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4-03-05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隐性人文素质教育

方 慧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511483)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了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正如教育部2006年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的,高等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通过专业技能教育达成的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的高素质,只有坚持“一技之长”与“综合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才能顺利完成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对感性生命深切的关怀以及对个体能动性积极倡导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在的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文知识通过传授、熏陶以及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形成一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刘高远认为这一塑造过程是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实践性体验才能自化。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重视主体性创造教育的过程,必须突出学生主体的感受、陶冶、体悟和养成并最终内化。

对于如何进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者们也纷纷出谋划策。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的文献检索平台上,以“高职”和“人文素质”为主题词进行检索,1997年-2013年的文献共117条;与此相关的硕博论文共2301条,研究数量很多,但83%的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文献都是近五年刊出的,可以说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且普遍存在理论深度不够、面广而不深等问题。例如,绝大多数学者对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都有清晰的认识,纷纷提出高职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于实施途径及效果的研究则缺乏详实的调查和深入探讨。本文选择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试图探索隐性教育对人文素质提升的贡献,并进一步构建理论模型以期对隐性教育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有更为深入和直观的认识,从而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隐性教育对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相关性研究

相对本科院校而言,高职院校建校历史短、文化底蕴不足,且学制也相对较短(通常为2-3年),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人文课程的理论学时受限。课堂是否可以不再成为唯一且主要的教育阵地,汪玉珍和柴春英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提出校园文化将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国外的教育模式也给予我们启发:美国职业教育从来不以传输知识为最终目的,而是通过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启发式、辩论式、实践性的培训与教学方法,将文化课程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予以传授,类比于英国的BTEC(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缩写)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设计包括问答、讨论、演练、案例、演讲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提升自我。杨方等进一步提出,开展与人文素质相关的第二、三课堂教育,达到了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可以在分析其具体做法与实际效果的基础上,研究出应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困境的对策与方法。

隐性教育通过将教育要求和教育内容潜隐在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让他们自觉在教育者设置的特定环境、文化氛围和教育情景中轻松愉悦、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其实操则以具体的活动或项目为载体,实现隐性教育的功能:

(一)隐性的环境教育

完善校园人文硬件设施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充满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首要条件。高职院校更应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美化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人文景观、校舍建筑、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等,这一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渠道既能够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教育和审美情操的陶冶,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间接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方面,结合长辈教育、朋辈教育等方式,通过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高技能人才、各领域明星、优秀毕业生等,开办内容涉及人文知识、自然科学、商业运作、社会热点等多项专题的系列讲座、学术报告、名家论坛,从而对高职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起到很强的启迪和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业余党校、团校培训班普及人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其修养。

(三)隐性的身心健康教育

首先,积极推动专业学习型、理论研究型、兴趣爱好型、公益服务型等各类学生社团建设,做好社团的制度建设并推行导师制,通过项目运作或评选机制加强对优秀社团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将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其次,有组织、有设计、有特色地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体活动、各类竞技比赛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隐性教育在课室、在操场、在饭堂、在舞台随处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隐性的实践体验教育

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课后投身于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志愿服务等实践体验活动,是对高职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实验实训是模拟人文与专业相融合的重要过程,也是高职学生体验人生、养成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企业顶岗实习是让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中训练职业技能,同时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体验企业文化氛围。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开展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爱国教育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将所学到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高尚的素质和修养。以环境保护、扶弱助残、支援西部(山区)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公益志愿活动是高职学生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重要途径,这一奉献爱心的过程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身健康的发展,还能实现人文素质培养的最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来自现实、以实践体验为载体的隐性教育,大大拓展了人文教育的空间,其丰富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是其他教育载体无法比拟的。

(五)隐性的网络文明教育

新型网络载体的快速发展使教育越来越具开放性,同时也大大拓宽了隐性教育的范围,为人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微博、微信、BBS等新媒体是高职学生热衷的交流平台,高职院校应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设立自己的网络平台,锻炼学生利用校园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网络环境,与时俱进地发挥育人功能。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中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其学生的特征,结合学生工作经验,初步构建了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5个维度,共计17个测项。如表1所示。

初步构建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通过小样本检验和小组讨论,做出必要的修正,并生成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表1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语

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突破性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综合考虑中国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当代高职学生的特征以及在此特定环境中教育实施载体的特性,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将会有效地推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经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此项研究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接下来本研究将通过实证分析进一步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计划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及因子检验等方法,构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隐性教育考核体系中各维度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进而有针对性地指导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工作。

[1]亚军.人文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刘高远.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与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08(8):103-104.

[3]张艳华.浅谈如何加强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9):184-185.

[4]杨方,余红梅,贾淑红.高职院校提升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1(33):73-76.

[5]汪玉珍,柴春英.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9(12):86.

[6]苏文宁.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与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12):47-48.

[7]郭京红.关于隐性课程对高职生人文素质养成的正迁移探讨[J].职教论坛,2013(32):69-70.

猜你喜欢

隐性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