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工作探析

2014-03-03刘向阳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

刘向阳

(新疆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乌鲁木齐 830011)

人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群体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决定了文化的多元特点。在多民族高校,这种多元特点体现得更加明显。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表明,越是多样性,就越需要整合、寻找一个连接点来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教育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不仅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更是对多元文化的选择、融合与创新,高校具有的文化传承创新职能是其作为思想高地、引领社会潮流的关键因素,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以更加积极、包容、创新、引领的态度来对待文化多元的现状,并以多元文化教育的形式来培养青年人才,达到既维护国家统一又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状态。尤其是对于学生构成较为多样且均衡的多民族高校而言,各族学生对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诉求更高更强烈,处理好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凝聚人心而又不失个性特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育人课题。

1 多元文化教育

1.1多元文化教育的源起多元文化教育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民权运动,出现之初主要诉求文化上的多元、平等、宽容,带有强烈的政治地位上的诉求愿望。20世纪80年代这种教育理念逐渐被亚洲国家所借鉴和学习,用于解决多民族以及文化多元发展环境下的教育问题,体现了教育公平、包容的思想,反映在现实中就是对国家一体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从方针、政策到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上,多元文化教育存在的前提是承认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且各民族文化间相互借鉴和吸收学习,多元文化教育既是对本国主体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要承担起其他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并形成和培育能够被各民族所接收、认可并尊崇的主流文化思想。

我国非常重视对多元文化、尤其是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在教育领域采取了系列措施推进多元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如我国坚持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立文字,组织开展本民族语言的语文教学,根据民族特点及区域特点,对少数民族教育的体制机制、教育的内容方法等都给予了大量优惠扶持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工作,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的关系,对维系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2多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指的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有别于西方学者的研究,如美国的盖伊、詹姆斯·班克斯及英国的詹姆斯·林奇等西方学者所指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移民、弱势群体等诉求平等及政治、社会、教育领域的改革反映到文化领域的体现,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与本文所倡导的多元文化教育存在区别。“我国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存在不同于二战后以美国为代表的多元文化主义”[1],这种区别首先是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是历史形成并受到历朝历代政府平等对待的文化,其次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政治一体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多元文化格局不是民族斗争争取来的,而是自然而然的民族融合和自觉形成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融合发展形成的[1],在相互交融中发展始终是我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的主流。

就多民族高校而言,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多元文化格局的良性发展,保护和挖掘各民族文化的价值及优秀传统,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学习与共同进步,实现各民族群体之间公平及权利均等,从而达到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但在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对狭隘民族主义保持足够的警惕,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能够强化各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但不能因而产生本民族文化是最优越的认识,甚至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造成自我封闭与敌视对立。相反,通过多元文化教育,要让各族学生对其他民族文化持欣赏、包容、接纳甚至是相互学习的态度,这也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所在。

1.3多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正如詹姆斯·班克斯所言,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不同文化、种族、宗教、社会阶层的群体保持和平与协调的社会关系,进而达到共生”[2]。他把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定位于通过其他文化角度来审视自我,学习、了解其他文化的价值达到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避免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上产生社会边缘人和屈辱感的现实与感觉,培育学生跨文化的学习、适应能力等[3]。

综合各学者观点及实际情况来看,多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有以下几个目的或目标:一是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平等与发展,适应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需求及各族青年学子成长成才的需要。二是提供均等的教育环境,让各族青年学子都能均等地接触不同的文化及差异,在差异中认识自我、学习成长。三是展现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及独立性,更强调各种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依存。四是培育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推进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为基础的国家教育。

2 多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

在现实教育中,一些多民族高校中出现部分学生过多地强调差异性,甚至是在思想上不愿接受主流思想文化及其他文化的情况,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教育在多元文化教育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尊重和保护、发展和创新各民族的文化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但多元文化教育不是倡导个性而消灭共性,而是在统一价值导向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达到既保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更倡导主流文化及价值取向,形成一体多元、和而不同、丰富多彩的文化氛围。

2.1指导思想的唯一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多元特点必将更加明显,尤其是青年学子正处于思想活跃阶段,对各种文化充满好奇而又缺乏较为理智成熟的判断能力和鉴别能力,这种多元的文化追求不经引导,往往存在盲目性与无序性的现象。事实表明,指导思想的唯一性是确保多元文化有序发展的关键。我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决定了在文化领域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培养的灵魂与核心,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其目的就是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凝聚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目标上来,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来引领、整合各种社会诉求和文化追求。这就要求我们越是诉求多元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就越要持之以恒地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引导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确保我国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唱响主旋律,积极落实指导思想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要求,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精神”等,激发各族青年学子的国家归属感和历史责任感。

2.2对待方式的科学性——尊重、包容、发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学习发展是多元文化得以共存并向前发展的基础。一种文化要延续并发展,必须拥有海纳百川的魄力,包容并学习是先进文化所具有的特质,“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 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 是思想文化发展的一个法则”[4]。就我国文化历史而言,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存在及发展延续,都是在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通有无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借鉴学习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高校学子作为各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未来发展的引领者,更需要培养尊重、包容、相互学习的文化观,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坚定拥护者和各民族文化的具体实践者。在各族青年学子中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各民族优秀文化统一起来,达到和而不同,指导一元、表现多样的文化效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度关注2个问题,一是不能过分强调民族文化,强调多元而忽视一体,滋生见异思斗、非己必伐的思想,尤其是绝不允许在高校中以多元文化追求为幌子,形成各类反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潮,甚至是否定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危害社会稳定,否则必将导致在意识形态领域及社会出现混乱动荡,人心离散,最终的结果就是各民族文化主体之间自高自大,相互敌视,矛盾滋生。二是过分强调一体而忽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拒不承认多元文化,甚至是将汉文化直接上升为主流文化,忽视和拒绝接受、容纳其他文化优秀成分的做法,必然会造成少数民族学子在思想上产生不公平、民族尊严受损的感觉,必然会导致文化专制或文化霸权。

2.3目标取向的明确性——达成共识、凝聚人心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具有整合、认同的功能,是凝聚力量、统一思想的纽带。无论在多民族国家还是集体中,维系该团体的纽带不但需要利益、制度、权力等,更需要在精神层面的文化整合和诉求的一致。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就是倡导多元文化主体在交流中不断地修正自我,逐渐达成共识,形成整个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的思想价值观。在多民族高校,要大力弘扬涵盖了中华民族利益诉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倡导四个认同思想,着力培养各族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引导各族青年学子将自身的文化诉求和思想认识融入到国家的整体发展中来,将传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体现到推进民族发展、促进国家繁荣的伟大事业上,从而达到形成共识、凝聚人心的效果。

3 多民族高校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设置

多民族高校开展多元文化教育要根据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现状及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来科学确定,着力培养和增强各族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互了解、交流、包容、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并且这种教育不仅仅是针对不同民族,更是针对每一个个体成员,涵盖宏观与微观2个层面的辩证统一。在教育内容方面,大体包括社会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教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教育、中西文化对比教育等。

在社会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历史形成的,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十分明显,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相互学习、共同促进、凝聚共识,形成了各民族文化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国家主流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文化追求,是中国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和升华。在教育中,要科学处理好社会主流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之间的关系,构建出强调核心主流文化、培育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教育体系,要着力强调马克思主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主导地位,大力提倡各民族文化间的和谐教育,发扬优良文化传统,不断地挖掘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并融入到主流文化体系中去,达到既丰富和完善主流文化又推进了民族文化发展、保障各民族平等教育权利、最终实现增强各民族凝聚力的目标。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育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剔除不合时宜、因循守旧、不利于民族发展的内容,积极吸收现代文化的有利因素,与时俱进,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活力。从现实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尤其是西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均有信仰宗教的传统,近年来一些民族受到极端宗教思想的影响,出现了宗教文化盛行、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及现代文化受到挤压的不良情况。因此,首先要分清什么是传统文化?哪些属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要让学生明确传统文化是本民族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世代沿袭而来的文化模式,主要是本民族优秀的、积极的、向上的文化内容,是具有包容性而不是排他性的文化行为,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当前出现的宗教文化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与时代发展相背离,是落后的、愚昧的,是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文化现象,需要我们予以高度警惕。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既有对立矛盾、更有适应协调和相互促进,植根于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必然会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优良成分,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发展,反之传统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民族心理、道德规范、优良传统等也是现代文化所倡导的和坚守的,要找到两者之间最佳的契合点和结合点, “吸收现代文化的积极因素,使传统文化得以更新和超越,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现代文化”[5]。

在中西文化对比教育方面,要引导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理性对待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更多地强调群体、团结、人文精神及非功利性,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个体、个性、理性和功利性。当前在部分青年学子中出现了2个极端,一是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什么都好;二是盲目排外,固守本民族文化,不愿接受外来文化。针对这种情况,在教育中,要倡导学生客观科学地看待问题,两种文化不存在优劣之分,各种文化的产生及其特点是在各自不同的环境及历史中产生的,是适应各民族、各地区现实需求的产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开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联系日益密切,必然会造成一些人思想上的动摇。在教育中,要坚持交流和对话的原则,擦亮眼睛看世界,积极借鉴和学习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并将其整合到中华文化内涵之中,引入到民族教育范畴,但必须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尺度,坚决杜绝盲目、随意的引进行为。要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一体多元的文化体制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主动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挑战,在挑战中发展前行,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文化不被其他文化所侵蚀,才能更具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文利. 多元与一体的调适——以近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例[J]. 新疆社会科学, 2011,2:110-114.

[2] James A, Banks W. Multicultural ducation,transformative knowledge and action: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M].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6:35-36.

[3] 荣司平. 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132-135.

[4] 王桂芬,张国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培育[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2:22-27.

[5] 苏德.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内容及其课程建构[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88-94.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