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去哪儿》的受众体验分析

2014-03-03李凌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性体验爸爸去哪儿真人秀

■ 李凌

《爸爸去哪儿》的受众体验分析

■ 李凌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媒领域催生了体验类节目。真人秀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本文认为湖南卫视明星亲子户外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为受众提供了娱乐性体验、教育性体验、逃避型体验和审美性体验,因此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受众;体验

2013年10月,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明星亲子户外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甫一亮相,就得到社会普遍关注。12期节目在CSM全国网平均收视率为2.16,平均份额达到了15.25%,最高单期份额达到了20.37%;CSM29城市平均收视率达到了3.96%,平均份额达到了17.59%,最高单期份额达到了22.99%,①不断刷新收视纪录。《爸爸去哪儿》电影版在马年春节假日上映,一举创造了7亿票房的奇迹。一个真人秀节目之所以有如此热烈的反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受众在观看节目时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体验”盛宴。

所谓体验是指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于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②体验经济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提出,此后B.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H.吉尔摩199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欢迎进入体验经济》一文,并于1999年出版《体验经济》一书,正式提出体验经济是以产品作为道具、以服务作为舞台、以体验作为主要经济提供物的经济形态。根据他们的观点,体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娱乐性体验、教育性体验、逃避型体验和审美性体验。真正令人难忘的美好体验,往往涵盖了以上四种类型。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传媒领域催生了体验类节目。与体验经济相适应,电视工作者以电视节目为道具,以电视媒介为舞台,以受众为中心,创造出了受众能够参与并值得回忆的体验类节目。真人秀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对于真人秀节目而言,体验性才是其核心与灵魂,是节目所要呈现出的核心特征与主要功能。③本文将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分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受众体验。

一、娱乐性体验

2002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体验经济》一书时,将该书原版的副标题“Work Is Theatre&Every Business a Stage”去掉了。这个副标题把“工作”“业务”与“剧院”“舞台”等同起来,实则道出了体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性,即娱乐性。在体验经济时代,为消费者创造难忘的体验成为在竞争中取胜的砝码。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决定了吸引受众的体验,不能没有娱乐的因子。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大众传媒提供的感性愉悦能使受众缓解压力,放松身心,这正是电视娱乐节目一直广受欢迎的原因。真人秀节目也不例外,《爸爸去哪儿》带给受众的感受首先是轻松愉快。

1.娱乐人物:明星亲子

撇开《爸爸去哪儿》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提供给受众的娱乐性体验主要来自于消费明星。在经历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草根真人秀的收视巅峰之后,明星真人秀再度激起受众的收视热情。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窥视他人的欲望。真人秀节目中的“明星效应”之所以如此显著,在于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爸爸去哪儿》中的5位明星爸爸来自表演、导演、模特、体育等不同领域,与其他明星真人秀展现明星唱歌、跳舞、表演等才艺所不同的是,《爸爸去哪儿》将受众的视线从明星本人延伸到了“星二代”。基于保护孩子的前提,大多数明星家庭都尽量减少孩子在媒体上的曝光度,所以受众一般很难见到“星二代”的“庐山真面目”。而在《爸爸去哪儿》中,受众不仅看到了熟悉的明星,还看到了不熟悉的“星二代”,更能看到明星爸爸带着自己的孩子去体验迥然不同的乡村生活,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将明星爸爸还原成普通爸爸,揭开“星二代”神秘的面纱,看明星亲子在完成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如何互动,是《爸爸去哪儿》利用“明星效应”制造娱乐体验的创新之处。

2.娱乐情节:非竞赛性的游戏

真人秀电视节目形式是舶来品,最早的真人秀是野外生存类节目,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2000年推出的《生存者》为典型代表。2003年前后,《金苹果》《生存大挑战》《夺宝奇兵》《峡谷生存营》等国产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也成为我国受众最早接触到的真人秀节目类型。当时这类在西方大受欢迎的节目并没有得到我国受众的青睐,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最大看点不止于“与天斗”“与地斗”,更在于“与人斗”,从而赢得高额回报。在《生存者》等节目中,出于利益驱使和赛制规定,参与者处心积虑,甚至动用欺骗、污蔑、陷害等恶意手段淘汰他人。这些与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以及大众媒体的社会效益追求是相违背的,与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是不一致的,受众从中得不到真善美的体验,反而会滋生、助长人性中的阴暗面。

《爸爸去哪儿》虽然同样采用的是野外生存的形式,但亲子共同参与的温馨内容帮助它顺其自然地跳脱了奖金诱惑、残酷淘汰和勾心斗角,转为一种既有挑战性又在亲子合作下能够完成、既设定硬性要求又不涉及淘汰仅有小惩罚的轻松游戏氛围。受众在看到滑沙、捕鱼、护蛋等饶有兴致的游戏时,不但会被5对父子的表现逗得会心一笑,还能通过观看节目回忆自己童年玩过的游戏,重温年幼时那种最单纯、最淳朴的快乐。

3.娱乐新元素:“神”字幕

《爸爸去哪儿》播出后,田亮的女儿不仅有了一个“重庆名”——“森蝶”,还得到了“风一样的女子”的称呼;张亮给儿子讲解葫芦时,动画片《葫芦娃》里的“妖精,还我爷爷,还我爷爷”适时出现;5位爸爸准备一起抓鸡时,“捉鸡小分队出动”了;工作人员在救羊时,居然“让羊学会了直立行走”……这些字幕一直在电视节目中充当默默无闻的角色,但到了《爸爸去哪儿》里一跃成为“神”一般的亮点,为受众在欢乐的气氛中再添一些笑料。韩国原版节目中的字幕已经具有一定的风格和效果。《爸爸去哪儿》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采用索贝非编的字幕与合成系统建立了一套统一的模板化的字幕风格样式。字幕通过与画面情节的配合,在内容上起到了解释画面和剧情的提示、补充作用,并提炼出不少隐藏的笑点;在形式上借由网络语言进一步拉近了与受众的心理距离,让人们忍俊不禁、笑声不断。

二、教育性体验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的表述出现在《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狭义的教育,则专指学校教育。无论广义的教育还是狭义的教育,其落脚点都在于对人的培养。虽然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工作,但这并不表明教育体验就必须枯燥无味。④就真人秀而言,尽管其体验的特征决定了节目具有娱乐的天性,不宜承载太多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富有趣味的教育体验,其受众自然喜闻乐见。

1.形式:寓教于乐

古罗马诗人、批评家贺拉斯针对文艺作品的社会功用提出了“寓教于乐”。他认为:“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⑤快乐教育的倡导者斯宾塞也表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在我国,教育功能是大众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深入,过于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说教式电视节目已经无法吸引受众,于是电视荧屏上出现了《综艺大观》《开心辞典》等寓教于乐的节目。但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陷入了“泛娱乐化”的窠臼,一些导向不正、格调不端、趣味不高的低俗节目趁机鱼目混珠,这其中就包括某些真人秀节目。为此,2011年10月和2013年10月,《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这两个文件对娱乐节目的总量、类型、播出比例等进行了控制,旨在抵制过度娱乐,防止雷同浪费,满足广大受众多样化、多层次、高品位的收视需求。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之下,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观赏性融于一体,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受众在欢愉快乐的情境中获得知识、技能的提高,是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传递教育性体验的有效途径。

2.主题:父性教育与儿童成长

《爸爸去哪儿》将视角对准亲子关系。相较于韩国原版节目更注重娱乐效果,《爸爸去哪儿》总导演谢涤葵坦言,“不想做成一个纯娱乐节目,想给人传递一种思想、理念,把更多的重心和精心放在孩子的教育上面。”节目也通过设置亲子睡前对话、爸爸访谈等环节,有意强化受众的教育性体验。

《爸爸去哪儿》播出不久,就有人对5位爸爸的教育类型进行了总结:林志颖是细腻型,郭涛是散养型,张亮是哥们型,田亮是迷茫型,王岳伦是放手型。⑥随着节目的推进,林志颖狠心离开Kimi,让他独自完成任务;郭涛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太过严厉,由严父转变为慈父;田亮面对Cindy的哭闹不再手足无措;王岳伦这个基本不会照顾女儿的父亲,逐渐得心应手。受众从中既看到了平常不带孩子的爸爸如何出糗,又看到了爸爸们经过锻炼后的提高。受众在节目中还不难发现,孩子的改变和进步得益于父亲的引导和示范。例如,离不开爸爸的害羞Kimi敢于主动向村民索要食材了;一开始有抵触情绪的天天能够热心帮助别人了;老是抱着爸爸哭的Cindy,离开爸爸后竟表现得像“女汉子”一样能干;Angela在经历“友情危机”之后变得体贴而甜美。这有力地印证了父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父性教育即对孩子提供充满父性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特征的家庭教育。⑦父亲身上阳刚大气、不畏艰险、果敢坚定等特点,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受文化习俗和生理差异的束缚,我国长期沿袭了“男主外、女主内”和“严父慈母”等传统,父亲的角色在绝大多数家庭“缺席”。学龄前儿童在女性温柔的百般呵护环境中成长,男女儿童的习性普遍呈现出柔弱的女性化倾向。《爸爸去哪儿》节目昭示:父性,应该撑起家庭教育的半边天。

《爸爸去哪儿》在娱乐化的包装之下,带着受众感受5对父子的蜕变,引领受众思考家庭、教育、感恩、成长等问题,进而将受众的思想深度卷入到节目中来,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产生较为深刻的教育性体验,并传达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

三、逃避性体验

逃避性体验,从字面上看来是比较消极的,其实不然。受众必须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作为主动参与者的世界里,才能短暂脱离或单调或忙碌的现实生活,体验到另外一种生存状态,并对体验结果产生积极的影响。参与是体验的前提和基础。在真人秀节目中,表面上其参与者就是出现在节目里的那些明星或草根。实际上,在单一线性传播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今天,真人秀节目的参与者早就不局限于荧屏上了。在网络和手机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受众对真人秀节目的参与热情、参与需要、参与能力都在日益增强,他们不仅能够表达意见,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参与真人秀节目,甚至影响真人秀节目的进程和结果。由此,受众要想获得难以忘怀的逃避性体验,就必须主动参与到真人秀节目中来;而真人秀节目借助于受众的主动参与,来实现自己的体验价值。再进一步来看,受众的逃避性体验与真人秀节目的体验价值在主动参与的联接下,呈螺旋式递增,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1.电视及其他传统媒体

在《爸爸去哪儿》正式播出前,湖南卫视播出了节目的宣传片,为其预热。这对引起受众的注意有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吸引受众主动参与。2013年10月8日,《爸爸去哪儿》首映观影礼在湖南卫视、湖南娱乐频道、万达院线同步播出,为此湖南卫视招募30对亲子在长沙万达影城与5对明星父子现场互动。能够与心仪的明星亲密接触,受众就有了主动参与节目并获得逃避性体验的驱动力。《爸爸去哪儿》首播创下收视第一的纪录,湖南卫视将该期节目重播了8次之多。受众不仅可以重复体验节目的乐趣,还在湖南卫视的王牌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中见到了熟悉的明星父子,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此外,金鹰卡通卫视和湖南卫视“双星”播出《爸爸去哪儿》,有效覆盖了湖南卫视的青年受众群体和金鹰卡通卫视的儿童受众群体,扩大了节目的受众面,也有利于锁定受众体验的忠诚度。在第一季的12期节目结束之后,《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及《爸爸去哪儿》同名图书先后与受众见面,为受众在不同媒体感受逃避性体验提供了渠道。

2.手机媒体

“湖南卫视呼啦”在《爸爸去哪儿》首映观影礼招募30对亲子上功不可没。作为第一款由电视媒体出品、基于电视互动的移动社交应用,呼啦在电视大屏和手机小屏之间搭建了一条通道,为电视受众提供了增值体验。正是在这样的作用下,幸运观众通过呼啦得到在影院中观看《爸爸去哪儿》首映的邀请,既享受了线上社交的虚拟性,又亲历了线下参与的现场感,从而实现了线上线下的逃避性体验。同时,手机传统的短信功能也帮助受众实时表达收看节目的感受、心情、意见,并在电视屏幕下方滚动播出,这同样是一种主动参与。

3.网络媒体

受众对于《爸爸去哪儿》的不同体验在各大网站的主题讨论上得到了显著体现。在百度里搜索“爸爸去哪儿”,能够看到近9000多万条结果;百度贴吧“爸爸去哪儿吧”的累计发帖已超过700万;在天涯论坛“爸爸去哪儿”版块,点击量最高的一条帖子达到3.7万多次。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上《爸爸去哪儿》的专题,又为受众丰富节目的逃避性体验提供了多维视角。

各大视频网站则为错过《爸爸去哪儿》电视播出时间的受众弥补了体验不完整的遗憾,受众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选择想看的节目内容。截至2014年3月31日,《爸爸去哪儿》仅在优酷的总播放数就超过8亿次,其中播放量最高的第一期节目有8400余万次。与电视播出相比,在视频播出平台上,受众的主动选择性更大,逃避性体验的个体性也相对迥异。

在社交网络大行其道的当下,微博成为受众主动参与《爸爸去哪儿》节目的主阵地。《爸爸去哪儿》新浪微博已有460余万粉丝,《爸爸去哪儿》腾讯微博的听众也接近50万。受众通过微博账号关注《爸爸去哪儿》,可以获取第一手的预告、照片、拍摄花絮,可以收看微直播,可以欣赏特意制作的“摇头娃娃”系列和主题漫画,还可以自由地评论、转发、点赞,通过积极的参与给节目组最及时的反馈。同时,受众也是明星父子微博活跃的参与者。节目播出后,节目中的明星爸爸(如林志颖、张亮)和节目外的明星妈妈(如李湘)、明星朋友频繁转发关于节目的微博,其个人微博的信息数量和粉丝数量都呈爆破式增长。这种裂变式效应的结果可谓双赢,一方面这档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受人瞩目,另一方面,这种参与性的行为带给受众很大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受众的参与程度越高、参与途径越多,随之而来的逃避性体验也就越丰富。

四、审美性体验

如果说受众参与教育性体验是想学习,参与逃避型体验是想远离和投入,参与娱乐性体验是想寻求愉悦感受,那么参与审美性体验可以说是想体会身临其境之感了。⑧在《爸爸去哪儿》中,受众得到这种身临其境的审美性体验,得益于节目的纪实风格。而真实性恰恰是真人秀节目的核心所在。作为户外真人秀,《爸爸去哪儿》在三天两晚72小时的拍摄中采用摄像人员跟拍、直升机航拍以及室内固定机位录像相结合的方式,共设置了40多个机位,其中包括20多个活动机位,出动了100余名现场工作人员,仅每间屋内的固定机位就有两人轮流把守,从而通过全天候无死角拍摄和全景式多角度记录,为受众呈现出5对明星父子的真实日常生活,给受众营造出一种无演员、无编导、无剧情的真实感觉。

1.直觉性:人美、景美

直觉性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特性。⑨在《美学大辞典》中,审美感觉是审美对象外在、表面、局部的审美特性在大脑中形成的主观反射、反映和模写。审美的直觉性,就是对外界事物形状、线条、光线、色彩、声音及其运动、变化等个别属性的反映。基于直觉性,受众在欣赏美的事物的时候,不必经过理智的分析、推理、论证,便可以不假思索地对各种形态的美进行判断。

《爸爸去哪儿》中的爸爸们虽都已经习惯了摄像机的拍摄,但褪去“明星”的光环,在单独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过程中他们也少不了展现出最真实甚至最窘迫的一面。同时,《爸爸去哪儿》中还有5个4 -6岁的孩子,他们外形靓丽但个性有别:Kimi乖巧又腼腆,Cindy漂亮又贴心,石头是个“小小纯爷们”,天天调皮又帅气,Angela则像个“小大人”。这几个各具特色的可爱孩子光看着就令受众赏心悦目,再加上他们真实情绪的反映,他们真实想法的表达,他们无邪天性的释放,无所顾忌,没有做作、表演的痕迹,这种自然和纯真完全契合了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受众也从中回忆了阔别已久的童真、童趣之美。

与此同时,《爸爸去哪儿》中不同的户外生存环境带来了别样的奇观之美。韩版原版节目中的外景地基本上是没有明显特征的村庄,而《爸爸去哪儿》利用我国地大物博、风景各异的自然环境优势,精心挑选了北京灵水村、宁夏沙坡头、云南普者黑、山东威海鸡鸣岛、湖南平江、东北牡丹江这6个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外景地。一方面,受众跟随镜头在古朴小村、无边大漠、湖光山色、碧波海岛、银装雪野等美景中转换,这些难以一一亲临的奇观环境丰富了受众的视觉体验,满足了受众田园牧歌式的审美想象;另一方面,每两期节目变换一个地点,有利于避免受众的审美疲劳。

2.情感性:情更美

体验与情感可以说是两位一体的,审美体验同样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在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表现为一定的主观态度及其体验。“触景生情”“感物而动”就是这个道理。

《爸爸去哪儿》之所以有如此高的电视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看,是因为其中真挚的情感引起了受众强烈的共鸣,激发了受众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并为节目制造了最真实的真人秀氛围。《爸爸去哪儿》节目有一个6人组成的编剧组,却没有固定的剧本。编剧设计游戏任务,为整个节目制定框架,自然诱发父子之间、家庭之间的互动。例如,5个孩子放4只羊,5个孩子分成两组寻找食材,赢得沙漠搭帐篷比赛冠军的爸爸奖励一桶矿泉水。在普者黑,爸爸们为了获得住所优先选择权而“干瞪眼”等等。受众在节目里看到了竞争,看到了冲突,更看到了合作。又如,Cindy临睡前对忘了自己生日的田亮说出“生日快乐”;王岳伦执行任务落后时,Angela大声喊着“爸爸最棒”;林志颖为了给儿子争取到最好的早餐材料,天不亮就到村口等了近三个小时;张亮为避免Angela因王岳伦没捕到鱼而伤心,便把自己捕的鱼悄悄塞给王岳伦;Kimi和Angela闹了别扭后瞬间和好;孩子们与鸡鸣岛上的老人一起玩耍、吃饭,爸爸们帮助当地人修补房顶等等。受众在节目里体会到了亲情,体会到了友情,还体会到了对他人的关爱之情。

审美体验发源于人类的情感机制,它是人类各种情感形式交汇的核心,也是人类情感体验的最高层次。⑩《爸爸去哪儿》中5对父子自然而然流露的真实感情,没有矫揉造作之态,让受众身不由己地为之动容。在《爸爸去哪儿》广大的受众群体中,已为人父的爸爸设想着自己单独带孩子的情景,从而体验到妻子带孩子的不易;已为人母的妈妈看到节目中爸爸们的表现,猜测着如果丈夫面对类似的情况会怎么处理;还没结婚或还没生孩子的青年男女,幻想着以后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也那么可爱,也提前体验到带孩子的辛苦;而小孩子可以从节目中爸爸们的身上联想到自己父母的爱和付出。由此可见,真情实感是最能直击受众内心的,也是最能勾起受众审美体验的。

注释:

① 吕焕斌:《大数据时代的广播电视新生态——在“第十一届亚洲传媒论坛”上的讲话》,《潇湘声屏》,2014第1期。

② 张承耀:《体验经济的六大特征》,《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4期。

③ 李翔:《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特征探析》,《现代视听》,2010年第4期。

④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经济》(更新版),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页。

⑤ 马新国:《西方文论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53页。

⑥ 《〈爸爸去哪儿〉热映解析5种不同类型爸爸》,《人人健康》,2013年第23期。

⑦ 常艳春、寒羽:《父性,应撑起家庭教育的半边天——陈建翔教授访谈录》,《家长》,2007年第7期。

⑧ [美]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尔摩著:《体验经济》(更新版),毕崇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41页。

⑨⑩ 王苏君:《走向审美体验》,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第32、31页。

(作者系湖南大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 立】

猜你喜欢

性体验爸爸去哪儿真人秀
孤独感、睡眠质量和大学生精神病性体验的关系
论意拳“美在瞬间”的时间性体验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原本性体验 内省中歌唱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从卡夫卡的童年经历和性体验看《城堡》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