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2014-03-05梁彩英居万峰
梁彩英+居万峰
柳袁照,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先后出版《凝眸苏州教育》等教育和文学专著。近年来致力于诗性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倡“审美课堂”。以诗人的情怀做校长,以对教育的思考入诗,并从中总结提炼了“诗性教育”,还原了教育的精神底气和文化根基,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我知道,从这个时刻开始,从我在这个院子里,遇上你开始,从这个早晨开始,从这个春天开始,是我幸福的开始。”
——题记
“感恩历史,传承文化。”柳袁照说,“教育不仅要面向未来,还要回到过去,要回到原点,教育的根在传统之中。”
柳袁照一直坚信: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的学校,也是没有品位的学校。 经历过历史长河的积淀,一些老校往往会形成具有独特内涵的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并由此赋予该文化群体最显著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他反对动辄搬迁百年老校。因为学校大了新了,但历史割断了,学校的文化也就消失了。
苏州十中在百年发展中,以自身的教育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她养育了踏实勤奋、好学善思、勇于创新的学子;她造就了严谨、求实、热诚、敬业的教师;她塑造了民主待人、人性关怀的管理者。实践着宽松自在与严格要求和谐统一的管理理想,苏州十中文化深深地融入到校园碑文石刻、亭台楼阁、石峰小径、一草一木之中;深深地融入到学校人文遗迹、校史资料等课程资源之中。
柳袁照提出,苏州十中的文化精神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质朴大气就是浩然正气,是一种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染、真而简明的精神。真水无香就是要返璞归真,不雕琢,不作假,淳朴一生。倾听天籁就是倾听自然之声,按照规律来做事,保持自然真诚的本性。
他希望学生在离开十中时能带走三件礼物:本真、唯美和超然。本真即本色,教育要遵循人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还原每个人的特点及个性本身的美感,去成就他们的本色人生;唯美,就是希望师生具有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态度与能力;超然,就是希望师生能有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三件礼物,正是他着力追求的诗性教育的内核。
遵循生命的本意
本真即本色。本色是真,本色是一种情怀,放眼千帆过尽,收心万水皆平。教育只有遵循人的最真实最自然的生命本意,去发现和开掘每一个学生生命最绚烂的也是最初的辉煌,让孩子们从此带着满身的阳光与信心,带着对世界的真善美的追求,走向人生,走向这个纷繁的世界里。
真正美丽的事物,一定包含天然本色的元素,对事物本色的探索过程,正是人类从自然本真中获得丰富体验和至美享受的过程。“本真”蕴涵于我们日常的学校生活之中,这是教育重要的回归。可以拿原石来比方。原石的特性往往如人的品性,多元而本色,借喻教育对人,是雕琢并还原。这里的“雕琢”绝非拷贝与统一,而是“成就每一个学生的本色人生”,还原其特点及个性本身的美感。细节往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譬如,他们注意校园的每一个细节。为了“尚真”,力求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全真”的世界,校园没有假花假草,一切都是生命的真实呈现,花开花落,都是生命中可珍惜的瞬间;校园里那些休闲读书用的桌椅,都是“原石、原桌、原凳”,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诗意校园境界。
在苏州十中,曾有这样一场诗歌朗诵会——
所有的作品,都是学生们自己创作。“我们一年有两次诗会,一次在五四青年节,主题是放飞理想,让学生抒写个性;一次在十月,主题是我和我的祖国,让学生懂得担当。”柳袁照说。每到此时,从学生、老师到校长,人人写诗,整个校园里纸香墨飞、诗情洋溢。
和所有学校活动一样,朗诵会照例由学生操办,教师甘居幕后。凭着少年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学生们把诗会变成群众艺术大荟萃,在诗歌朗诵中穿插了歌唱、舞蹈、舞台剧、器乐演奏、才艺展示……连街舞社团和摇滚乐队都来助兴。这样的设计很孩子气,有点夸张。按柳袁照的初衷,诗会的形式要简单质朴,就是纯粹的诗歌朗诵,应去除表演成分,但既然学生们喜欢,他也不过多干涉。
置身朗诵会现场,你会发现,这简直是一场校园狂欢。台下的学生像过节一样高兴,眉飞色舞地欣赏着台上的表演,不时发出喝彩声、掌声,场面热烈非凡。奇怪的是,自始至终,没有人嫌学生吵,也没有人出面维持秩序。“这一方舞台是他们的,这种台上台下交融的气氛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如果用纪律横加约束,非要他们安静,学生肯定不会这么投入,也会很反感。”学校党委书记丁杰这样解释。
快乐的气氛到柳袁照上台时达到了高潮,作为诗会压轴戏,校长亲自登台朗诵是学生们最期盼的。按主持人报幕,柳袁照应朗诵《我久存的心愿》,但他临时改变了主意:“在这个场合,我更愿意朗诵我的另一首诗《七月木槿》。”
话音刚落,台下某个角落里立刻爆发出一阵欢呼。“这是校长为我们班写的诗。”高二(7)班班长李一纯脸上写满了自豪。那一刻,她和身边的女生紧紧相拥,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首诗的背后有一段故事。一年多前,柳袁照成了高二(7)班的作文课教师。这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他们把这个班称为七月的木槿。不久前,学校分班,班里有两个女生要分出去。面对这样小小的分别,学生们依依不舍。把自己当做班级一员的柳袁照,就以《七月木槿》为题,写下这首诗抚慰学生的伤感。“直到现在,每次有集体活动,校长都提醒我,别落下那两个女生。”班主任梁彩英说。
因为有诗,十中校园变得格外美丽。诗歌,也成为沟通师生情感、蕴藏教育意图的奇妙载体。
“说实话,过去我从来没写过诗,也没想到自己会写诗。”高二(3)班学生俞秋艳如此介绍说。初中时,写作并不是她的强项,作文成绩平平。记忆中,学校过于严格的管理让她很压抑。没想到,进入高中以后,有一天老师突然对她说:“你的作文写得很不错呀!”这句话让她很诧异:“现在回想起来,不是我的作文有了突飞猛进,而是老师善于鼓励学生。”老师的话给了她莫大的自信,她的诗歌已连续两次在学校诗会上获得第一名。
提及俞秋艳,柳袁照不吝赞美:“这个小女孩诗写得比我好。”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几个月前的一个课间,俞秋艳来找他:“校长,听说您出了一本诗集,能不能送我一本?”柳袁照当即应允。俞秋艳还有要求:“您给我签个名吧。”“哦,没问题。”柳袁照又答应了她。俞秋艳喜孜孜地捧着诗集,却磨蹭着不肯走。“还有事吗?”柳袁照问。“嗯,是这样的。”俞秋艳眼珠直转,“我的俩同学也喜欢您的诗,要不也送他们两本?”“哈,怎么不早说。”柳袁照乐了。
这是怎样的一种师生关系啊!俞秋艳当然也忘不了自己的这次“壮举”。“以前觉得校长是高高在上的,没有机会跟校长这么亲近。但这里不一样,校长就像我们的朋友。”
“他可是校长啊,你们果真不怕他?”有人故意问道。“真的不怕。”高二(7)班学生王垠龙说了一个细节,“他教我们班作文课,早自习经常来收作文本,有时候他在班里转了一圈,大家仍各忙各的,好像他不存在一样。”
而这其实正是柳袁照所追求的校园文化氛围。“诗性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本真、唯美、超然,表现在校园里,就是一种自由、率真的,充满爱与信任的氛围。”
古色古香的十中校园,曾是江南织造署旧址、清代乾隆行宫,经柳袁照修旧如旧的改造后,很多历史遗物就散布在校园里。曾有参观者不无担忧地说:“把这么多珍贵文物摆在外面,不怕学生弄坏了?”柳袁照惊讶地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还从未想过,因为还没有发生过让人担忧的事。”
此言不虚。柳袁照认为,校园应该是一个本真的存在,一砖一石,一花一草,都是生命的真实呈现。
铸炼心灵的大美
美育应该涵盖现代教育的所有学科,就像哲学一样,成为又一个具有指导性质的学科。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它包含着园林、人文、智慧、生命、创造、感恩等诸多领域的内涵。
每一个走进苏州十中的人,第一印象都是一样的,就是校园美。如果要在全中国找一个园林与校园相结合的地方,那一定是苏州十中了。据柳校长介绍,如今十中的校园美是经过一段痛苦的经历换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继张家港梁丰效应后,全国很多名校中刮起了异地建校之风,重新规划校园,从硬件实施上花大工夫,建起了一大批的现代化校园,也给这些名校的又一次腾飞带了新的机遇。而苏州十中是处在小巷深处的一所老校,固守的东西太多,难以实现异地建校。
面对这所老校的发展困惑,2002年重回母校担任校长的柳袁照,经过大量的考察和反复的论证,毅然决定在校园原址上修旧如旧,筹集了八千万元对两个校区进行改造。在历时五年的改造过程中,柳校长改造校园的理念也由原来的“修旧如旧”转变为“修旧守旧”,一字之差,让这所园子处处彰显出文化的味道。而这所园子也因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角落都散发出中华优秀传统的文明之光。
面对如此灵动的校园,中国教育报刊社著名记者时晓玲说:苏州十中是一所历经百年而不衰的名校。名园、名校、名人合一是苏州十中的特点,这样一处形神兼备、呈现如此浓郁历史韵味的校园在全国也不多见。
作为一所优质精品学校,苏州十中如何在积淀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承接现代教育理念,把学校的精神生活引向更高的目标、更新的存在,实现百年后的新跨越呢?
2008年《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推出了苏州第十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通讯报道。从此,“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自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柳校长说,“最中国”不仅仅是物质层面,她更多的是包含吴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柳校长认为,苏州十中的美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具有苏州园林式的环境美;另一个也是其真正的美,即苏州十中的教育之美——追求人内在的“真、善、美”。
在苏州十中,一直流传着“一个小女孩与总务处主任”的故事——
有一天,学校总务主任惠毅龙老师来找柳校长:“校长,我想申请做一次国旗下的讲话。”国旗下讲话一般是德育主任的活儿,总务主任为什么这么主动呢?柳袁照不明白。惠毅龙老师激动地讲起一件事——
一周前,一个叫苏虹的女生来到总务处,要借一把老虎钳。“你要老虎钳做什么用?”惠毅龙老师问。“老师,反正我有用。”苏虹不肯明说。也许是她自行车坏了吧,惠毅龙老师想,把老虎钳给了她。但惠毅龙老师不放心,她一个小女孩,会修自行车吗?于是,他悄悄地尾随其后,准备适时帮助她。
奇怪的是,女生在校园的一棵树下停住了,用老虎钳在树上夹着什么。仔细一看,惠毅龙老师心里一热。原来,这棵树上绑着一根铁丝,经年累月已经生锈,深陷在树皮里。如果不把铁丝除掉,就会影响树的生长。铁丝并不起眼,苏虹可能是无意看到了,但却放心不下。看明白这一切后,惠毅龙老师悄悄走开了。
下一周的国旗下讲话,惠毅龙老师上台发言,题目是《我们是“最中国”的学校里“最中国”的学生》。他讲了这件事,然后告诉学生,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修身养性,培养高尚品质,才能无愧于“最中国”的学校里“最中国”的学生的名号。
在这一方教育的园地里,总有一些东西让人倍感温暖,也总有一些时刻让人泪流满面。
这就是苏州十中学生内在美的写照。
振华女子学校(苏州十中的前身)时期的校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代宗教”。在如今的苏州十中,柳袁照校长也一直倡导美育的重要性。柳校长认为,美育是体育和智育的桥梁,全民美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成为大时代的要求。在柳校长的大力倡导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苏州十中校园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十中教育人的“美的教育”深入人心,十中学子对“美的追求”也上升到了很高的层次。在这样一个校园美、课堂美、学科美、制度美、管理美的美之学校,十中师生每天都洋溢着积极的热切的生命朝气。
柳袁照说,美的教育即为真的教育,真的教育就是直抵心灵的教育,我们对美的追求应该从对真的追求开始。所以柳校长把“本真”作为他的“诗性教育”的最核心的内涵,这与他将美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只要有一点点历史底蕴的学校都有不一样的美。面对当今学校不同的教育之美,柳校长借用了前苏州十中校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话说,我们应该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我们要尊重各个学校的文化发展,更要重视自己学校的文化发展,因为这些传统的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最核心的文化。柳校长说,凡具有中华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学校都可以称为“最中国”的学校,当每一个学校都成为“最中国”的学校时,中国教育将实现真正的“天下大同”。
这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向世人解释他的“文化自觉”时所说: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自己之美和别人之美融合在一起,以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所谓大同美,就是组合各自不同的美而达到的一种和谐境界。
养就超然的情怀
教育需要超然,需要洗净铅华后的坚守与无畏,超然的教育需要一种情怀,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在这个有着百年底蕴的园子里,浓厚的中华文化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充满理想和追求的十中人。
超然的根源在于自觉和诗性,超然的教育就是自觉的教育,就是诗性教育。苏州十中的文化精神是“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质朴大气”是一种实而厚重、素而无华、纯而不杂、真而简明的精神。“真水无香”是东方文化所独有的一种意蕴。中华文化正如滋养生命的水,视之无色,嗅之无香,然而却源远流长,蕴含生命的真意。带有真水无香这种品格的教育者,自当看透一切功名利禄,远离一切世事纷繁,甘食粗粝,不染粉华,修美于内,探求师道。“倾听天籁”则是要求师生科学地发展,按规律教与学,尊重教育的规律与人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并用心聆听百年前振华的开创者们在校园内一草一木间寄托的情怀。
柳袁照说,所谓“超然”,就是要让学校教育既洋溢着“大气、质朴”的文化气息,又呈现“朴实、平实”的本真气息,同时营造“和谐、向上”的发展气势,从而自然本真地求美、求善、求规律、求教育的情怀。
柳袁照说,考试分数由99分到100分是很难的,是要花很大的精力才能达到的,但我们可以把这提高1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前苏州十中校友、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在这个方面就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相传其父在李政道青年求学时就只要求孩子各科成绩达到85分即可,不必强求满分。李政道就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始终保持着对各类学科的极强兴趣,最终在物理学成就上登顶。
这样的教育就是自然的教育,不在乎一时的功利,而是将目光看到长远,这种崇尚自由、尊重规律的教育思想正是“诗性教育”所提倡的。用柳校长的话说,就是追求规范和自然,超越功利,超越概念,不抽象,不去灌输而是浸润,具有丰盈的诗性,无目的而合目的,不着眼于某一个明确的目标,但是教育活动合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特有方法,带有主观性和个性,带着办学者和教育者的体温,但是又具有普遍性,符合了教育的规律,而这种教育就是本真的教育,就是诗性的教育。
柳袁照的教育理念源于文化,从用最中国的传统文化改造园子,到用典章文化完备管理体制和章程,再到用精神文化引导十中教育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一步步实现着他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同时也实现着他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志向。全国著名校长唐江澎先生评价说,如今的十中已经是一面旗帜,是一面高扬人的教育的旗帜,十中的校园生活已经深深影响着全体师生的生命方式,十中标志着苏州教育的文化形象,这是中学教育对本真和本色的不断追求的必然结果。唐校长还评价说,十中更应有引导中国当代教育使命的必然担当。
面对教育专家如此高的评价,柳袁照校长冷静和智慧地说:在“最中国”校园和“诗性教育”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了教育的自恋和自卑,如何走出教育的自恋和自卑,其实在三十年前小平同志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就是“教育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当我们把教育的目标看向“三个面向”时,我们就会自豪地由“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才”,这样我们就会走出教育的自恋和自卑,从而实现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
为了实现这种灵与肉交融的教育,为了在微观的教育行为中解决宏观的教育问题,柳袁照用他的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思想带领苏州十中的全体老师不断前行,营造出一种散发强烈生命气息的文化氛围,“让校园的每一个瞬间和角落都在展现十中学生的光彩”。而面对如此强大的生命美的冲击,柳袁照说,此时“已经不在乎什么是诗性教育,什么不是诗性教育了”。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