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语文有效复习的两点建议

2014-03-05童洪星

关键词:病句考点记叙文

一、考点的选择

高三复习,说是一年,实际上满打满算只有八个月,上课的时间非常有限。时下一些教师的高三语文复习,严格地按照考纲进行“地毯式轰炸”,一个考点一个考点过关。看似精细,实则胡子眉毛一把抓,效率是低下的。我们不能为了复习而复习,而应该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口上。

考纲中的有些考点,如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等,根本没有规律。这些考点能不能过关,其实并不是取决于教师的上课,关键是看学生的基础,看学生平时的积累,看学生题目是不是做得足够多。严格地讲,考这些内容考的不是技巧,不是能力,而是知识,考的是学生是否“见多识广”。所以,应对这样的考点,重要的是学生自己要多“折腾”。教师选好训练材料,学生自己做题自己对答案自己消化巩固,教师只要在事后加以督查落实即可。笔者以为,高三语文教师把宝贵的非常有限的上课时间用在这些考点上,是不够明智的。

考纲中的考点,那些需要学生自己多“折腾”的,要放在课外完成;而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折腾”的放在课内落实。

那么,高三语文课堂中究竟应该“折腾”些什么呢?多年来笔者“重点复习考点”的选择主要坚持了以下三个原则。

1.选学生容易犯错的考点

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复习课不同于新课,更需要以学定教。

比如病句这个考点,多数学生都怕,高三都快结束了,许多人心里还是没有底。一些学生在屡战屡败后会问:“老师,我病句题老是错,怎么办?”很多教师都会这样回答:“多做,自然就解决了。”这个回答其实是很不负责任的。实践证明,病句题通过多做的办法是解决不了的,有时候做得越多反而越糊涂。根据笔者的经验,这个考点一定要听教师讲课,让教师帮助学生找规律。

病句题多数学生都怕,但这个点倒是有规律可找的,只要教师指导得当,病句题必能轻松解决。[1]目前考纲列举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道题4个句子,常常是3句错误1句正确,而3个病句必考三个不同的病因,因为“考点是不会重复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可能一无所知,常常是已经找出两个病句了,最后在“二选一”的时候把题目做错了。所以笔者一般这样指导学生:先给已经找出的病句(比如AC两项)定性,明确是哪两个病因(比如是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然后用余下四个病因逐个考察BD两项。先看B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没有,再看D有没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如果还没有,再看B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再看D有没有结构混乱的毛病;如果还是没有,再看B有没有表意不明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有些麻烦,其实很简单,只要学生“六大病因烂熟于胸”,逐个排查起来还是非常快的。

这样操作的科学性在于,当一个人单纯从一个角度(比如表意不明这个角度)来考察一个句子的时候,往往更容易发现问题。一个美女站在面前,问学生“这个美女有什么毛病?”学生会很茫然;如果问“这个美女头发乱不乱?”学生会马上做出明确清晰的判断。

相信有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做病句题的困难应该基本能够解决。

这就是一个学生容易犯错误的考点,也是一个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折腾”的考点。教师在课堂上多折腾,帮助学生找到了规律,学生课外完全可以少做题甚至不做题,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必须通过多做题才能得到解决的考点。

2.选高考常考和新考的考点

考什么教什么,一直被外界诟病。不过,高三了,临近高考了,教师还在“淡定而潇洒地”讲一些高考不考或者基本不考的内容,在升学压力如此巨大的现实背景下,实在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要提高高三复习课的效率,理应分析高考考什么,理应分析高考经常考什么。

比如语言综合运用部分,以浙江卷近五年试题为例,2009年考了句子衔接、解说词、情景对话,2010年考了语意概括、仿写、海报,2011年考了句子衔接、仿写、广告,2012年考了依据所供材料下定义、语句的扩展、语意概括,2013年考了句子衔接、语意概括、仿写。五年下来,反复考到的是句子衔接、仿写、语意概括这三个考点。因此句子衔接、仿写这两个考点自然就应该成为高三语文课堂上“折腾”的重点(至于语意概括的问题,下文另将论及)。

还有一些考点,并不常考,但根据命题趋势,估计马上会考。这样的考点,因为新,学生可循之例甚少,或者根本无例可循,为了使学生不至于猝不及防,同样需要成为高三语文课堂中“折腾”的重点。比如仔细分析最近三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就会发现一个信号,有些省市对“文体”提出了要求(如下表)。

高考自从考话题作文以来,一直是“文体不限”,由此考场上出现了许多四不像的文章,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散文不像散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为纠此弊,一些省份对文体提出了要求。以“明确文体”为例,2011年是3家,2012年扩大到4家,2013年扩大到6家。而福建、湖南、江西三省,干脆规定只能写记叙文或议论文。由此笔者曾在很多场合提醒省内的一些高三语文教师注意作文的“文体限制”问题。当时的“猜测”是会直接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最后的结果是,浙江省的高考命题人员比较谨慎,步子很小,只要求“明确文体”。当然,步子虽小,其趋势是明显的,其轨迹是清晰的。“明确文体”应该是第一步,“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或许才是最后的目标。

如果上述的分析是正确的,那么记叙文或议论文这两种文体,学生就要“有意练之”,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有意讲之”。虽然记叙文、议论文是两种“古老”的文体,但对有些高中生来说却不啻是新生事物,是新考点,极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折腾”。因为他们一直来都没有文体意识,一直来都在写一些四不像的文章。

3.选能够总结出规律的考点

上面说高三语文课堂中反复“折腾”的应该是学生容易犯错的考点、高考常考和新考的考点。可是,有些考点学生经常犯错误,比如字音、字形,教师在这些考点上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却又得不偿失。有些考点高考几乎每年都考,但这些考点的复习常常只能就题论题,很难找到共性的东西。比如语意概括这个考点,个性化色彩太明显,几乎每道题都是一个个例,考的基本上是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很难找到什么规律,所以教师在这个考点上花大量的课堂时间同样是得不偿失的。

从根本上讲,教学内容实际上可分为三种情况:不用教学生也会的,教了学生才会的,教了学生也不一定会的。

笔者以为,高三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反复“折腾”的应该是上述第二类考点,它们既是学生容易犯错的,又是高考常考或新考的,更是能够找到某些规律的。

比如上面提到的句子衔接、仿写,就是两个这样的考点。

“句式的仿用”是一个常考的考点,在复习指导的时候,我们一般讲两个“解题原则”:①仔细分析所供例句的句式特点,进行“亦步亦趋”的模仿;②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要充分考虑题干中的隐性提示。前者解决与原句“像”和“不像”的问题,后者解决与原句“和谐”和“不和谐”的问题。

在下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且和前一句构成排比句。

梨花的颜色也是美丽动人的。如果说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 , , ,那么,我也不愿再煞费心机找更多蹊跷的比喻来描写梨花了。我将斗胆地说: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

以下是笔者对该题的分析指导:

所供的例句是“白莲像刚出浴池的少女”,这是个比喻句,也就是说接下来要仿写三个比喻句,这就落实了第一个解题原则;在仿写内容的确定上,要注意下文“梨花集了一切白色花种之大成,是它们之魁首和王冠”中“白色花种”几个字,也就是说仿写的三个比喻句的本体都必须是“白色花种”,这就落实了第二个解题原则。

一般情况下,只要落实了上述两个“解题原则”,学生做仿写题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百分之七八十的分数肯定可以拿到,最多喻体选得不够理想罢了(喻体选得不够理想,这是学生的才气问题,教师其实无能为力)。[1]

听了这样的课,得到了这样的指导,学生心里自然就有了底,手中有了“武器”,下一次再碰到仿写题就一定知道该怎么办了。

再比如现代文阅读,内容概括、句段赏析是高考常考的两个考点,也是学生经常犯错的两个考点。但高三语文教师在处理的时候,还是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内容概括题一般还是让学生自己多折腾为妥,因为教师即便在课堂上“折腾”,也折腾不出什么名堂,不太找得到一通百通的规律。而句段赏析题则不同,它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折腾,毕竟做这个考点的题还是有一些“门道”可循的。

所以,高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定是学生需要的,一定是高考常考或新考的,一定是能够总结出一些规律的。

二、材料的选择

1.多选高考真题

复习课效率的高低,跟选什么样的材料来组织复习非常有关系。

从提高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角度讲,最好是语料自选,题目自编。一些名校培养年轻教师,每年都要进行命题比赛,其意正在于此。但从提高高三复习课效率的角度讲,最好还是选典型的能说明问题的能起举一反三作用的材料。笔者认为,选各省市历年高考真题作为复习材料比较理想。高考真题,虽不能说十全十美,毕竟是好多专家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细细打磨出来的东西,相对来说,考虑得周全,经得起推敲。而且,现在全国每年都有十七八份高考语文真卷,选择的余地很大。这样做,一方面大大节省了备课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能充分保证训练材料的质量。

像现代文大阅读这一块内容,教师们都知道,编题目的难度其实是很大的。时下很多教辅用书上的新编题,包括一些学校月考卷上的原创题,科学性都不足,经不起推敲,训练价值不大。与其让学生练经不起推敲的原创题,还不如让学生练经典的陈题。其实,新题、陈题相对而言,学生一届接着一届,年年在变,对教师来说是陈题,对学生来说还是新题。

新题不一定是好题,陈题不一定是差题。选新题还是选陈题,主要看题的质量,一切服从于训练效果。

当然,对于一个追求进步的语文教师来说,新题必须不断地去编,但编了不一定要给学生用。编新题是为了提高自己,用陈题是为了提高学生。

2.同一个语料要善于反复使用

经典材料选定、训练之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题目弄清楚,还要让学生把材料弄熟悉。在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经典材料要经常拿出来比较、分析,教师经常要根据后面的复习内容给这个经典材料再出一两道新题。因为材料很熟悉,教师出了题,学生可以直接思考,不用再看材料,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特别是现代文大阅读,上述复习训练的思路更有价值。同一篇文章训练15道题目,与读三篇文章训练15道题目(每篇文章训练5道题),学生的耗时肯定是后者多,但训练的效率肯定是前者高。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文章读得越多越好,但从现代文阅读训练的角度讲,题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

复习效果要好,选定的材料一定要用精,用深,用透。

而且,这一教学思路必须在高一、高二上新课的时候就确立。我们绝不能把高一高二当高三抓,高一就是高一,高二就是高二,高三就是高三,各教学段自有各教学段的规律。但是,在实施高一高二教学的时候,必须有高三的意识,高中三年教学应该是一盘棋,互相关联,相互牵制。

这一点非常重要。笔者经常鼓吹一个观点:“高三的教学个个相似,高一高二的教学各有各的不同。”领导们、教师们都非常重视高三的教学,一些学校还经常把最好的教师放在高三,谓之“把关”。但实际上,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由高三的教学决定的,而是由高一高二的教学决定的。

以语文为例,我们发现,高一高二的课文,高三复习时有些是基本用不到的,这些课文犹如过眼烟云,上了就上了,复习课中是永远不会再提及的。高一高二处理这些课文的时候,就可以一笔带过,甚至直接忽略。而有些课文,在高三复习课中会反复用到,不断提及,这些课文在高一高二上新课时就必须细讲。比如《祝福》这篇小说,笔者以为就一定要细讲。讲透了这篇小说,会给高三的小说复习带来极大的方便:小说标题的含义,伏笔的运用,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塑造,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语言描写,叙述手法的特点,主旨的表达,等等。到高三复习小说的时候,讲到这个问题可以提到《祝福》,讲到另外一个问题又可以提到《祝福》。因为高一时《祝福》讲得透,课文很熟悉,这个时候提到《祝福》的相关内容学生就容易理解。又因为对材料熟悉,学生记得也真切。

题目,要么不讲,要讲就把它讲“透”;材料,要么不用,要用就把它用“足”。

参考文献:

[1] 童洪星. 汝果欲应试,功夫应试外——高考语文复习策略一家谈[J].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3).

猜你喜欢

病句考点记叙文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记叙文阅读专练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师生讨论改病句
如何写好记叙文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2014年高考病句题归类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