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藏佛教交流的典范——汉藏结合部民间佛教信仰场所嘛呢房

2014-03-05陈改玲范忠雄

关键词:汉藏藏传佛教佛教

陈改玲,范忠雄

(1.西北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2.西北民族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730030)

甘青为佛教文化的中心,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共荣,是汉藏佛教文化交流融合的前沿。汉传佛教和藏传教相互吸收和影响,促进了汉藏民族间的认同,筑成了汉藏友好的基础。在甘青汉藏结合部,汉、藏佛教交流的案例比比皆是,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和卓尼县交界的民间佛教信仰场所嘛呢房即是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典范。

文章选择卓尼县阿子塘(也写作阿子滩、阿字塘)乡古战川村的嘛呢房为调查点,例证汉、藏佛教的交流和融合。阿子塘乡位于卓尼县西北部,洮河北岸,原为卓尼土司所辖;卓尼设治局时,设立洮北乡;建国初,归临潭县辖;1962年以来设阿子塘乡,归卓尼县辖。全乡面积113.79平方公里,人口1 176户,6 424人,其中藏族5 802人,占总人口的90.3%,汉族和其他民族602人[1]。阿子塘意为阿赀的川或滩,据传为吐谷浑王阿才的驻地,阿子塘乡现还辖上阿子塘(阿子塘牙纳)和下阿子塘(阿子塘玛纳)两个以阿子塘命名的村子。

古战川村为阿子塘乡乡政府所在地,距离卓尼县城33公里,距临潭县城不到5公里,岷合(岷县至合作)公路穿村而过。东与临潭县辖地(汉族聚居区)及卓尼申藏乡(藏族聚居区)犬牙交错,西连卓尼完冒乡(藏族聚居区),北倚斜藏大山,南有菜子沟、达架山,中与临潭县古战乡(汉族聚居区)犬牙交错。以农为业,是典型的汉藏杂居地区。

一、嘛呢房建立的缘起

嘛呢房是当地民众对村落宗教活动场所的俗称,古战川的嘛呢房匾额书为嘛呢宫。嘛呢房是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称谓,在藏族聚居区,佛教信仰场所有嘛呢康,“康”即 “房”的意思,是藏族老人们集体诵念佛教经典的地方,一般也建有嘛呢经筒,是藏族村落宗教活动的中心,临潭、卓尼一带称其为嘛呢房。“嘛呢”一词源自藏传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 (哄),六字真言为密教重要咒语,又称观世音菩萨心咒、六字大明咒。六字真言内容丰富,蕴藏了宇宙中大能、大智与大悲。[2]持诵六字真言不仅可以消除病苦和恐惧,而且能使寿命增加,财富充盈;命终的时候,通往三恶道诸门会因咒语的力量关闭,而往生善道,并得到佛法的加持和庇护,成就无上菩提。因此藏区僧俗用不同的方式时时处处念诵六字真言,临潭、卓尼一带民众称念嘛呢。

在临潭、卓尼汉藏杂居地区的不少村落有嘛呢房,但与藏传佛教的嘛呢康有所不同,汉藏结合部的嘛呢房供奉的佛(神)有的源自藏传佛教,有的来自汉传佛教,也有源自汉、藏民间信仰的。念诵的经典用汉文书写,经典内容既有汉传佛教的内容,也受藏传佛教的影响。

古战川村的嘛呢房位于村中心,岷合公路东侧不到百米处,从外表上看,和当地普通的民居没有大的区别——红砖砌成的围墙,铁质的大门,汉式的门楼,门楼两侧的门廊上分别镶嵌着黄色的 “福”字,门墩为一双石狮子。与普通民居不同的是嘛呢房大门上贴着“玉瓶法雨洒遍乾地万户,紫竹清风吹开云雾千年”的颇具佛教特点的对联,横批两侧贴着两个藏式宝瓶图案,横批上方挂着白色的哈达,不难看出这是汉藏文化兼而有之的建筑。院中有座东朝西的三间正房,为汉式,即是嘛呢房,正房的前面是两个藏式白色煨桑炉。暖廊外的玻璃上挂着醒目的印有六字真言的各色嘛呢旗,廊内柱上挂着方形的汉式铁制香炉。“佛光普照”的黄色横幅和印有“唵嘛呢叭咪哄”的藏文嘛呢经并挂在门楣上方。门上张贴着十二幅中国古代孝亲图,其中有卧冰求鲤、打虎救父、弃官等母、闻雷泣墓等家喻户晓的孝亲故事。

有关古战川嘛呢房的建立,地方史志中没有记载。据村中老人口述,清末民国,村中已经有嘛呢房。关于嘛呢房建立的缘起,据村中老者记忆,最早有来自麦吾新寺①麦吾新寺在甘南州夏河县佐盖多玛乡境内,为拉卜楞寺属寺。的镀金铜质佛像,十分珍贵,为了供养佛像,村中修建了供养场所即今之嘛呢房的前身。也就是说古战川村嘛呢房的建立和藏传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最早供奉的佛像源于藏传佛教寺院。最早的镀金铜佛像现已丢失,②2005年铜佛像丢失,村民深感惋惜,一方面认为佛像为价值极高的文物,二认为佛像来源于藏传佛寺,更显珍贵。铜佛像被盗之后,村民集资于2006年从兰州请四壁观音供奉于嘛呢房。现嘛呢房供奉的佛有:正堂佛龛中供奉着三尊佛像,正中为四壁观音,两边为地藏王菩萨和护法神。佛龛左侧供奉的是本村的山神——大东山山神,山神前供奉神牦牛。神牦牛为化纤质地,高约40厘米,牦牛身上挂有村民献祭的各色哈达,靠近山神的左侧墙壁上挂着六幅唐卡。佛龛的右侧是村民一户人家的家神,据村中张家阿爷介绍,由于这家的家神过大,在家不能供养,就供奉到了嘛呢房中。佛龛正前方是一张木质大方桌,上有村民对佛的各种供养和酥油灯。礼佛的顺序一般为,点灯(以食用菜籽油为燃料,铜质灯具,大小形制和藏传佛教寺院的酥油灯一样);上香;燃柏枝和黄表纸;叩头(不磕长头,一般为三叩首);念六字真言。是汉藏合璧的礼佛仪式。

参加嘛呢房活动的主要为村中的老人,一般为六十多岁且家中没有太多杂务的老者,会定时参加嘛呢房的活动。临潭卓尼一带地处偏僻,民风淳朴,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强调孝敬父母,长幼有序。父母六十多岁就不再参加生产劳动,专心念嘛呢。现在嘛呢房念嘛呢的老人共有二十多位,其中有一男性③临潭、卓尼海拔较高,气候恶劣,人均寿命相对较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已不多见,八十岁以上者更是寥寥,而且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多为女性,男性寿命远不如女性长。。参加嘛呢房的活动为村民自愿选择,大多数老人会选择去嘛呢房。平时村中的皈依佛教徒也会参加嘛呢房的活动,她们为汉传佛教净土宗居士,也经常去临潭慈云寺参加佛事活动。

嘛呢房与村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嘛呢房的念诵活动是为全体村民进行的祈祷,得到村人的大力支持。2006年,嘛呢房倡议去兰州请佛像,村民踊跃捐款,每家捐款几十元、上百元不等,附近汉、藏族村落也都积极赞助,乡政府各机关也给予了支持。今年,嘛呢房由于年久失修出现漏雨,村民决定重新修建,由村中德高望重者组成重建管理组织,开展募捐活动,已募捐60多万元。笔者2013年7月去嘛呢房考查时,嘛呢房的佛像已移往他处,几个工人正在拆迁,房内已空无一物。

嘛呢房的资金管理者为青苗会,青苗会由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组成(有关青苗会的问题作者将另文论述),定期公布嘛呢房的收支,接受村民的监督。青苗会有会长一人,副会长2人,会员11人,总负责一人,财务管理二人,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青苗会的活动场所也在嘛呢房,是村民管理嘛呢房的民间机构。

青苗会和嘛呢房都不隶属于村委会,也不受乡政府的管理,村中行政方面的事归村委会,而信仰和村民的婚丧大事等都依托于嘛呢房。村委会是村行政事务的中心,嘛呢房则是村民信仰、道德、民俗文化的中心,所以嘛呢房还挂着另外一块匾额——文化室。

二、汉藏合璧的宗教仪式和经典

(一)嘛呢房的重大宗教活动和仪式

作为村民宗教信仰的中心,嘛呢房有固定的宗教活动时间和仪式,其重大的宗教活动既有汉传佛教的重大节日,也有藏传佛教的礼佛仪轨,在重大活动时村中老人集聚于嘛呢房念嘛呢①当地把嘛呢房的念诵活动称念经,也称念嘛呢。,重大而且集中的活动有:

汉族传统春节的念嘛呢活动:汉传佛教寺院在大年初一会有早课,僧众一起唱赞、诵经,祈祷国泰民安,祈求福慧圆满。秉承汉传佛教仪轨,嘛呢房在春节前后有集中的念诵活动,主要在农历腊月二十九、三十和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的五、六天时间,这时老人们每天会带上自做的馒头、糖果、点心、少许炒面(糌粑)、松柏枝、黄表纸和一小瓶菜籽油,到嘛呢房煨桑、做灯、念嘛呢。在念嘛呢时用自带的菜籽油做灯,以炒面和松柏枝煨桑。在念嘛呢的几天中吃素食,一般从早上八九点钟念至下午四五点。

四月佛节的念诵活动:四月是汉传佛教传统的节日,四月初八为释迦摩尼诞辰,即汉传佛教的佛诞节,每年农历四月,嘛呢房集体念经一个月,以纪念佛祖的诞生。另外,据汉传佛寺礼佛仪式,每月初一、十五嘛呢房都要集体念经。

临终关怀和超度:村民有重大疾病无法治愈时,也寄希望佛陀诸神。在家人病重时,村民会请嘛呢房念经,当地称念“开路经”。他们坚信,一个人的尘缘是由佛祖决定的,如果其尘缘未了,念诵嘛呢后病人会自然痊愈;如果其尘缘已尽,则念诵嘛呢可以减轻病人痛苦,使其早日进入极乐世界,并消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人离世后,家人会在七日(头七、二七到七七)、周年、二年、三年忌日请嘛呢房为逝者诵经超度,使其尽快超脱并转世轮回,有条件的家庭也会请当地藏传佛教寺院高僧大德进行超度,也有的请临潭慈云寺、五台山或福建普陀山等汉传佛教师傅念经超度。

坐敦巴:敦巴,意为守戒、受戒、除私念、封闭、断除。坐敦巴是藏传佛教信众的重要礼佛活动,具体要求为,在固定的时间内持戒,要求早上、晚上各吃一次饭,白天一整天不进食、不喝水、不说话,可以念诵佛经,要求信徒断除杂念持戒修行。嘛呢房的坐敦巴活动,一般持戒的时间为15天,具体什么时间坐敦巴,由信徒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时间做出安排。嘛呢房的坐敦巴和藏传佛教的坐敦巴不完全一样,其中变通的地方在于由早吃、晚吃改为每日吃三餐,但是必须素食,其他要求和藏传佛教的要求完全相同。②嘛呢房的坐敦巴要求是由村人自己做出的变通。在早期,老人们也和藏传佛教一样每天两餐,但是他们同时有素食要求。考虑到气候寒冷,老人们身体条件等因素,嘛呢房做出每日三餐素食的变通。嘛呢房的持戒除了坐敦巴外,还有汉传佛教的持戒要求,如初一、十五忌素,不吃荤食,而且所有坐嘛呢的老人都不食牛肉,他们认为牛为人驱使劳作,很辛苦,念佛修善不忍食牛肉。其实,禁食牛肉是印度教的要求,在印度,牛是主神湿婆的坐骑,印度教徒敬牛如敬神,他们认为每头牛背上都乘坐着湿婆神,印度佛教受其影响禁食牛肉。

念卡冬:念卡东是藏传佛教念诵活动的一种,藏族信众时时处处礼佛,方式多种多样,在不方便携带经书时,信徒就持续不停地念六字真言或者藏文经典或咒语,称念卡冬。古战川的老人们在不去嘛呢房参加活动,也没有闲暇诵经时,一般念诵六字真言或者念诵他们背熟的咒语,以积更大的功德,保佑自身、家庭和村人的平安、健康。

撒路马①“路马”藏语音译为隆达、意译为风马。“路马”前一字 “路”为音译,而后一字“马”为意译,但这两个字也正符合从事这项活动的实际含义,即在出行的路途中、山口处抛撒。:撒路马是藏族习俗,古战川村村民远行或有要事时会去嘛呢房磕头、点灯,之后撒路马,期盼平安、顺利。

念嘛呢对于村中的老人们而言,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地处偏僻,教育滞后,60岁以上的老人大多不识字,他们学经一般跟着领经人念诵,领经人一般也不识字,领经人会找村中识字的人教经,实际是领经人背会,再领着其他人诵读。诵经包括诵和念,诵即说唱,诵经有多种调式,格调都是固定的,调式既有源自藏传佛教念经调式,也有源于汉地古典诗词的词牌,同时跟洮岷一带花儿调式也有相似之处,有待深入研究。念即快速读,诵念结合是念嘛呢的一般要求。

(二)念诵的经典

嘛呢房念诵的经典有《金刚经》《大悲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嘛呢经》(即《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上下、《大乘经》)《老爷经》《娘娘经》等。

《金刚经》《大悲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嘛呢房老人经常念诵的汉传佛教经典。《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在中国佛教信徒中极为普遍。《金刚经》在般若类经典中最简括,含义却最广博精深,深受嘛呢房老人的喜爱,嘛呢房的老人一般都能诵念。他们念诵的《金刚经》是没有分章分段的译本,也没有标点。《大悲咒》是老人们经常持续不断念诵的佛教经典,一般老人都会背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为佛教广为流传的智慧经典,据说由观音菩萨所宣讲,全文仅260字,容易持诵。除此,嘛呢房还会请外地汉传佛寺的高僧讲经说法。

嘛呢经由《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上)《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下)和《大乘经》三部各自独立的部分组成。从嘛呢经的内容看既有汉传佛教的内容,也有由藏传佛教经典音译而来的嘛呢番经,还有民间信仰的内容,是汉、藏佛教揉合了民间宗教而形成的以佛教思想为核心的经典。

另外,嘛呢房也经常念诵一些民间信仰的经,如《老爷经》《娘娘经》等,《老爷经》是祈求平安的经典,一般在春节期间,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念诵,以祈求外出平安。《娘娘经》为求儿女的典籍,祈求多子多福,添丁增口。

嘛呢房念经的顺序一般为早上念诵《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上),上午念诵《大乘经》,下午念诵《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下)《大悲咒》《金刚经》等。

嘛呢房念诵的《金刚经》《大悲咒》《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为印刷出版的佛教书籍。《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为抄本,一般由村中受过教育、谙熟地方民俗文化的德高望重之人义务抄录。抄写经典,功德无量。一般用毛笔抄录,楷体,字体较大,便于诵读,村中的杨老师就多次为村民义务抄录②杨老师是古战川本村人,曾任教于当地多所学校,谙熟汉藏两种语言,热心地方民俗文化和宗教,对甘南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多有涉猎。他不去嘛呢房念经,但经常为村人抄经,杨老师退休后最大的爱好就是练书法,多年不辍,由他所抄写的《观音菩萨嘛呢真经》,字体精美,苍劲有力。他对信仰和宗教的认识与村民有所不同。作者在2013年7月拜访了杨老师,杨老师还为作者念唱了《观音菩萨嘛呢真经》部分内容,受益匪浅。。

三、来自汉藏两文化的佛与神

嘛呢房供奉的有四臂观音、地藏菩萨、护法神等诸佛菩萨,也供奉山神、家神和神牦牛。

四臂观音:四臂观音是古战川嘛呢房供奉的主尊。四臂观音是藏传佛教密宗本尊之一,代表大悲、大智、大力,在雪域高原有突出的地位。四臂观音的一面代表法界一味,四臂代表发四无量心,即慈、悲、喜、舍。在藏传佛教中,四臂观音的咒语就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嘛呢房的四壁观音像和藏传佛教的四壁观音像形制相同,都是一面四臂,全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头戴五叶冠,主臂两手于胸前结合掌印,另两手左手持莲花,右手握念珠,胸前佩璎珞。璎珞、冠和手镯上镶嵌松石和珊瑚。嘛呢房的四臂观音佛像后挂着一幅精致的唐卡。

地藏菩萨:地藏在嘛呢房佛龛四臂观音的右侧。地藏的意思是如同大地一样能承载万物,含藏着无数的财宝资源,包含着无数的善根种子。地藏忍辱第一,能承载众生的所有罪业,具有崇高的德性。地藏的职责是救拔鬼魂,但地藏的教化不只限于地狱,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地藏。地藏是汉、藏佛教共同尊奉的佛,供奉地藏可以得到十种好处,即土地丰壤、家宅永安、先亡升天、现在益寿、所求遂愿、无水火灾害、虚耗辟除、杜绝恶梦、出入神护、和多遇圣因等。除了观音,地藏是中国下层民众广为信奉的佛。安徽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也是藏传佛教的八大菩萨之一。

护法神:嘛呢房佛龛中四壁观音左侧为一护法神,面目凶恶,背负火焰,右手持戈,左手持魔绳,一面两臂三目,头戴五骷髅头骨冠,立磐石座,疑是藏传佛教中的大黑天护法神。大黑天护法神是湿婆的化身,也是汉传佛教的护法神大自在天,在藏密中称大黑天。

山神:藏族民众认为,宇宙中布满了神灵,山、水、石等都具有神性。每一座山都有神灵存在,山神具有既能降福又能降灾的双重功能。大东山是古战川村的神山,每年6月19日,村民会举行隆重的造山神仪式。嘛呢房供奉大东山山神希望大东山山神护佑村民农业丰收,免除雹灾、旱灾等自然灾害的侵害。

神牦牛:牦牛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牲畜,它是古代藏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藏区民众主要的食物来源。古战川村村民虽然已经不再以牧为业,但是民众对牦牛的崇敬和喜爱根深蒂固,神牦牛之于村民和诸佛、神一样重要。

四臂观音、地藏菩萨、护法神、山神、家神、神牦牛共同组成了古战川村的神祗体系,他们从生界、冥界、家庭、财产各个方面护佑村落,使村民生有所依,逝有所护,家庭和睦,村落平安。

四、嘛呢房存在原因分析

(一)生存环境的决定作用

甘南临潭、卓尼一带地处偏僻,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丰富的矿产和美丽的环境,未赐予人民富裕的生活,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在靠天吃饭的状态。近代以来,土司式微,军阀伺机侵入,战事不断,民众涂炭。加之土地贫瘠,雹灾、旱灾严重。严酷的自然环境使民众对自然力量产生极度的恐惧,民众不得不向佛、神寻求精神慰藉,以度艰难时日。汉藏两族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在精神信仰中相互慰籍,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式。

(二)汉藏杂居的民族聚居格局

阿子塘(滩)处在汉藏交界处,其东为临潭、岷县汉族聚居区,以西为甘南广大的藏族聚居区,是汉藏两文化的边缘和连接地带,民族杂居是这一地区最大的特点。古占川村的民族为汉藏两族,从当今户籍册看,村民都为藏族,但从民族渊源看,村中安姓、包姓、王姓为世居藏族,其他为后来政府认定的藏族。村人介绍,1982年人口普查时,卓尼县普查组发现村中藏族和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完全相同,都以农为业,以佛教为信仰,以嘛呢房为信仰中心,供奉大东山山神,并有家神和祖先神。人口普查组在征得村民的一致同意并报卓尼县人口普查办批准后,将全村的民族成分都填报为藏族,嘛呢房的信仰也就融合了汉、藏两族信仰的特点。村民既去附近藏传佛寺如卓尼大寺、拉卜楞寺等朝拜,也到临潭汉传佛寺慈云寺礼佛。

(三)深厚的汉传佛教文化底蕴

甘南临潭、卓尼交界一带历来是多民族活动的舞台,汉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传入甘南。洮州(今甘南州临潭县)曾是吐谷浑初立甘青草原的基地,吐谷浑在甘青立国三百五十多年,其佛教文化对地方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阿子塘(滩)曾经是吐谷浑的早期驻牧地,牛头城遗址距阿子塘(滩)乡政府不到一公里,牛头城为吐谷浑衙置驻所,出土有边饰连珠的莲花纹瓦当,头上有髻双手捧莲花枝形鷯足的供养人状瓦当。[3]唐朝中期,吐蕃尽占陇右、河西,吐蕃在占领的河、洮、岷广修佛寺,当时藏传佛教尚未形成,吐蕃族和汉族共同信仰佛教,此时甘南汉传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蒙元时期,藏传佛教形成,甘南境内的多数汉传佛教寺院改宗藏传佛教。明代,汉族大量移居甘南,汉传佛教又开始流行,明政府大力提倡佛教,洮岷一带的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明代甘南大的汉传佛教寺院有临潭永宁寺、慈云寺,临潭冶力关桥头寺,临潭扁都红崖紫云寺。清光绪年间临潭县扁都有汉川佛寺迎水寺,红崖有天竺寺,羊沙有中禅寺,冶力关有桥头寺,安乐山有普朝寺,临潭县城有慈云寺。清宣统时,临潭一带佛教寺院多达54所,其中番寺45所,汉寺9所。[4]

(四)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

宋元以来,甘南藏传佛教勃兴;明清时期,西北藏传佛教文化区形成,藏传佛教十分兴盛,大小藏传佛教寺院遍布甘南各地。建国初,甘南共有藏传佛教寺院196座,喇嘛15 592人。[5]据《甘南州志》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拉卜楞寺属寺共94座,禅定寺属寺71座,郎木寺属寺11座,德尔隆寺属寺10座,以上属寺及大寺共计190座。甘南的藏传佛教寺院以拉卜楞寺和卓尼禅定寺为中心形成两大寺院群。拉卜楞寺为安多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距今三百多年,曾经是甘南的宗教、文化、经济、政治中心,影响及青海、四川等广大地区,对安多藏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禅定寺历史悠久,历经十九代土司苦心经营,高僧辈出,为临潭、卓尼的藏传佛教中心,其刊刻的卓尼版《大藏经》闻名遐迩。藏族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汉藏杂居地区生活的藏族,受汉文化影响颇深,有些虽然已经不能使用藏语,但他们对佛的虔诚信仰丝毫未减。而当地汉族受藏文化影响,也虔信佛教,嘛呢房很好地满足了两者的信仰需求。

五、结语

佛教传入中国后,和汉族传统文化及藏族传统文化的不同结合分别形成了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者同根共源,也有各自的文化特质。汉传佛教在藏传佛教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前弘期尤为明显;藏传佛教对藏区的汉传佛教影响也极为深远。

在历史上,汉、藏佛教在民间层面长期不间断的进行着各种交流、借鉴和吸收。嘛呢房即是汉、藏佛教文化融合的结果,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是汉、藏佛教因素并存。第一,从内容上看,嘛呢房的经典是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经典相互吸收融合的成果。《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以汉传佛教民间信仰为核心,同时吸收藏传佛教的诸多内容,如嘛呢番经,就是由藏文经典音译而来,汉语无实际意义。在《观音菩萨嘛呢真经》中,藏传佛教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和汉传佛教的南无阿弥陀佛交替使用。《观音菩萨嘛呢真经》的大部分内容以汉文化为视角解释六字真言的含义。第二,从形式上看,嘛呢房的宗教仪式同时揉合了汉、藏两佛教的宗教仪式。其中叩头、燃黄表纸等源自汉传佛教,而煨桑、做灯、撒路马、献哈达等源自藏传佛教。在嘛呢房的装饰物中,随处可见哈达和酥油灯,也不乏信徒献祭的红绸、被面和黄表纸。第三,供奉的神来自于汉传佛教和藏族佛教两大系统。其中地藏菩萨是汉、藏佛教共同尊奉的佛,四臂菩萨来自于藏传佛教,而山神、神牦牛源自藏族民间信仰。

嘛呢房是典型的汉、藏佛教交融的成果,在嘛呢房的典籍和仪式中有些是很难截然区分属于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汉、藏佛教有许多相同、相通的地方,文化的相通构筑了汉藏长期友好的基础,嘛呢房是汉藏长期友好交往的典范,这说明,念诵什么语言书写的佛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颗诚心向佛、护国佑民的善心。

[1]卓尼县志编纂委员会.卓尼县志[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91.

[2]索南才让(许得存).《嘛呢全集》与六字真言[BL/OF].佛缘网:http://www.foyuan.net/article-143548-1.html 2010-9-21.

[3]李振翼.甘南藏区考古集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11.

[4]介永强.西北佛教历史文化地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7.

[5]马晓军.甘南宗教演变与社会变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37.

猜你喜欢

汉藏藏传佛教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汉藏姐妹一家亲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