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配合培养孩子责任心
2014-03-05陈素珠
陈素珠
确定和实现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人生目标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为基础。责任感首先源于愿意对自身的行为负责,然后才是进一步对他人和社会承担责任。对一年级新生而言,进入小学意味着开始担负起学习责任。如何引导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积极的学习情感与品质?显然,光靠说教与灌输不能达成目标,需要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责任教育,从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新生活。
一、在承担班级岗位中萌发责任意识
【案例】
教室里响起熟悉的乐曲《劳动最光荣》,课件中呈现出高年级哥哥姐姐动手打扫教室卫生的情境。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当他们看到哥哥姐姐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大家翘首以盼的流动红旗时,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我见时机已到,就问:“为什么鼓掌呀?”
“他们拿到流动红旗,太高兴了!”一个男生兴奋地说道。
“哥哥姐姐爱劳动。”另一个学生说。
“是啊,哥哥姐姐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证明,他们是班级的主人。”我微笑着把目光投向全体同学,说:“小朋友们,你们也能当好咱们班的小主人吗?”
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能!”
“这是一份岗位表,我们分分工吧!”通过自荐和推荐形式,学生积极踊跃争当班级“小主人”。下课铃声响起,正值“五分钟劳动”时段。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开始了第一次的岗位实践。可刚开始时就出现了问题。一位女生拿着扫把茫然地问我:“老师,怎么扫呀?”在劳动中,大多数学生表现并不好,他们或在模仿中学习,或是仅凭热情做做样子。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我走向小女孩,手把手教她。同时,我不时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们。虽然劳动现场并不有序,但看到孩子们脸上除了汗星子,还洋溢着幸福笑容,我不禁笑了……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教师进行责任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参与班集体的管理,能够激发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和责任意识的养成。如,在班级里设立“小小美容师”岗位,实现“一人一岗制”,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将班内事务安排给每一位学生,如门窗卫生、讲台桌保洁、图书角管理、电灯开关等都由专人管理,让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作为一名小学生,做好班级卫生不仅是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更是一个人有强烈责任意识的表现。案例中,学生在班级劳动的体验中,享受当家做主的权利,并勇于承担责任,收到了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在亲子互动中践行责任习惯
【案例】
寒假后开学的第一堂品德与生活课上,我设计了主题为“寒假生活交流”的教学活动。
孩子们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我们一家人去旅游,回来后我自己收拾行李。”
“我学会洗短裤了。”
“我们家来客人,我给他们端茶。”
“我和妈妈去买菜,我用滑板车帮妈妈载菜。”
……
孩子们畅所欲言,脸上满是自豪的表情。
交流完毕,我播放准备好的课件并说:“在寒假里,小朋友们做了这么多努力,爸爸妈妈有话想对你们说。请看!”
“通过‘我是家里小主人活动,我们看到宝贝进步很大,非常欣慰。希望宝贝继续保持!”
“孩子学会做很多事情了,能主动帮家长分担家务事了。孩子真棒!”
“假期里突然发现你竟然这么能干,我们真的很高兴!”
……
我一边朗读着家长寄语,一边示意孩子们猜猜是哪位同学家长的留言。在充满欢乐的“竞猜”中,教室里不时响起掌声。孩子们一个个起立,接受我和其他孩子的赞美,脸上洋溢着喜悦……
低年级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问题,由此而生的包办代替式的溺爱成为了孩子健康发展的阻力。从案例中可以看到,为培养儿童在家中的责任意识,我们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把在学校开展的“我是家里小主人”的活动延伸到家庭,发挥家长协助并监督学生在家里完成任务的重要作用。例如督促儿童整理自己的书桌,引导儿童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另外,儿童通过家庭角色的换位体验,体会父母的辛苦,把为家庭服务作为“职责”,从而养成热爱劳动的品质,生活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意味着担当责任。我们不应一厢情愿地假设“孩子可能不会做”,而应多给予他敢于尝试并独立完成的机会。提供给儿童对某事或某人负责的机会,就是帮助儿童成为值得信任和可靠的人,并从中培养自信,在自信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
福建厦门 361004)
责任编辑 颜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