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公路救治平台在卫勤人员急救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2014-07-25李详明

西南国防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驻站卫勤伤员

李详明,王 玲,唐 斌

·卫勤研究·

高速公路救治平台在卫勤人员急救技能训练中的作用

李详明,王 玲,唐 斌

高速公路;交通伤;急救;卫勤训练

现代战争的特点是多维、全方位、大纵深,在短时间内伤员量骤增,复合伤、重伤员比例增加,战时一线自救互救任务繁重[1]。现代战争对卫勤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如何最有成效地提高卫勤人员现场急救技能,值得深入思考。为了真实有效地锻炼卫勤人员的现场急救技能,提高救治水平,我院利用与云南省交警总队建立的“军警共建交通伤急救绿色通道”救治平台[2],将卫勤人员分期、分批派驻高速公路急救站跟班实训,参加交通伤伤员的现场救治。此模式运行7年来,救治了大量的车祸伤员,降低了伤员的病死率,并提高了卫勤人员的创伤急救技能。

1 当前卫勤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1 训练与实战分离 目前大多数卫勤训练都是以救护所的展开、撤收、模拟伤员的救治等程序的演练为主,而轻视战场急救技能的训练。战时伤员在10 min的“黄金”抢救时间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伤员的致残率、死亡率则将大大升高[3]。所以卫勤训练的重中之重是战场急救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早期有效的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乃至高级生命支持。这些对抢救伤员生命,减少死亡率、致残率至关重要。

1.2 理论与实践分离 卫勤分队人员都来自医院各个专科,由于专业不同,许多人员对战创伤现场抢救技能不熟悉,只有理论知识,遇到真实情况,难免慌乱、无序。而目前的卫勤训练往往是模拟训练,大部分是点到为止,光是嘴说到,手比划到,而没有真实伤员供实际操作,“空对空”的训练不能真正检验战创伤现场急救技能的水平。

2 高速公路急救与卫勤训练模式

2006年以来,我院承担了昆明市周边高速公路的创伤急救任务。我院充分利用这个急救平台,对卫勤人员进行强化培训后,分批次进驻高速公路急救站跟班实训。

2.1 驻站前培训

2.1.1 理论培训 卫勤人员进驻急救站前1个月,从各个专科抽调人员到急诊科。人员达到后进行第一次考核,由急诊科出题,内容包括:(1)创伤急救基础知识笔试;(2)创伤急救技能操作考试。了解卫勤人员对创伤急救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情况由急诊科进行为期3 d的理论及操作授课,授课内容:(1)现代战创伤急救的新观念,新理论;最新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创伤失血性休克程度地判断及现场处理;颅脑、颈部、胸腹腔、骨盆、四肢损伤的伤情特点,临床判识及现场紧急处置;人体各部位体表出血的有效止血;人体各部位骨折的正确固定;液体复苏的要点;基础生命支持的要点及高级生命支持等。(2)心、肺、脑复苏的操作要点;人工气道的建立;深、浅静脉通道的建立;各部位伤口的包扎及各种止血方法;伤员的正确搬运方法等。

2.1.2 技能培训 准备进驻急救站的卫勤人员接受完理论培训后,在急诊科参加日常值班,为期1个月。通过参加急诊科伤病员的院内处置,体验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及处置方法,最大程度地将创伤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与真实伤员联系起来,将理论与技能操作融会贯通,把前期学到的知识技能变成实战应用的技术与方法,达到能独立处理伤员的目的,培训期满后进行考核,评估他们的急救技能和处置水平。

2.2 驻站后实战训练 我院在进出昆明市的4条高速公路的事故多发地段,投资130余万元与驻点事故处理民警一道建立了7个急救站,为每个急救站配备1 台救护车(包括相关器材及药品),1名驾驶员,1名医生,1名护士承担紧急救护任务,24 h 全天候待命。院内强化培训结束后,卫勤人员进驻各急救站,参加高速公路车祸伤员的急救工作,驻站时间1个月。当遇车祸发生时,在交警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指挥下,驻站急救车、急救人员和事故处理民警能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到达事故现场展开救治,将所学的创伤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真正用在创伤伤员的抢救上,把理论知识变成实战应用的技术与方法。当遇有群发伤员和重大事故时,及时向院内急救中心报告,启动前接支援预案,开辟伤员急救绿色通道,保证救治工作各环节的高效畅通。

2.3 出站后的再考核 卫勤人员完成1个月的驻站急救任务后,返回医院时,急诊科再进行第二次考核,所有参加过驻训的卫勤人员创伤急救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考核优秀率达到96.29%,提高了卫勤人员对创伤急救的实战技能。

3 驻站实战训练的成效

3.1 现场急救技能提高 2006年起,我院先后派往高速公路各急救站卫勤人员共84批,588人次参加了高速公路车祸伤员的现场救治;出动救护车共8083次,平均每年869次,行驶里程60余万公里,平均每年8万多公里。卫勤人员经多次进站实训后,创伤急救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训练前后考核优秀率人数显著增加(P<0.05,表1)。

表1 各年度训练前后考核优秀成绩比较[n(%)]

3.2 救治成功率提高 以1999~2005年昆明周边高速公路车祸伤员数为驻站前组,共收治伤员11 176人,平均救治成功率为82.82%,平均病死率为17.16%;2006~2012年昆明周边高速公路车祸伤员数为驻站后组,共7911人,平均救治成功率为89.40%,平均病死率为10.59%。驻站前后两组伤员的病死率和救治成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 完成非战争军事卫勤保障能力提高 该模式运行7年,大幅度提高了卫勤人员的创伤急救技能、降低了车祸伤员的病死率,取得了训练及实战双赢的效果。在此期间,我院卫勤分队还出色地完成了2008年四川汶川、2011年云南盈江、2012年云南昭通3次抗震救灾,2012年昆明“5·05”特大交通事故等紧急救援卫勤保障任务,由于救援处置及时有效,受到军、地领导和上级机关的肯定和赞誉。

现代化战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卫勤训练的难度,短时间内大批量伤员收治使卫勤保障任务异常繁重,保障强度明显增大。以往卫勤训练中的模拟化、基地化、网络化的“空对空”训练模式,已明显跟不上实战救护需要。高速公路车祸伤发生情况具有发生频率高、伤者伤情复杂、伤部受损严重、需要现场立即果断处置,且出事地点大多远离城市等特点,这在卫勤训练中具有实战背景真实、处置针对性强、能够有效提高卫勤人员的现场急救技能的特点。因此,医院与交警建立联动机制,对战创伤的救治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4],此模式值得在军队医院常规武器损伤救治中深入探讨及推广。

[1] 王正国.高科技战争中的杀伤武器和战伤特点[J].解放军健康,1998,1(1):4-5.

[2] 唐斌,李铁军,郝江.以高速公路创伤急救中心工作提高应急保障能力[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7):545-546.

[3] 何忠杰.创伤急救的新概念——白金10分钟[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11):1009-1010.

[4] 马炬明,施建国,王伟国,等.医警联动机制在交通伤急救中的应用[J].解放军院管理杂志,2006,13(7):547-548.

成都军区医学科研“十二五”重点项目(B12019)

650032 昆明,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急诊科(李详明),信息科(王 玲),医院院部(唐 斌)

唐 斌,电话:13700669203

R 821.42

A

1004-0188(2014)01-0100-02

10.3969/j.issn.1004-0188.2014.01.045

2013-08-12)

猜你喜欢

驻站卫勤伤员
新媒体时代下党报驻站记者的定位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融媒体时代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要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略谈驻站记者的全局意识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千里移防,卫勤保障不中断
某部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经验做法
某部冬季野营拉练卫勤保障体会
驻站的青春没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