谨,清代的纪晓岚父子等文人都先后到过姚安和在姚安任职。

诗人杨慎,是贬到云南的第一个状元郎,姚安是他驻足最多的地方,写过《垂柳篇》、《蜻蛉行寄内》等著名诗篇。

徐霞客数次历游姚州,对姚安的山形地貌和民风民俗有过详细的描写。

纪晓岚的父亲纪容舒,曾在户部和刑部任职,后任姚安府知府,人称他“姚安公”,也是一位文人。后来成为大才子的纪晓岚天真烂漫的童年就是在姚安度过的。

逝者如斯,历史总是向前。大山里的文脉源源不断,必然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高奣映,字雪君,生于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这位大山里土生土长的姚安府世袭土官,清初五大儒之一的一代宗师,集儒释道为一身,一生兴教育,重文化,著述81种,影响至今不衰。

博学多才的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高奣映之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刘荣黼,甘雨、甘孟贤、甘仲贤、甘叔贤、甘季贤父子,一生著述颇丰的大学者、教育家由云龙,以及民国以来的文学艺术教育家、大画家赵鹤清等人承前启后,使姚安文脉一脉相承,大放异彩。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诗人郭沫若一路追寻来到“文献名邦”的姚安大地,感动至极,挥毫写下了“百花齐放在边疆,十二兄弟聚一堂;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的著名诗句。

除了在姚安任职和没有到过姚安的之外,很多文人也曾写过姚安,留下来不少重要文献。

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武则天晚年,曾率500多羽林兵直入玄武门,迫使武则天传位太子,重新恢复大唐李姓江山。就是这样一位果勇过人,能文能武的大英雄,也曾写过很有名的《请罢姚州表》,是较早反映姚安地区情况的优秀文章。

元代著名文人欧阳玄,曾受姚安土司高氏之托,写过《改姚安路记》、《姚光寺记》,其文学性、史料性价值不菲。

那晚天快亮的时候,我在徐徐清风中昏昏沉沉地睡去。睡梦中,我梦见自己竟然成了古姚州人,天天与司马相如、骆宾王、李贽等文化名人行走在姚安的山山水水之间……

我想,这是姚安这块浸透了文化的土地对我诱惑太深的缘故。老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千里彝山的姚安山川大地上,美丽卓然的风景名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名人学士,他们创造的文化和产生的文化影响,是这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脉。

猜你喜欢

姚安骆宾王李贽
李贽的自由
漫话李贽
记住了,他叫骆宾王
新世纪20年新主流电影发展景观
骆宾王七岁咏鹅
妈妈“糊涂”了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骆宾王的鹅(外一首)
李绍祥:在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