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罗布人的人生礼仪及其文化内涵——基于轮台县草湖乡的田野调查

2014-03-05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

关键词:罗布歌谣习俗

艾买提江·阿布力米提

(喀什师范学院 人文系,新疆 喀什844006)

罗布人(也叫罗布淖尔人)是至今仍生活在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的尉犁、若羌、且末县以及轮台县的草湖乡、库尔勒市的普惠乡等地操着罗布方言的一群维吾尔人。据研究,他们在近代历史上过着“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以小舟捕鱼为食、不识风经礼拜”的生活,没有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他们一步跨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在某些方面依然保持着原始的风俗习惯,其生活充满了神秘色彩。2007年2月和2012年11月,笔者分别两次对轮台县草湖乡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习俗进行了调查。现以调查资料为依据,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对罗布人的人生礼仪及其文化内涵加以分析和探讨。

一、调查地简况与调查方法

(一)调查地简况

轮台县的草湖乡(维吾尔语叫“Bostankul”)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乡,坐落于离该县东南102公里的地方。草湖乡东面与县草湖草原、南面与塔里木河、西面与轮台南镇、北面与轮台县的哈尔巴格乡接壤。草湖乡东西长54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为1 9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草湖乡分为6个自然村,总人口为2 420人,524户,包括维吾尔、汉、回等民族,维吾尔族占90%以上。

据调查,20世纪30年代以前,草湖乡的罗布人原来居住在尉犁县喀尔曲尕乡境内的各个村庄。30年代前后,由于苛捐杂税非常多,人们无法生活。为了谋生,他们被迫背井离乡,渡过塔里木河,到了轮台县境内的草湖乡落户。今日草湖乡的年长者大部分都出生在尉犁县喀尔曲尕乡,因此,该乡的人们至今仍自称为“罗布人”(Lopluq),他们认为自己是“河这边的罗布人”,而把尉犁县喀尔曲尕乡的罗布人称作“河那边的罗布人”。两地距离约为60公里,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地人们还保持着用木舟来通行。

草湖乡的罗布人在行政区划上虽属于轮台县管辖,但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属于蔚犁县喀尔曲尕乡,是该乡罗布人的后裔。他们还认为自己和生活在轮台县其他乡的维吾尔人在生活方式、民俗、风俗习惯等方面都有所区别。正因为如此,他们至今还保持着与原住地人们之间通婚的习俗。

(二)调查方法

两次调查以轮台县草湖乡罗布老人为调查对象,在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民族学访谈法。此外专门设计了针对调查对象群体的人生礼仪访谈提纲,针对部分有特点的个案又辅之于深度访谈。访谈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起名仪式、摇篮庆典、割礼、婚礼、丧葬礼仪。此次调查是一次小型规模的社会调查,笔者初始对调查对象并不熟悉,于是在到达调查地后通过联系当地知情人员,经过知情人员介绍后用判断抽样法选择了调查对象。接受访谈的对象主要是罗布老人。23位被访者中年龄60至70岁的有7人,70至80岁的有14人,90至100岁的仅有2人。其中男的17人,女的6人。

二、草湖乡罗布人人生礼仪的主要内容

(一)起名仪式

孕妇的初次分娩一般安排在亲生父母家里,通常在屋内上座进行分娩。当孩子出生落地以后首次抱孩子的人是孕妇的母亲。如果没有母亲也可让有经验的妇女或接生员来抱。给婴儿喂奶以前做“张口仪式”(Egizlandurush,是指婴儿的初次进食),接着,洗澡洁身后用新纱布做襁褓以包裹婴儿,此后婴儿方可喂奶。孩子出生3天~7天脐带下来,脐带不下来不举行起名仪式,甚至不得放入摇篮。起名仪式通常在晨祷结束以后进行,一般由本村阿訇主持,阿訇等几位宗教人士、亲朋好友十至二十来个人前来参加。东道主用饭菜招待客人,吃完饭后起名仪式即开始。阿訇抱起婴儿,首先念经,然后把选定好的名字重复3遍,婴儿就有了自己的名字,起名仪式结束。

(二)摇篮庆典

摇篮庆典仪式(被本地人称之为“Suyuxtuk toy”)通常在孩子出生7天~10天之间举行。庆典仪式由孩子的祖母主持,时间安排在上午,参加庆典的人由亲朋好友组成,以馕、抓饭等饭菜招待所有客人。按照当地人的习俗,新生婴儿在摇篮庆典举行以前不得带到户外,否则认为不吉利。仪式中,给男客人送花帽,给女客人送长裙,以示感谢。摇篮伴随孩子2岁~3岁,在这期间不得给孩子穿裤子。将孩子放入摇篮之前,必须先由富有经验的妇女先将自己的头放进摇篮里并做出“睡觉”的样子,以后方能将孩子放进摇篮,以示祈望孩子平安无事。最后给摇篮进行香熏,结束庆典。

(三)割礼

当男孩子长至7岁或9岁时要进行割礼,并举行割礼仪式。割礼仪式规模较大,通常邀请全村,甚至更大范围的客人参加庆典,庆典中,宰一两只羊款待客人。吃完饭后,众人举手进行祈祷,来宾们就地入座,等待割礼师傅的到来。此时,割礼师傅携带早已准备好的器具赶来进行割礼。割礼开始以前做必要的准备工作,给孩子穿新衣裳,胸前佩戴鲜花。有几个穿新衣服、胸带鲜花的孩子陪伴即将接受割礼的伙伴,然后在众目睽睽下开始割礼。割礼做完后,让孩子躺下来,头和腰部垫枕头,盖好新被子养伤。在其后的约一个月时间里,给孩子吃鸡蛋、肉等有营养的食物以便补身。整个仪式结束时,东道主挑选十来个人给每位客人赠送20元~30元钱,给割礼师傅赠送一套衣服的布匹、一块砖茶和100元现金以示谢意。

当地人认为,割礼是每位男子必须进行的礼仪,不做割礼的男人不算穆斯林,这种人死后不得下葬,如要下葬,必须先行割礼。在他们看来,父母在孩子面前有5项义务:依次是起名、割礼、培养成人、成家、继承祖业等。其中割礼排在第二位,足见其重要性。割礼时间一般选择在气候宜人的八九月。

(四)婚礼

在喜庆婚礼习俗方面,当地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保持着一些非常原始的习俗。(1)择偶。父母从孩子玩耍、相互串门和你来我往过程中观察对方的女儿和儿子长大后是否般配。在这过程中,如果喜欢或看中某人的子女,如果是女的就悄悄地撕开裙子一角,如果是男的就把一小段白线粘在他的帽子上,这种习俗叫作“nishan korsitish”。如果男女相爱,那么,男孩给女友的手指上套戒指或挂护身符,女子则给男友赠送亲手绣成的手绢。当父母有朝一日发现这些征兆后,就开始考虑子女的婚事并择日操办婚事。(2)订亲。订亲仪式中有向女方家送煮好的7条或9条鱼头、一套生布以及再加点盐的习俗。这种习俗实际上是订婚仪式,一旦形成婚约,任何一方绝不能食言或违约。还有,好友之间自老婆怀孕开始互相订亲的习俗也存在。(3)彩礼。鱼和各种动物的皮作为彩礼送给亲家,比较富裕的家庭则另外加70条或90条鱼。但是,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彩礼逐渐以牛羊、布匹、粮食等物品取代。婚庆通常在女方家举行。结婚典礼上除了双方亲属以外,其余客人不必送礼。庆典结束以后开始叼羊迎接新娘。(4)揭面仪式。揭面仪式和其他地区维吾尔人不太相同,新娘进入洞房的时候,首先让新娘坐在石头上,然后开始揭面。意思是这桩婚事像石头般牢固,两人能白头偕老。接着姑娘们翩翩起舞,进入高潮时,伴娘边跳舞边揭开新娘头上的3层面纱,此时新娘平身向众人鞠躬。众人祝福新娘欢呼:恭喜,恭喜,愿生个九女、三十儿子就退场,整个庆典活动结束。

(五)丧葬礼仪

人去世后,首先用白布扎好下颚,然后取来几麻袋没有人踩过的沙子平铺于家中的台子上,待遗体洗净以后,停放在沙子上,这种习俗叫“Meyitni sundurush”仪式(其意为净尸)。遗体停放是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位置。丧葬仪式通常是上午去世下午葬,下午去世隔日葬,遗体不得长留。远近亲朋好友都前来参加悼念仪式,表示哀悼。悼念仪式上,男士穿袷袢,头戴花帽;女士披白色纱巾,身穿长衣。悼念结束以后将尸体头朝前放进灵柩并抬走。参加悼念活动的亲朋好友将灵柩轮流抬往墓地,众人跟随其后前往墓地。下葬完之后,操办下葬的两个人从墓穴中钻出来就进行填土并立即封死墓穴口。返回之前插入几根挂白布的树枝及牛、羊、马等动物的角,以示纪念和祭祀死者生前所从事的畜牧生活。后来就开始祭祀,叫作“乃孜尔”。一般有“7日祭”“40日祭”和“周年祭”。周年祭是最后一次祭祀礼仪。

在丧葬习俗方面,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保持着这样一些独特的习俗。一是通常没有普及给服丧者家中送饭的习惯;二是做死者生前喜欢吃的饭菜,举行20周日祭祀;三是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放在灵柩前,并把这些物品赐给穷人;四是安葬遗体方面,仍保持着船葬或树葬(安葬于老胡杨洞里)方式,没有普及群墓地;五是保持下葬时不直接念诵阿拉伯经文,而用维吾尔语吟唱歌谣的习俗。

三、草湖乡罗布人人生礼仪的文化内涵

罗布人的人生礼仪包含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仪式蕴含着对人生的基本观念和丰富情感。

(一)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体现罗布人基本的社会伦理观

什么叫生命,生命赋予人什么;死亡,死亡剥夺人的是些什么;生命从哪里开始,死亡所带来的境界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是无限的。人类对此神秘的课题很早就开始了探索,其中也包括罗布人。他们因此懂得:使生命赋予意义、生活得以幸福是克服死亡威胁的唯一途径。所以,懂得珍惜生命、享受生命的真谛,成为罗布人不懈探索与追求的目标。

罗布人的人生礼仪反映了罗布人对待生与死,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他们的人生礼仪中我们可以看到:罗布人民非常好客,彼此之间的相互来往、相互请客和前来参加各种礼仪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各种礼仪中,一旦有专门请来的客人到访,无论男女老少都起身热情欢迎,东道主站在门口一一问候、迎接客人,请客人进屋上座,严格按照传统礼仪或习俗来招待,不得丝毫懈怠。从各种仪式中可以看出,罗布人凭借自己的宽广胸怀、热情幽默、感情丰富、简朴勤劳、知足坚韧、爱家爱乡等性格特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对撒谎、违约、欺骗等恶习深恶痛绝。尊老爱幼成为一种公认的社会美德。他们待人接物非常讲究,有借必还,与对人不公、无情无义、忘恩负义的人绝不来往,远离没良心的人。这体现了他们相互关系的融洽、和谐以及彼此之间善良的人文关怀。

(二)罗布人的人生礼仪充分体现了罗布人最为原始的渔猎生活

渔猎是罗布人最为古老的一种生计方式。“无论古代罗布人,还是近现代罗布人,其生活中渔猎生产都起主导作用。他们是以渔猎为主的群体,渔猎对他们的生产、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深远”[1]。从罗布人人生礼仪的各种仪式中我们也能够清楚地看出这一特征。比如,王野苹先生在《罗布淖尔与罗布人》一文中曾提道:“清末民初的罗布人嫁女时,族里的陪嫁是一个小海子。成婚的日子,全村庄人齐集海子边,燃起篝火烤鱼和羊肉吃,而后大家围着海子唱歌跳舞,在一片欢乐声中完成婚礼。”[2]这里所说的“海子”是河畔边形成的许多大小不一的湖泊,是罗布人生活的主要来源,捕鱼、狩猎和游耕都离不开它,因此他们对“海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直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罗布人的婚嫁仪式上还存在着“婚礼前几天,男方还作为聘礼给女方送140条或者180条鱼、一双卡盆、一双鱼网”[3]的习俗。草湖乡的实地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渔猎在罗布人人生礼仪中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表现出了丰富的象征意义。除此之外,渔猎在罗布人的传统葬礼中也有所表现。如在《走向罗布泊》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罗布泊的居民将死者放在一只小船(卡盆)上,再用另一只小船盖上,合起来以后,直立在芦苇丛中,周围张上网。”[4]

(三)罗布人的人生礼仪反映了罗布人喜爱歌谣的情感世界

罗布地区是个歌舞之乡,罗布人们喜爱歌谣。当听到、看到自编自说歌谣的人无不拍手叫好。罗布人的歌谣寓意深刻、语言流畅明快、形式多样、形象鲜明,令人陶醉。男女老少、家家户户皆诗人,并传宗接代、发扬光大。民间流传着“不知诗歌歌谣的人不是塔里木人”的顺口溜。从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唱歌谣始终贯穿着人生礼仪的整个过程。既有专门为起名礼仪、摇篮庆典、婚礼编的歌谣,也有为丧葬礼仪而编的歌谣,尤其是在婚礼中对唱的歌谣很流行。比如,新郎父母和亲戚朋友到新娘家来迎接新娘时,女方看到男方到了就把门关上,等男方高唱歌谣。当男方的人无论是新郎母亲还是亲戚或者专门请来的歌谣高手与屋里的女方对唱歌谣时,人群中便会爆发出一阵欢呼,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在罗布人中,为什么喜爱歌谣、创作歌谣如此根深蒂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罗布人们生活在分散的居住状态下,很难聚集在一起娱乐。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为了消遣、克服孤独、减轻路途艰辛、男女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表达对压迫剥削的愤怒时,歌谣就成为他们唯一的伙伴和随身武器。家庭之间、村落之间、家族之间聚会的时候,相互创作歌谣对唱,尽管大部分时候以娱乐为目的,但有时也以比试的方式出现。双方赌注输赢,条件是所编的歌谣无论对人或其他事物,都必须符合时间、地点、环境,而且速度要快,要是做不到或对不上就算输。输赢看起来似乎属于两个人之间的事,而实际通常关系到本人所属的家庭的荣誉。因此,为了获胜,为了家庭荣誉,出现了平时人人学歌谣、人人编歌谣、人人背歌谣的局面。

罗布人的人生礼仪作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个漫长人生历程中映射出来的某种愿望,它集中体现出罗布人民对生命的基本观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与无奈。罗布人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了获取生命存在的意义,最终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在人生礼仪中,通过各种仪式的举行,社会在向个体传达着某种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这种道德既是针对个体,也是针对全社会的。因为罗布人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必将经历这样一些阶段,并严格按照传统习俗循规蹈矩地完成各种礼仪要求的仪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同时在无形中传承了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强化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1]艾力·艾买提.罗布人的渔猎文化及其变迁问题[J].西夏研究,2011,(1):114.

[2]王野苹.罗布淖尔与罗布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4,(1):166.

[3]阿布都热依木·艾比布拉.罗布人的风俗习惯[J].新疆文化(维文),1996,(5):47.

[4]普尔热瓦尔斯基.走向罗布泊[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132.

猜你喜欢

罗布歌谣习俗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罗罗布的狂想曲
罗罗布
罗罗布
罗罗布
读歌谣画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