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年味
2014-03-05卞瑞鹤
卞瑞鹤
在我的老家豫北新乡,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浓。二十三又被称为“祭灶关”,按照习俗,这一天是要放鞭炮的,伴随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过年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此时,上学的孩子已经放假,大人们也都撂下各种活儿,开始一门心思准备过年。买鱼、杀鸡、煮肉……好吃的东西都要在除夕之前的几天里备齐。
俗话说“闺女要花,小子要炮”,小孩子这几天提出的要求,大人们通常都会答应的,在他们眼里,孩子们的欢笑声,是迎接新年最好的礼物。
传统习俗
“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割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买壶酒,三十晚上熬一宿。”老家过年的习俗,应该和其他地方大同小异。
年前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二十八贴年画”。这一天,村里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崭新鲜红的年画。一般情况下,贴年画需要两三个人协同来完成,一人拿着门对儿,一人拿着糨糊,不管是房屋还是院落,只要是有门的地方,都得贴。此外,床头、厨房甚至车上、树上、水井旁,也都要贴上诸如“身体健康”“小心刀口”“行车安全”“十年成材”“细水长流”等表示吉祥的单副年画。有时候,贴年画时,邻居也会过来帮助,并相互欣赏。一些讲究的村民,还要在这一天将火红的灯笼挂在大门前。贴过年画,将院子里里外外彻底打扫一遍,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安安心心等着过年了。
大年三十晚上,村民一般不出去串门。放过鞭炮,吃过饺子,还会再炒几道好菜,备上几瓶好酒,一家人坐在一起,边看电视边聊天,这叫吃团圆饭,是一家人一年当中最团圆、最幸福、最温馨的时刻。而这时候,小孩子的心思却并不全在吃上,他们时刻惦记着大人们之前买来的烟花,并不停地催着问啥时候可以燃放。
八点钟左右,夜幕彻底降临,这时候,大人们才带着急不可耐的孩子来到屋外燃放烟花。在夜幕的衬托下,一簇簇烟花吐着火舌“嗖嗖”地冲向天空,伴随着“砰砰”的响声,绚丽绽放。此时,开心的不只是孩子,大人们也很享受这美妙的时刻,整条街上,到处是欢呼声和欢笑声。夜空中灿烂绽放的烟花,恰如一家家此时甜美幸福的心情。
陆陆续续地,村里的烟花会持续响彻整个夜晚。放完烟花,困了的人们开始睡去,等待五更的到来;而兴奋的人们,则会放开心情玩个通宵。
五更时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再次响起。这时候,人们开始起床,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穿戴一新,准备迎接新年第一天的到来。
早饭还是饺子,吃完饺子第一件事就是拜年。可能和有些地方不同,老家拜年,是年轻的晚辈向上了年纪的长辈磕头。辈分越低,年龄越小,需要去拜年的家数就越多。有的一早起来,需要跑大半个村子,一两个小时才能拜完年。虽然拜年是件辛苦且烦琐的活儿,但小孩子们却乐此不疲。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年当中难得的挣零花钱的机会,那些受拜的长辈们要给他们发压岁钱。钱虽然不多,一般1元到10元不等,但一轮下来,也收入不菲。
对于村民们来说,拜年这种习俗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是对尊老爱幼这一美德的传承外,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联络感情。给长辈拜年是磕头,但平辈之间拜年是相互问候。邻里之间相处,难免出现磕绊。新春佳节,街头相遇,拱手一句“新年好”,足以“相视一笑泯恩仇”。
亲情纽带
从初一到初六,是走亲戚的日子。一般情况下,晚辈们在这几天都会带着老婆、孩子去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姑姑等长辈们拜年。到这些亲戚家去,除了拜年,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吃喝。知道晚辈们来,这些长辈都会提前备下丰盛的酒席,只有你吃好喝好了,走时他们才高兴。
当然,在这样的节日里,除了家人团聚、拜访亲人,朋友之间的相互问候也必不可少。孩提时的玩伴、上学时的好友,只要方便,都是要想方设法聚一聚,哪怕是短暂的。朋友之间的相聚,时间一般是在下午或者晚上,这时大家都从亲戚家回来了。几个人坐在一起,打打麻将、玩玩扑克、拉拉家常,饿了就炒几个菜喝两盅儿。
除了走亲访友,村里也会举行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扭秧歌、唱戏、玩狮子等。早些年,村里的年轻人还组织了篮球队,专门在过年时和其他村打比赛。过年了,大家咋开心咋热闹就咋来。
家乡过年,仿佛始终和“吃、喝、玩”紧紧联系在一起。但玩归玩,大家心里都有数,这样的全身心放松,目的是积蓄更大的能量,以迎接更大的挑战,他们知道,新的年岁,必须有新的征程。
这几年在家乡过年,感觉变化很大:年货越备越足,烟花越放越高,小汽车越来越多,楼房越盖越气派……有朋友说,现在的生活富裕了,但年味似乎变淡了。“你看,现在还有几个扭秧歌、唱戏的,更别说篮球队了,早成了儿时的记忆。”对此也有人持不同意见:不是年味淡了,是生活好了,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了,现在谁家没有电视,几个年轻人没去过KTV?新的时代,年也要有新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