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也有经济适用房

2014-03-05

艺术与设计 2014年2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塔楼楼房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座城市会像巴黎那样被夸得天花乱坠。浪漫之都、时尚之城,还是艺术圣殿?我们从文艺作品里认识到的巴黎,无论是海明威的“流动盛宴”,还是徐志摩的温柔旋涡,都与华丽、美好脱不了关系。可是等等,巴黎也是活生生的一座城。现实的巴黎是一地零碎的鸡毛蒜皮,既非温柔乡,也不是什么天堂。一旦没有高高在上的冷艳姿态,也就索性坠入凡尘俗世,这一低就低到了尘埃里,巴黎不再是永远隔着一层面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女神,有血、有肉、有骨架、有身段,既有寻常生活的尘烟味,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而巴黎的经济适用房,算是这尘烟味中好闻的一道了。

站在埃菲尔铁塔的顶上向西望去,拉德芳斯区鳞次栉比的现代化摩天大厦群簇拥着平地而起,像浮现在一望无际的大巴黎城之上的琼岛仙山。那里是与典雅华贵的古典巴黎形成鲜明对照的现代化新巴黎所在。宏伟的新凯旋门引导着宽阔的巴尔维斯大道,周围一座又一座的造型前卫、气势不凡的玻璃钢摩天大楼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巴黎新城高高地俯视着巴黎这座欧洲最辉煌的古老大都市。

很少有游人注意到拉德芳斯摩天大楼群最南边那两座有些不大合群的圆柱形大厦。它们不高不低、不远不近地矗立在大厦之林的边缘,既是这座琼岛仙山的一部分,又有些落寂地被不可一世的少壮派摩天大楼所不屑。它们就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在巴黎以至欧洲大名鼎鼎的“云塔”——个世界大都市大规模经济适用房住宅区的先驱。

当“经济适用房”、“商品房”、“小区”、“楼盘”等字眼正是中国百姓日常生活里无所不在的话题时,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字眼已经成为了历史。这种在城市周边外向型扩张的开发和建设方式已经被像巴黎这样的大都市立法所淘汰。尽管“云塔”至今仍然跻身于拉德芳斯的摩天大楼之林,它的同辈的许多曾在二十世纪名噪一时的“现代化楼盘”却不是因破旧落伍而正在被人遗忘,就是因无数令人烦恼的社会问题而不光彩地频频被曝光在公众媒体上,引来一阵阵“彻底拆除”的呼声。

与许多西方国家一样,法国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小区的开发和建设起源于第二次大世界战结束以后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的二十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大战刚刚结束时百废待兴,政府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基础工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及交通建设上,无瑕顾及民用住宅的建设。

当时法国的城市人口居住条件极为落后。全国1500万住房一半无自来水,四分之三没有厕所。三百万人居住在贫民窟里。自1914年以来法国的房价不长反降,这也严重妨碍了民用住宅建设的发展。雪上加霜的是随着工业的发展使城市人口激增。1962年又因阿尔及利亚等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的独立,引起了八十多万在当地出生的法裔人移民法国,从而造成了城市住宅的巨大压力。特别是在1954年冬季,法国许多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寒,解决无家可归人口的住宿问题成为法国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法国政府不得不重视起城市住宅的大力开发和建设。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在政府的扶植下,法国的民用建筑业大力发展。水泥预制件等建筑新工艺的投入使用使一大批简易居民大楼很快兴建起来。巴黎等大城市的市政规划也把开发兴建大规模的高层住宅小区作为了重点。据统计,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民用住宅以每年30万间的速度快速增长。二十年里600万间新建住宅的90%由政府承建。

这个时代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区的建筑多采用当时的“现代化建筑”标准,多为长方形的高层楼房或者直长阵形式。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批具有创新思维的建筑师为了打破死板的建筑造型,推出了一些外观独具匠心的大型住宅楼群。其中最有名的除了“云塔”以外,还有“玉米棒塔”、“库提耶小区”和“格朗德伯纳小区”。

“云塔”由两座39层超百米高的塔楼、八座20层塔楼和八座13层塔楼组成。这个小区的建筑的特点是它的塔楼都呈圆柱型,外墙用乳白色和淡蓝色的马赛克装饰,以体现建筑师的“让建筑融化在巴黎的蓝天白云和绿树之中”的设计理念。当年的“云塔”小区所在地还是巴黎人烟稀落的郊区。那里因这些高耸如云的大楼和新颖的设计风格而成为了巴黎郊区一处非常吸引人的现代化住宅小区。

现在随着拉德芳斯金融中心的出现,“云塔”明显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变得与旁边的其它二十一世纪风格的大厦格格不入。而且,因为老旧和原来设计上的缺陷,它们在防火消防上频频出现问题,并且维修更新费用昂贵。据说更换一扇窗子的费用就高达五百多欧元。因此近年来拆除这批老旧高层建筑的呼声越来越多了。

另一个很有名气的居住小区是位于巴黎东南部郊区克雷特伊的“玉米棒塔”。这个小区由十座15层高的圆柱形塔楼组成。塔楼的每户住宅都有一个外墙高两米、向外伸出去半米的贝壳样的椭圆水泥大阳台。这些阳台一圈圈一层层交错地围绕在圆柱塔楼的四周,使楼房的整体看上去就像一支盛开的花枝,因此它的设计师赋予它们一个美丽的名字─“花枝楼”。他的设计思想是让每一座宽大、半封闭的阳台都成为住户植花种草的地方,用这些阳台代替传统的住宅小区里的小花园,使居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生活在长春植物当中。

有人认为这些塔楼的外形更像一棵棵包心菜。也有人叫它们“玉米棒子”。建筑师吉哈德·格朗瓦尔说:“不论是鲜花还是白菜,或者是玉米棒子,总要比呆板无趣的方块楼要好得多。我的宗旨就是要对抗传统的立方体建筑形式,赋予楼房以动感,以植物的生命。”endprint

“玉米棒塔”以其新颖的造型和独特的设计荣获了法国文化部颁发的《二十世纪经典建筑遗产》的称号,成为法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型住宅小区保存最完好的样本。

而另外两个在当时同样有名的大型住宅区库提耶小区和格朗德伯纳小区却没有“玉米棒塔”那样走运。虽然它们的设计也是非常别致,打破了传统的长方体楼盘的形式,是当时非常轰动的现代建筑范例,但却因为后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使它们的名声受损。位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库提耶小区是法国第一座为低收入普通家庭开发设计的大型住宅小区。它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了多座三角形塔楼和三座自由弯曲的低层长带形楼。小区为居民提供了1649套住宅。

这个住宅小区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座长蛇形楼房。建筑师从中世纪的意大利建筑风格和英国著名的巴斯皇家新月楼获得设计灵感,让它们各自以不定形的“S”形围绕着中心绿地,组成了一个随意飘动样的楼环。其中最长的一座楼有多达十五、六个弯曲,全长达到1500米,共有650套住房。库提耶小区的长蛇楼被评为世界最长的居民住宅楼。

在库提耶小区建成以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同一个建筑师在巴黎郊区的格里涅市又设计了另一片形式类似的低收入家庭居民区——格朗德伯纳小区。他仍旧采用了与六十年代最流行的长线性楼房形式相对抗的手法,把这个小区的主要建筑设计成飘带形的超长低层楼房。

这些四、五层的楼房近看都平常无奇,甚至相当简陋。但是从上方俯瞰,楼房们分别呈现了波浪形、扇形、半圆形和弧形。每座楼的色彩或者是黑白色上下相间,或者是彩色横向交错。窗子也是横竖变化,每层交错开。这些楼房随意围绕在一起,从上空看就像在地面上游动的长蛇,或者正在飘动的彩带,打破了楼房传统的方正死板的设计形象,极具艺术匠心。

建筑师还在小区内设计了大量水泥艺术雕塑和设施,以加强这个小区的艺术效果。他希望这个建筑设计作为城市美容师对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创新,成为画家和建筑师的心灵家园。

库提耶小区和格朗德伯纳小区的设计者也是拉德芳斯“云塔”的建筑师,他是法国六十年代颇为有名的建筑师艾米勒·埃尤德。埃尤德受那个年代的现代建筑设计影响,崇尚北欧自由化的建筑理念。他认为建筑设计不应过多地注重实用功能,应该更多地体现文化和艺术价值,让建筑充满诗意。他所设计的大型经济适用房小区们也都体现了这个设计思想,充满了优美的艺术格调。

可惜的是无论哪种艺术都无法脱离社会现实。不少由政府补贴的大型廉价住宅小区的居民成分多来自社会较低层的低收入和低教育水平人群,新移民成分也越来越多。因此这里的许多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青年人失业率大大高于法国平均失业率,犯罪率也居高不下。尤其是库提耶小区和格朗德伯纳小区一度堕落成为巴黎郊区的贫民区,因频频的动乱和暴力事件出现在公众视线面前。“画家和建筑师的心灵家园”成了一个臭名昭著的社会麻烦地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为解决城市人口压力而采取的多为都市市中心向外扩张的发展模式。作为这种模式的产品,大型经济适用房小区后来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为此从七十年代末开始法国逐渐放弃了这种城市发展模式,转而建设经过更周密规划的小型卫星城镇。在居民成分上也注意打破单一和过度集中的状态,把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群掺杂居住。

一个大型经济适用房住宅小区的时代结束了。那个时代留下的遗老遗少们有些成了文化遗产,更多的面临的是被改造以至被拆除的命运。在拉德芳斯的新巴黎,新旧并存的摩天大楼们可谓是“病树前头万木春”。endprint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塔楼楼房
浅谈二十世纪新具象艺术与洛佩斯
“楼房”与“平房”
厄瓜多尔“向日葵”住宅塔楼
鹿特丹The Sax塔楼
荷兰Looping住宅塔楼
万象和项目超高层塔楼结构设计
《中国的一日》所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