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震救援中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预测与早期干预

2014-03-04胡光涛龙冬梅王国威李志宏

西南国防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军人救援障碍

胡光涛,宋 航,龙冬梅,王国威,黄 一,李志宏

地震救援中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预测与早期干预

胡光涛,宋 航,龙冬梅,王国威,黄 一,李志宏

地震;军人;应激障碍;预测;干预

在各种抢先救灾中,冒着生命危险开展灾难救援的军人经常性处于急性或慢性应激状态,严重者导致心理应激障碍。过去,对灾难事件中救援军人心理应激的关注较少,特别是对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早期识别、早期预防和干预存在不足,缺乏系统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地震救援中军人心理应激的相关文献,分析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常见表现、预测因素,并对笔者多次参与的地震救援军人早期心理应激干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以便能早期发现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高危易感人群,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

1 地震救援中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

地震救援中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是多方面的,地震的破坏程度、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应激的早期症状,个体心理及生物学因素等,都对应激障碍的发生与发展起着一定的预测作用,并且各因素以复杂的交互关系共同对心理应激障碍产生影响。

1.1 创伤性事件和社会环境因素 创伤性事件作为应激障碍发生的必要条件,其类型、强度及个体在创伤事件中的暴露程度,都对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有一定影响[1]。救援中,除了救援环境的恶劣程度及地震本身的威胁性、残酷性和不可预见性对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率产生直接影响外,救援军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是影响心理应激的重要社会因素。灾难事件中,救援军人如果能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高,遇到心理问题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心理援助和治疗,可明显降低心理应激障碍的危险性和患病率[2]。

1.2 早期症状 地震救援中,军人经常处于超负荷的身心紧张状态,当威胁和挑战超出个体应对能力,机体内外平衡被打破,表现出一系列生理、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改变。生理方面出现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头昏、心慌、呼吸、心跳频率加快、食欲下降、肠胃功能紊乱、肌肉紧张、躯体疼痛、易惊醒、失眠、噩梦、易疲劳等;情绪方面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自责、无助、孤独、过分敏感、紧张易怒等负性情绪。有研究认为,恐惧的严重程度可以预测心理应激障碍的严重程度[3];认知方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逻辑推理和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等负性认知;行为方面表现为警觉性增高、动作变形、失误率增多,有的甚至出现逃避现实、孤僻、少语、易发生人际冲突等,严重者产生酗酒、嗜烟等物质依赖行为。

1.3 心理因素 面对同一应激原,救援军人是否发生心理应激障碍,心理因素作为重要中介变量,是非常重要的预测因素。目前,具有明确预测因素的心理特质主要有以下几种:

1.3.1 人格特征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4],人格与应激障碍的发生和程度高度相关。面对应激,具有内向性、神经质、高掩饰性的个体,更容易导致特定的负性情绪反应,进而与心理应激障碍发生联系。安飞等[5]对汶川地震救援军人研究发现,PTSD的发生与16PF中的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幻想性等因素呈负相关,而与有恒性、世故性、自主性、紧张性等因素呈正相关。

1.3.2 认知模式 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是决定应激反应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动因[6]。面对相同应激事件,由于个体认知评价的不同,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和心身反应。在地震救援中,面对创伤事件,军人即有的认知模式遭到破坏,出现对创伤性事件过分夸大的负性评价,从而增加心理应激障碍发生的危险性。

1.3.3 应对方式 个体应对方式是影响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重要预测因素。应对方式作为个体用以应对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及其有关的情绪问题所采用的方法、手段和策略,直接影响心理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从而起到调节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7],面对创伤性环境,救援军人采用不成熟应对方式(自责、幻想、回避现实)更容易导致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而采用成熟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求助)个体,可降低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1.3.4 归因方式 归因方式作为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应激障碍易感性的一个潜在心理影响因素,对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地震救援中,患有心理应激障碍的军人更倾向于将正向事件归因于外在、不稳定和具体的因素,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在、整体和稳定的因素。研究显示[8],并不是所有的紧张性刺激都会导致应激障碍的发生,只有那些不能预测和不能控制的紧张性刺激,才对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作用,个体可通过增强对应激事件的控制感达到改善应激症状的目的。

1.4 遗传易感性 具有一定遗传易感素质的个体,即使遇到较低强度的应激事件也可能导致应激障碍。应激障碍的遗传学研究发现[9],有精神疾病家族史、酒和物质依赖家族史者暴露于创伤性事件中,心理应激障碍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理应激障碍患者家族史阳性的发病率是经历同样应激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3倍,提示心理应激障碍可能与其他精神疾病享有共同的遗传背景。在双胞胎研究中,Ture等[10]对4042对男性双生子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遗传因素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均有影响,其中核心症状的13%~34%可由遗传因素解释。

2 地震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早期干预

早发现、早预防是控制地震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但目前还没有一种干预技术可以全面预防心理应激障碍的发生。为降低心理应激障碍的患病率,就需对各种预测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及早发现高危人群,并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或药物综合干预。Caplan[11]提出了心理应激干预的“支持、接受、信任”3个基本原则。Belkin[12]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3个基本模式。目前,基于实证研究的早期干预技术相对匮乏,国内尚无统一可借鉴的成熟干预模式。

2.1 心理干预 有学者[13]提出,在早期心理干预过程中,应把握立足发展、共情适度、方法综合、保护隐私等原则。我院对汶川、雅安地震中救援军人早期应激干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认为早期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在心理应激障碍的预防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地震救援军人早期应激干预的主要目标应是:提供有效的心理援助与支持,稳定其情绪,从而减少创伤情境造成的应激性损伤;同时提供信息帮助救援军人增强安全感,有效应对灾难救援现场带来的心理冲击,保障救援军人从危机或创伤事件中康复。

目前关于地震救援军人早期应激障碍的有效心理干预文献主要集中在认知行为治疗上,有些文献甚至将它作为早期心理应激障碍的首选干预方法。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提出地震救援军人早期综合性心理干预技术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包括解决救援军人基本的生理需求,如及时补充水分和食品,保障充足有效的睡眠,提供安全、卫生的居住环境,同时鼓励救援军人多与心理干预者、领导、战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2)积极接纳、接受救援军人的一切情绪、情感和认知,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3)开展心理救急,积极处理各种急性心理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4)积极开展心理监测评估,根据不同个体或群体对应激事件的不同反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心理干预技术。早期心理应激干预技术必须简单明了,有确实的理论基础。目前较成熟的早期心理应激干预技术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CBT)、紧急事件晤谈(CISD)、眼动脱敏和信息再加工治疗(EMDR)和心理素质训练(MQT)等。

2.2 药物干预 药物干预作为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早期预防还处于探索阶段。药物干预作为心理治疗的辅助工具,能缓解某些应激症状,减少患者的痛苦体验,增加患者对心理治疗的依从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14],苯二氮类药物起效快,可以减少过度警觉症状,早期应用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可预防PTSD的发生,但应注意药物依赖及停药后戒断反应,长期应用可能损害认知功能。新型非BZ类抗焦虑药如丁螺环酮等,能改善PTSD患者的核心症状、认知障碍,不损害精神运动功能,也不导致过度镇静、肌肉松弛和停药综合征,但因眩晕、头痛、恶心等不良反应,且其半衰期较短,要求每日规律服药,会影响服药依从性。多数关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治疗心理应激障碍的临床研究表明,SSRIs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回避症状,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被认为是最理想的PTSD预防治疗药物,其中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心理应激障碍的药物有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目前在药物选择方面,更倾向于采用SSRIs类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救援军人心理应激障碍的首选药物。

[1] 马萍,潘集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29(4):379-382.

[2] 陈树林,李凌江,卢原,等.火灾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3):198-201.

[3] Mellman T,Lydiard RB.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J].Clin Psychiatry,2008,69(1):2.

[4] 侯彩兰,李凌江.创伤后应激障碍和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56-258.

[5] 安飞,王家同.汶川地震救援军人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4):3169-3172.

[6] 程祺,王丽杰,苗丹民,等.军人慢性心理应激对认知功能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29(13):1213-1215.

[7] 胡光涛,李学成,李敏,等.汶川地震1周年救援官兵心理应激状况及危险因素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0,32(6):607-610.

[8] 陈俊,林少惠.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预测因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64-69.

[9] 王振,肖泽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遗传病因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8):507-509.

[10] Ture WR,Rice J,Eisen SA,et al.A twin study of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iabilit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symptoms[J].Arch Gen Psychiatry,1993,50(4):257-264.

[11] Caplan G.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New York:Basic Books,1964.

[12] Belkin GS.Introduction to counselling[M].3rd ed.Dubuque,Iowa:W G Brown,1988.

[13] 杨国愉,戴琴,冯正直,等.地震救援军人整合心理干预模式初探[J].中国健康教育,2011,27(5):383-386.

[14] 翟金国,赵靖平.创伤后应激障碍药物治疗新进展及临床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5,5(2):85-88.

军队心理卫生科研课题(12XLZ324);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研重点课题(B12009)

400411 重庆,解放军324医院精神与心理卫生中心(胡光涛,宋 航,王国威,黄 一,李志宏);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龙冬梅)

综述·讲座

R 129

A

1004-0188(2014)01-0105-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1.048

2013-10-11)

猜你喜欢

军人救援障碍
紧急救援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3D打印大救援
军人就该这个样
四有军人歌
军人的自信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军人“四有”歌
救援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