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根”留住
2014-03-04杨绍山
杨绍山
在书香校园建设的进程中,“虚”、“散”、“浅”的问题并不鲜见。所谓“虚”,是指忙于应付,只做表面文章,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所谓“散”,是指意识上的茫然,规划上的模糊,行为上的涣散,评价机制上的苍白无力等;所谓“浅”,是指做事不求真、不坚持,浅尝辄止,方法上缺少针对性、灵活性,造成工作在浅层次上徘徊不前等现象。书香校园建设的初衷是培养有底气、有根基、可持续发展的人。陶行知先生早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教育需要“求真”,书香校园建设更应“有根”。所以,以上那些“虚”、“散”、“浅”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有效解决。
一、接住“地气”
“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我们搞学校教育工作要接住“地气”。何谓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的“地气”?笔者认为:其一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上生长;其二要契合校本实践的“土壤”,为本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服务。唯有牢牢接住这样的“地气”,我们的工作才会有底气、有生命力。以此为前提,我们的工作起点宁可低一点儿,也容不得半点儿应付和虚假;我们的步子宁可小一点儿,也要杜绝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
1.扎下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当今这个时代,不用说家长和学生,就连我们做教师的,对“子曰”、“诗云”、“之、乎、者、也……”之类的东西都不再亲近,况且这些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不大。所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有选择,要根据实际需要找到能引起教师、家长、学生共鸣的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增强针对性、实效性,由“形式”走向“实质”。在实践中,我们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需要,巧妙地将《弟子规》诵读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并鼓励教师将诵读与学生课外活动相结合,开展了“诵一诵,走一走”;“诵一诵,唱一唱”;“诵一诵,画一画”;“诵一诵,讲一讲”;“诵一诵,编一编”等系列活动。这赢得了教师、家长、学生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在学校已将《弟子规》诵读列为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轻松诵读全文,并在德育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
我们本着“尊重、引导”的理念,在每项工作的开展中注重引导教师和学生转换角色,由活动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决策的“参与者”与“合作者”。比如,在每个年级学生课外应该必读什么书这个问题上,我们摒弃了“上传下达”式的做法,而是改为“商量”式:即由本年级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商量本学期“我们该读什么”,使商量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选择读物的过程,然后由教师和德育处探讨确定。这个选择内容的模式在诵读、写字、班级布置等其他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将开展各类活动的过程变成了教师和学生自己的事,“自己的事”做起来自然积极主动。
二、步步为“营”
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行动起来支持书香校园建设工作,这算迈出了第一步——“抓住人心”。但是,如果长时间见不到实效,人心仍会“得而复失”。所以,要想使这项工作真正扎根,万不可“朝三暮四”,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要让参与者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1.实在的内容。“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根本的事情搞不好,反而去抓细枝末节,无异于“隔靴搔痒”。我们认为书香校园建设工作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师生的学习习惯(包括书写、读书、积累、交流等)和教师对各种课型的把握能力上。针对问题,我们把工作的重心,先从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习惯抓起:写好一手字、读好一本书、进行一定量的积累,规范课堂语言和精心组织各种师生交流活动;从简单必要的项目入手:上好语文阅读课的几种课型(精读课、略读课、阅读指导课、写字指导课),扎扎实实抓好专项的规划和评比(如不同年级读书、写字、诵读的基本内容要求和评价标准等)。
2.实在的评价。使工作有序高效运作的保障是形成科学的评价机制。比如,在评价各年级课外阅读、写字、积累成效方面,我们经过几年的摸索,形成了一套符合本校实际的方法:交流展示与抽检相结合(我们称之为点面结合法)。热热闹闹地交流展示具有片面性,不能保证全员的参与,不能面向全体进行评价,也不利于促使教师把平时的工作做实,辅之以抽查(依照各班学生花名册随机抽签确定被检查对象,进行逐项测评),这样就把工作做实了,师生长期处于这样的评价中,自然形成扎实的教风与学风。
3.实在的成果展示。《朱子家训》中说:“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书香校园建设成果展示,不应是在被检查之前两个星期搞突击准备,而要把成果展示意识落实到平时工作中。语文教学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那么,书香校园建设,更应树立“大语文观”和“大育人观”,把日常的成果展示过程当作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育人的契机。比如,要求学生每堂课前开展自主性的“课首三分钟”活动和课前诵读活动;要求各班学生在平时有客人来到班级时,主动介绍班级文化建设和班内开展的活动;利用读书节、节日活动、班队会、家长会等契机展示本班书香班级建设成果;组织各年级和各班级之间的观摩学习、专项竞赛活动等。创造各种机会让师生感受到成果的生成过程、分享每次成功后的喜悦,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从而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三、敢于“扬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把一所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工程稳步推进,既要“贴近地面行走”,也要与时俱进,大胆“扬弃”。对于师生普遍反对和弊大于利的事情坚决舍弃,对存在问题的做法要虚心改正,对于尝试性的新想法要精心求证、周密组织,而对于被事实证明了的成功做法要敢于大胆坚持并创造性地予以实施。比如点面结合的主体评价机制经多年的磨合、积累,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每学期坚持实施,并在实践中不断细化,使之系列化,有效保证了工作的持续性和效果。每学期开学初的“教师读书沙龙”也被教师普遍认同,每学期我们只在组织形式上稍加改进,多年来始终坚持,形成了常规。学校是寄宿制小学,对于学生日常的课外阅读和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这个难题,我们经过几个回合的尝试,由最初的教师全程跟踪指导到班级“小干部”管理,最终采取了“学习小组”的组织管理模式,围绕“小组化管理”这一基本模式,形成了“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解决了学生学习动力、后进生转化、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学习质量监控管理等多个难题,比较有效地扭转了散漫低效的局面。
四、静听“花开”
有人把学校教育比作“农业”,那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更应是“农业”,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细心和耐心,不能急功近利,不把它搞成“一窝蜂”式的运动。以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为例,师生需要经历由不指导、不读,到指导读、喜欢读的过程;要经历由不会指导、不会读,到会指导、会读的过程;要经历不知读什么不知写什么,到学会选择书目、学会批注做笔记的过程。作为管理者和教师要让学生沐浴着书香自然成长,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有差异,要学会欣赏、等待和发现。当学生趣味盎然全身心投入去读书时请不要打扰,不要忙着拔高要求;当学生满怀喜悦地展示自己的收获时,即使表现稚嫩也要给他们机会;当学生需要帮助和引导时,要能及时出现在他们身边;当学生的习惯出现偏差时,能给他们必要的提醒……进步和成长就是在这样平心静气的过程中发生着的,只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与足够的耐心去期待和守候,定会听到一个个“小苗”成长拔节的声音和“花朵”绽放吐蕊的声音。
“虚”、“散”、“浅”是书香校园建设工作的“拦路虎”,要想使书香之花扎根校园,我们要有接住“地气”的情怀,要有步步为“营”的毅力,要有敢于“扬弃”的勇气,还要有静听“花开”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