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的“电视信访新渠道”
——全国首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民生大接访》研讨会综述
2014-03-03焦中栋刘斯陶
■ 焦中栋 刘斯陶 薛 芬
多维视角下的“电视信访新渠道”
——全国首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民生大接访》研讨会综述
■ 焦中栋 刘斯陶 薛 芬
2014年6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山西省信访局、山西广播电视台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承办,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影响力评价中心协办的“全国首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民生大接访》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创推进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促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以及栏目在传播学上的价值和意义等议题进行了研讨。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赵天晓主持。
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许凌云介绍说:《民生大接访》栏目是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联合山西省信访局共同开办的全国第一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2013年5月17日开播,每周三期,每期20分钟。栏目立足民生问题,直面信访矛盾,搭建调解平台,选取既有典型性又有解决路径的信访事项,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以纪实手法拍摄,记录民生诉求的化解过程,推动民生诉求的有效解决,将新闻的时效性、叙事性与调解的服务性相结合,既突出正面引导,也体现舆论监督。今年3月,中央领导批示,《民生大接访》以讲故事的方式开门办信访,开辟了中国“电视信访”新渠道。之后,国家信访局对栏目做了深入调研。5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民生大接访》栏目做了集中报道。
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民生大接访》栏目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和中肯的建议。研讨话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生大接访》对信访工作的创新:开辟和畅通了电视信访和民生诉求的新渠道
山西省委副秘书长、山西省信访局局长李体柱代表主办方发言时说,山西是资源型省份,正处于转型跨越的关键期,信访工作任务比较艰巨。信访工作与其被曝光、被炒作,不如主动作为,借助媒体的力量,营造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减少矛盾冲突。本着这一原则,山西省信访局和山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开办了《民生大接访》栏目。国家信访局研究室副主任、综合指导司副司长金艳丽指出,信访工作改革的任务和重点是要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的渠道,完善信访问题的解决机制。《民生大接访》充分体现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所遵循的公开、透明、阳光等原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巡视员杨杰在发言中强调,《民生大接防》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积极反映基层群众的要求,实现了媒体与党委政府积极联动,政府与群众良性互动,也开辟了信访新渠道。
二、《民生大接访》对党建工作的意义:在执政党的转型阶段,紧扣时代主题,关注弱势群体,打通“两个舆论场”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在发言中提出,我们党到了一个深刻的转型阶段。总书记讲,如果你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给我们共产党执政时间就不长,我们要严肃认识这个问题。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解决民生问题结合起来,抓住时代的主题,节目就有生命力。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龚维斌说,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民生问题要守住底线、保障基本、补足短板。节目要反映我们当前社会发展改革稳定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眼睛向下,反映最弱势群体的需求,我们党的工作才有声音,我们新闻宣传才会被社会接受。
三、《民生大接访》对社会治理的启示:科学设置议题,为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各级政府的沟通能力提供样本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发言时说,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建构我们对社会的认知。信访工作解决的是一个个的个案,而且只能在局部解决。但信访和电视结合,会带来一个引导性的作用,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电视不能包办信访,但是可以在电视上寻找一些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案例去做,让群众看到问题解决的希望,增强对政府的信心。同时,今天执政能力之一是传播和沟通能力,通过节目让领导干部看到,怎么通过有效沟通去化解社会矛盾,让我们的现代官员学会自我提升、转变执政理念。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杨茂林认为,社会治理的本质就是要求建立政府和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使管理机构和管理者,最大限度地协调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利益冲击,使整个公共活动得到公民最大程度的认可和同意。这需要我们推进两者的结合,要实现公共权力和私权利的合作,从根本上密切政府和民众的关系。江苏信息学院教授、高级编辑阚乃庆在发言中说,希望栏目在打造政府和民众之间的这种沟通平台的同时,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失语、不乱语,保持媒体的独立性和新闻的操守,打造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立交桥。
四、《民生大接访》对新闻创新的引领:用情感传播引导社会舆论,用疏导理念改变“堵”“泄”模式,用故事性表达实用性,为地方电视台新闻改革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尹鸿提出,在中国现有的体制之下,办信访电视节目需要勇气和智慧。《民生大接访》为地方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提高话语权和竞争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益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发言时说,中国社会目前最大的危机是官民对立,官员在情感方面让老百姓有距离感。情感传播,就成了社会传播、社会舆论引导的重中之重,没有情感的共振和关系的认同,今天你说什么道理,老百姓都不会认同。《民生大接访》的价值就在于,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为我们政府和党积累了极其宝贵的情感资产,让人们看到党和政府当中相当一批官员和机构还是在为民做实事的,为社会压力的缓解构筑了“安全阀”。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认为,过去在新闻节目有两种模式比较突出,要么偏“堵”,要么偏“泄”。《民生大接防》在堵和泄之外找到更大的角度,我把它称为“疏导”的方式,这在我们新闻类节目上是个重点突破,有很好的示范意义,为转型期各种复杂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化解、正面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非常好的公共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冷淞说,《民生大接访》栏目要在传统民生新闻解惑、解释、解气、解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促进问题的“解决”。栏目具备了渠道属性、咨询属性、示范属性、帮忙属性、法制属性的同时,还具有了民生属性、沟通属性。此外,故事属性和情感属性也很突出,这有利于收视率的提升。
五、《民生大接访》的基本价值模式:用法制思维、法制方式解决信访问题,推动法制国家建设
在谈到信访工作时金艳丽说,《民生大接访》应该体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说的要运用法制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要求,每一期涉及政策法规的节目,都应该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依法解决问题。在谈到节目的科学性问题时尹鸿说,我们在表达内容的时候,一定不是清官治国,而是法制意识和依法治国。这不仅为老百姓提供了信心,也是对官员的提醒。喻国明强调,一项规矩的建立,一个制度的建立,一种模式的建立,应该说比解决一个个案,造福于社会、福于老百姓、造福整个中国时代发展进程的价值要大得多。杨茂林认为,节目必须更加注重提高信访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法制性、有效性、责任性和透明性的问题,提高综合治理能力。
六、《民生大接访》的品牌化发展路径:坚持担当意识和民生情怀,坚持节目创新,做强栏目品牌,打造信访和公共问题解决的新平台
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总监许凌云发言时说,希望《民生大接访》栏目能够体现“五个新”,即民生问题的新视点、领导干部的新考场、信访工作的新渠道、舆论监督的新范例、公共新闻的新探索。对于如何做好全国第一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唐绪军给出了三条建议:第一是担当,不能绕着问题走,要主动解决问题。第二是情怀,群众利益无小事儿,要对弱势群体有关怀,才能做出好的节目。第三个是追求,要创立一个好的电视品牌,就需要有探索,这中间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的困惑,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破解。金艳丽希望栏目要始终坚持不懈围绕信访制度改革的任务和重点进行深化提高,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张希贤说,《民生大接访》栏目很有厚重感,要做成品牌,做出精品,做出能够在时代叫得响的节目,要从文化的角度上经得起推敲。胡志峰用四个“更”表达了他对节目的希望:更管用、更持续、更好看、更增值。在节目创新的具体操作中,喻国明提出,要充分做好多媒体跨界中的中介和平台,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把一个节目作为龙头和窗口,有专门的APP客户端,有专门的连接职能部门、连接投诉的功能,形成一个模拟的或者说虚拟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工作平台、社区平台,这样对于现在社会管理方式的改变,可能更具有示范意义。
研讨会最后,山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郭健向与会代表为《民生大接访》提出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同时表示将认真总结梳理老师们的要求,对节目进行进一步的剖析和研究,使它更有普遍性、示范性、持续性,不仅把我们的栏目做成全国首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而且做成一个全国性的品牌栏目。
(作者单位:山西省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