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教材,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

2014-03-05朱宝林

关键词:隐性试题速率

朱宝林

纵观最近几年高考理综生物试题,发现不少试题往往以教材基础知识为切入点,突出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因此,提高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性的方向理应要回归教材,重点研究回归教材复习的有效策略,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有效性,而不是围绕各类试题展开题海战术。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中回归教材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一、改变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突破复习的基点和难点

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是以文字叙述为主。学生在长时间的阅读中容易产生疲劳,并且在泛读教材时抓不住知识的基点和难点,阅读效率较低。因此,引导学生回归教材的方法应该做一些改变,可以尝试改变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如对教材中的某些基础知识,可设计成层层递进的问题组,对教材中的某些难点知识,可设计成类似试题形式的问题组,通过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可有效地突破教材的基点和难点。

[案例1] 胚胎工程

在复习胚胎工程时,首先简介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授予“试管婴儿”体外授精疗法研究者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胚胎工程等相关知识,并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①什么是“试管婴儿”?试管婴儿培育中包括哪些胚胎工程技术?简要写出培育步骤。②正常情况下,人的精子和卵细胞在何处怎样产生的?③精子和卵细胞如何采集?它们在何处受精?受精前要做好哪些准备?④受精作用过程包括哪些步骤?防止多精入卵有哪些屏障?⑤精卵体外受精后,能否直接移植?一般培养到什么阶段才能进行移植?⑥胚胎移植的基本过程怎样?⑦为确保适龄妇女优生,最好进行产前诊断,常用的产前诊断方法有哪些?……

评注:高中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识记的内容较多,若二轮复习时还是按照教材中的知识顺序再讲一遍,则学生定会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收效也甚微。本案例以“试管婴儿”(教材为“试管山羊”)为教学切入点复习胚胎工程,设计以问题组为载体的学习方案,不仅可以提高教材知识呈现方式的新颖性,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在阅读时有效地把握教材的基点和难点,做到真正去阅读教材,并在阅读教材中找到成就感。

[案例2] 遗传信息的表达

中心法则揭示了生物遗传信息由DNA向蛋白质传递与表达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表示的过程分别是 ,需要的酶分别是 。

(2)RNA病毒(如劳氏肉瘤病毒)的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的途径有 。

(3)作为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基因从本质上讲,就是一段包含一个完整的遗传信息单位的有功能的 片段。

(4)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过程①②③的场所分别是 ;参与过程③的RNA有 种。

(5)能特异性识别mRNA上密码子的分子是 ,共有 种,功能是 。

(6)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是AUG、UAC,某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AC,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 ,该DNA分子作为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是 。

(7)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遗传密码决定,这对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 。

(8)科学研究表明,一个mRNA上连接着多个核糖体叫作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的形成的意义是 。在原核细胞中分离的多聚核糖体常与DNA结合在一起,这说明 。

(9)若该过程合成的蛋白质是抗利尿激素,则需经 加工后才能发挥作用,这种激素作用的靶器官是 。

(10)(2011年浙江理综卷)B基因可编码瘦素蛋白。转录时,首先与B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是 。B基因刚转录出来的RNA全长有4500个碱基,而翻译成的瘦素蛋白仅由167个氨基酸组成,说明_______。翻译时,一个核糖体从起始密码子到达终止密码子约需4秒钟,实际上合成100个瘦素蛋白分子所需的时间约为1分钟,其原因是______。若B基因中编码第105位精氨酸的GCT突变成ACT,翻译就此终止,由此推断,mRNA上的_____为终止密码子。

(11)(2012年安徽理综卷)图1是细胞内某些重要物质的合成过程。该过程发生在( )

A. 真核细胞内,一个mRNA分子上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多条肽链

B. 原核细胞内,转录促使mRNA在核糖体上移动以便合成肽链

C. 原核细胞内,转录还未结束便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D. 真核细胞内,转录的同时核糖体进入细胞核启动遗传信息的翻译

(12)(2013年浙江理综卷)某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 RNA 聚合酶作用下 DNA 双螺旋解开

B. DNA-RNA 杂交区域中 A 应与 T 配对

C. mRNA 翻译只能得到一条肽链

D. 该过程发生在真核细胞中

评注:“遗传信息的表达”这一内容包括转录、翻译、遗传密码、中心法则、基因概念等知识,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教材中叙述较为简单,但在高考试卷中出现的这一类试题灵活性较大,有一定难度,尤其是涉及转录和翻译等知识的考题,难度就更大。为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深刻领悟教材中的每一句话,并且就其基础知识和难点知识,联系最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命题规律和特点,结合相关高考试题,设计成考题形式的问题组,让学生边阅读教材边寻求答案,真正掌握教材的基点和难点。同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了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样准确作答,由此学生会提振信心,增强斗志,真正提高二轮复习的实效性。

二、整合教材分散知识,切实加强学科内综合

高考题的新和难在于多点综合,而在一轮复习时多关注的是单元过关,学科内综合的要求不是很强。因此,在二轮复习中应针对高三学生的思维特点及高考强调学科内综合的要求,整合分散知识,通过整合复习,打破原来的单元和模块界限,帮助学生建构生物知识的整体性,进一步强化学科内综合。为此,二轮复习时力求做到立足眼前、务实基础,前后联系、多元综合,优化思维、提升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复习内容的重复性,提高二轮复习的效率。endprint

[案例3] 常见酶及其作用

评注:“酶”在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3等教材中均有涉及,有些酶(如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解旋酶与RNA聚合酶等)的作用容易混淆,学生时常出错,若将分散在教材中的常见酶作一归纳总结,定能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生物育种”是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具体体现,主要在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作了重点描述,但其与细胞分裂、遗传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知识联系紧密,故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的压轴题。在二轮复习时,非常有必要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有关育种内容(包括无子番茄、无子葡萄培育等),帮助学生理清和掌握育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编制虽然紧扣《考试说明》和生物教材,但浙科版教材中不少内容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领悟教材图示和文本中的一些“隐性知识”,以致经常听学生说:“一读教材似乎都明白,一做考题就易犯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或挖掘。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和利用教材。

[案例5] 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87页图3-18中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3: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的呼吸速率。

例4: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5:必修2第50页图3-2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

例6:必修2第66页图3-13中RNA聚合酶既兼有DNA解旋功能,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模板链是DN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NA聚合酶向右移动,右侧的DNA 双螺旋解开,而左侧的DN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7:必修2第68页图3-14中,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RNA的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tRNA的反密码子则是“UAA”“UCU”,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例8:必修3 第22页图2-7中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9:必修3第23页图2-8中一个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0:必修3第25页图2-9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另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均在肌梭内。

例11:必修3第52~54页图3-2、3-3中那些小黑点各表示什么物质?巨噬细胞分泌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Th)被活化,然后选择性地分化为Th1和Th2等,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Th分泌的多种蛋白质主要是指IL-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是一些穿孔素、颗粒酶等。图3-2应补画上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2:必修3第54页图3-3中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促进。

例13:必修3第110页图6-9中“取食”“捕食”指的是“同化量”,此能量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动物的粪便量。

例14:选修3第6页图1-4中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由于含有内含子,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无活性,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后才具有活性。

例15:选修3第42页图3-2中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囊胚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

评注: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从必修到选修,其图示和文本中都存在“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常常被师生忽视,相反这些“隐性知识”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旦将之作为命题素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弄懂、研透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图示和文本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编成试题供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总之,高考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根据最近几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回归教材、提高能力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之一。endprint

[案例3] 常见酶及其作用

评注:“酶”在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3等教材中均有涉及,有些酶(如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解旋酶与RNA聚合酶等)的作用容易混淆,学生时常出错,若将分散在教材中的常见酶作一归纳总结,定能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生物育种”是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具体体现,主要在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作了重点描述,但其与细胞分裂、遗传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知识联系紧密,故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的压轴题。在二轮复习时,非常有必要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有关育种内容(包括无子番茄、无子葡萄培育等),帮助学生理清和掌握育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编制虽然紧扣《考试说明》和生物教材,但浙科版教材中不少内容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领悟教材图示和文本中的一些“隐性知识”,以致经常听学生说:“一读教材似乎都明白,一做考题就易犯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或挖掘。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和利用教材。

[案例5] 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87页图3-18中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3: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的呼吸速率。

例4: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5:必修2第50页图3-2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

例6:必修2第66页图3-13中RNA聚合酶既兼有DNA解旋功能,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模板链是DN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NA聚合酶向右移动,右侧的DNA 双螺旋解开,而左侧的DN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7:必修2第68页图3-14中,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RNA的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tRNA的反密码子则是“UAA”“UCU”,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例8:必修3 第22页图2-7中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9:必修3第23页图2-8中一个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0:必修3第25页图2-9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另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均在肌梭内。

例11:必修3第52~54页图3-2、3-3中那些小黑点各表示什么物质?巨噬细胞分泌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Th)被活化,然后选择性地分化为Th1和Th2等,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Th分泌的多种蛋白质主要是指IL-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是一些穿孔素、颗粒酶等。图3-2应补画上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2:必修3第54页图3-3中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促进。

例13:必修3第110页图6-9中“取食”“捕食”指的是“同化量”,此能量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动物的粪便量。

例14:选修3第6页图1-4中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由于含有内含子,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无活性,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后才具有活性。

例15:选修3第42页图3-2中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囊胚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

评注: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从必修到选修,其图示和文本中都存在“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常常被师生忽视,相反这些“隐性知识”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旦将之作为命题素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弄懂、研透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图示和文本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编成试题供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总之,高考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根据最近几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回归教材、提高能力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之一。endprint

[案例3] 常见酶及其作用

评注:“酶”在高中生物必修1、必修2、选修3等教材中均有涉及,有些酶(如DNA聚合酶与DNA连接酶、解旋酶与RNA聚合酶等)的作用容易混淆,学生时常出错,若将分散在教材中的常见酶作一归纳总结,定能帮助学生少犯错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生物育种”是生物变异在生产上应用的具体体现,主要在必修2和选修3教材中作了重点描述,但其与细胞分裂、遗传定律、遗传的分子基础、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知识联系紧密,故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综试卷生物试题中的压轴题。在二轮复习时,非常有必要整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的有关育种内容(包括无子番茄、无子葡萄培育等),帮助学生理清和掌握育种方法及相关知识,并精选习题强化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挖掘教材隐性知识,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浙江省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编制虽然紧扣《考试说明》和生物教材,但浙科版教材中不少内容的表述学生难以理解,不能领悟教材图示和文本中的一些“隐性知识”,以致经常听学生说:“一读教材似乎都明白,一做考题就易犯错误。”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之一是对教材中的这些“隐性知识”没有给予充分重视或挖掘。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教材、掌握教材和利用教材。

[案例5] 教材图示中的“隐性知识”

例1:必修1第30页图2-8中细胞外被含有糖蛋白和糖脂,有细胞外被一侧的是细胞膜外侧。除了细胞膜外侧含有细胞外被,其他生物膜外侧一般无细胞外被。植物细胞膜中胆固醇含量很少或没有。

例2:必修1第87页图3-18中光反应产生的氧气是发生在类囊体膜内。

例3:必修1第95~96页图3-24、3-25、3-26纵坐标中的光合速率是指植物的真正光合速率,同时是指整株植物的光合速率。若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则叶肉细胞的光合速率就要大于细胞的呼吸速率。

例4:必修2第15页图1-9中F1产生F2为什么要采用自交而不是杂交?原因除了探究控制绿色和皱粒这两个隐性形状的基因存在于F1还是F2中外,还能避免其他基因对该实验的干扰。

例5:必修2第50页图3-2中加热杀死S型菌的原因是高温使酶等蛋白质变性失活,但DNA由于具有双螺旋结构仍能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活力。

例6:必修2第66页图3-13中RNA聚合酶既兼有DNA解旋功能,又能使单个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上去;模板链是DNA用于转录和形成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基础,而编码链则起到编码和储存遗传信息的作用;随着RNA聚合酶向右移动,右侧的DNA 双螺旋解开,而左侧的DNA双螺旋结构重新形成。

例7:必修2第68页图3-14中,翻译时核糖体从左向右移动;核糖体中mRNA的两个遗传密码分别是“UUA”“AGA”,tRNA的反密码子则是“UAA”“UCU”,通常识读顺序是“AAU”“UCU”。

例8:必修3 第22页图2-7中动作电位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右侧上升的曲线是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左侧下降的曲线是复极化过程;右侧去极化与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钠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钠离子大量内流,左侧复极化过程的曲线下方对应的轴突中主要发生钾离子电压门通道打开,使钾离子大量外流。

例9:必修3第23页图2-8中一个骨骼肌细胞有多个细胞核;突触小泡内的递质是乙酰胆碱,当突触后膜去极化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起肌肉的收缩。

例10:必修3第25页图2-9中包含着两个反射弧结构,一个是含有2种神经元的膝反射弧,另一个是含有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屈反射弧。灰质内画出了6个突触示意图;传入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的递质,而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突触小泡内释放的是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的递质。这两个反射弧的感受器均在肌梭内。

例11:必修3第52~54页图3-2、3-3中那些小黑点各表示什么物质?巨噬细胞分泌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12(IL-12)、白细胞介素6(IL-6)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辅助性T细胞(Th)被活化,然后选择性地分化为Th1和Th2等,Th1主要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参与体液免疫,活化的Th分泌的多种蛋白质主要是指IL-2。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的是一些穿孔素、颗粒酶等。图3-2应补画上细胞毒性T细胞分化出记忆T细胞。

例12:必修3第54页图3-3中B细胞膜上的受体分子即膜结合型抗体,因而抗体分子可以分为B细胞膜上膜结合型抗体和效应B细胞产生的分泌型抗体两种。成熟的B淋巴细胞遇到相应的抗原后被致敏了,致敏B淋巴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还需要活化的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的促进。

例13:必修3第110页图6-9中“取食”“捕食”指的是“同化量”,此能量流动过程中未考虑动物的粪便量。

例14:选修3第6页图1-4中目的基因是人胰岛素原基因,由于含有内含子,所以表达产生的人胰岛素原无活性,需要经过加工和修饰后才具有活性。

例15:选修3第42页图3-2中囊胚期外没有滋养层,滋养层为哺乳动物早期囊胚外表的一层扁平细胞,是将来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

……

评注:浙科版高中生物教材从必修到选修,其图示和文本中都存在“隐性知识”,而这些“隐性知识”常常被师生忽视,相反这些“隐性知识”常受到命题者的青睐,一旦将之作为命题素材时,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在备考复习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弄懂、研透教材中的每一幅图和每一句话,充分挖掘图示和文本中的“隐性知识”,并将之编成试题供学生训练,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总之,高考复习是高三学生对中学生物知识的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再整合的过程,是学生进一步巩固基础、优化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阶段。根据最近几年浙江高考理综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回归教材、提高能力是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的有效方略之一。endprint

猜你喜欢

隐性试题速率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不同冷却速率下低压转子钢30Cr2Ni4MoV的凝固组织
莲心超微粉碎提高有效成分的溶出速率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