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挣来的
2014-03-03简易经济学
五位华人富豪的第一桶金是怎么挣来的
人们大多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而当我们尽可能还原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诀时,发现曲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
一、李嘉诚——塑胶花传奇
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
第一桶金:塑胶花
李嘉诚幼年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后孤独的流落异乡,这迫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
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在工厂的老板亟须发信,但是书记员请假,李嘉诚因好学而被推荐帮忙。出色的表现使得老板对他另眼相待,从此职务一路上升,19岁便成为总经理。李嘉诚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关于货品的进出、价格、货品管理以及推销等技巧。
1950年,他利用自己的积蓄连同舅父的借款共5万港元,开设了长江塑料厂。
1957年,李嘉诚从行业杂志中得到启迪,赴意大利考察,回港后转产塑胶花。得益于当时的消费环境,工厂业务迅速发展。由于产品能不断创新,李嘉诚继而成了香港乃至全球的塑料花大王。
二、柳传志——做“倒爷”被骗
创业时间:1984年创立联想
第一桶金:汉卡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革命已经在全球兴起,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曾茂朝(现任联想控股董事长)也一直在私下里鼓励手下创立公司,当时年逾40岁的柳传志主动提出了要创业。
1980年10月,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成立,柳传志担任副总经理。“当时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干什么。”柳传志日后回忆说。于是,包括柳传志在内的所有员工都当过“倒爷”、“板爷”,在中关村拉平板车去卖运动服装、电子表、旱冰鞋、电冰箱。后来因为听说倒买一台彩电能赚1 000块钱,他们也跟着去做,走了不少弯路。
当时电脑大部分靠进口,全是英文系统。1980年,柳传志引入了中科院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日后称为“汉卡”)进入联想,实现了电脑操作系统中文化,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1万~2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至少销售出了100套,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也成就了柳传志创业的第一桶金。
三、鲁冠球——被逼上梁山的小铁匠
创业时间:1969年接管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
第一桶金:万向节
2007年,在接受一家美国媒体采访时,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这样解释自己当时的创业动机:“如果你出生在教室里,那么你以后就可以在那里读书;如果你过去是一个农民,那么就一直会是农民。而我不想一直当农民,我要想一切办法跳跃龙门。”
鲁冠球出生贫苦在的乡村,15岁辍学,18岁失业,后又经历创业失败,但他并未放弃。在1969—1979的10年间,鲁冠球靠作坊式生产出的犁刀、铁耙、万向节、失蜡铸钢等五花八门的产品,艰难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1978年春,由于看到中国汽车市场开始起步,鲁冠球调整公司战略,集中力量生产专业化汽车万向节。
在1980年的全国汽车零部件订货会上,虽被拒绝入场,但鲁冠球并不放弃,在会场外摆起了地摊。闻听会场内正陷入价格拉锯战,他便张贴广告,以低于场内20%的价格销售自己的高质量产品,很快厂家便涌出场外交易。鲁冠球此役获得了210万元的订单,成为最默默无闻的大赢家,打出了名气。
四、刘永好——一个鹌鹑蛋挣一分
创业时间:1982年四兄弟开始从事养殖业
第一桶金:鹌鹑
刘永好兄弟四人出身贫苦,1982年,他们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 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这永好说。
1986年,四兄弟利用此前积累的近1 000万元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于是,希望集团诞生了,并很快成为本土饲料企业龙头。
五、冯仑——“说”出500万
创业时间:1991年创立万通
第一桶金:倒卖别墅
冯仑20岁就入了党,当“万元户”、“下海”、“倒爷”等新名词出现时,冯仑终于按捺不住创业激情,放弃仕途毅然下海。
1991年,冯仑踏上了海南那片热土,与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潘石屹等六人成立了海南万通。冯仑后来曾表示:“做生意的人都特别能‘说’,而且你会发现,尤其是创业者。说过之后,连你自己都相信了,然后你才能让别人相信。”
多年后,冯仑如此总结:“做大生意必须先有钱,第一次做大生意又谁都没有钱。在这个时候,自己可以知道自己没钱,但不能让别人知道。当大家都以为你有钱的时候,都愿意和你合作做生意,到最后你就真的有钱了。”●
来源:简易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