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百姓情怀
——从《民生大接访》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

2014-03-03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百姓情怀民生

■ 郭 健

主流媒体百姓情怀
——从《民生大接访》看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

■ 郭 健

【编者按】在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步步紧逼和民生新闻深陷低俗化的困境下,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如何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建设”的目标、打通两个舆论场、对转型期的社会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成为电视媒体面临的时代课题。本期“个案研究”以山西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全国首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民生大接访》为例,就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中国特色公共新闻的建设路径、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当下中国电视新闻改革与民生新闻发展有所启迪。【本栏责编:张国涛】

《民生大接访》栏目是山西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联合山西省信访局共同开办的全国第一档电视信访新闻栏目,2013年5月17日开播,每周三期,每期20分钟。今年5月7日至8日,按照中央领导批示要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国家主流媒体对《民生大接访》栏目的经验做法等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试从主流媒体如何秉持百姓情怀、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解读《民生大接访》成功原因所在。

一、做群众工作是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

何谓“主流媒体”?周胜林教授认为,“主流媒体是相对于非主流媒体而言的,影响力大、起主导作用、能够代表或左右舆论的省级以上媒体,称为主流媒体,主要是指中央、各省市区党委机关报和中央、各省市区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其他一些大报大台。”①虽然现在传媒生态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周胜林教授列举的这些一般意义上的党领导下的“传统媒体”影响力依然巨大,在舆论引导中起着主导作用,仍然具有主流媒体的地位。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②时代在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群众观点不能变。传媒生态在变,主流媒体作为党和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的认识不能变,这是主流媒体的政治属性决定的。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舆论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宣传思想单位和部门“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③“服务”与“引导”结合,“满足”与“提高”结合,这是对宣传思想工作走群众路线的新表述,也是对媒体做好“桥梁纽带”的新要求。

2013年5月,山西公共频道改版,确定了“公共服务网、干群连线桥”的频道定位,其时开办的《民生大接访》就把搭建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希望通过节目,直面社会治理的一号难题——信访工作,同时响应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党的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阳光信访”制度的推行,构筑起党和群众联系、干部作风转变的新平台,开创信访工作的电视新渠道。

二、主流媒体要有“百姓情怀”

在社会转型期,主流媒体的群众工作怎么做,是一个难题。我们认识到,媒体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第四权力”,媒体工作者也不应该是脱离群众的“无冕之王”。作为媒体人,一定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弄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说,“做群众工作首先是个感情问题,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怀,就有了为民利民的自觉自愿”。④

山西广播电视台坚持:“百姓情怀,文化品格,山西底蕴,创新精神”的办台理念。《民生大接访》始终将镜头向下,把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需求作为节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成为“百姓情怀”办台理念的生动实践。《把我的工资还我》讲述了临汾曲沃县十多名乡镇林业员,根据国家和地方政策应该享受全额财政工资待遇,可这项政策实施20年来在他们身上却迟迟得不到落实,上访十几年,在栏目关注下并经信访干部和当地政府努力,最终解决了工资待遇问题。《断臂惊魂》记录了一名农民工在工作场所被电击后失去双臂,在伤痛中辗转上访、维权无果,记者经过多方努力将逃避责任的当事方叫到现场,双方面对面调解。节目播出后,当地县政府在第二天便给受害人捐助,雇主垫付了十万元医药费。后经法院立案审理,受害民工终于讨回了公道。经过与基层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深入扎实的调查,我们的新闻工作者认识到:想问题、办事情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想想老百姓的感受,多想想老百姓的冷暖,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受益,让人民满意,最终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封封感谢信和一面面锦旗,而且是新闻工作者思想、作风、文风的全面改变。

三、“百姓情怀”需要有正确的表达方法

“百姓情怀”是一个立场问题、观念问题、感情问题,对广播电视工作来讲,还是一个表达问题和“技术问题”。如何通过正确的选题立意、扎实的采访调查、精良的编辑制作,将我们的感情和立场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高大全式的图解,粗制滥造的节目,鸡毛蒜皮的故事,都难以表达百姓关切、政府关心、党委关注,甚至是对媒体和群众的双重伤害。

在具体的节目操作中,《民生大接访》栏目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和方法:

首先,敢于触碰敏感问题,做好“大民生”。在当今的电视新闻界,“民生新闻”是一种重要的题材。但是,民生新闻却越来越偏、越来越小,民生新闻不关注“国计民生”,而是更多地聚焦在感情纠纷、邻里矛盾,甚至杀人放火、明星八卦,欣赏和消费别人的“不幸”。《民生大接访》虽然也同样冠以“民生”之名,但却尽量避免民生新闻的“多小散乱”,聚焦民生热点,找准切入点,努力做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如征地问题、拆迁问题、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都曾经作为选题进入节目中。例如面对征地拆迁这个敏感问题,《民生大接访》节目就多次“触碰”:《温泉村里的征地风波》,真实记录了一位市长连夜深入当年著名的“温泉村”顿村的上访群众中,当面解答百姓对征地补偿款的质疑,平息了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全过程;《分不下去的3600万》记录了一位县委书记如何化解造成邻里反目兄弟成仇、上访了6年的3600万征地补偿款分配问题。

说到底,热点问题往往也是政府和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只有敢于触碰矛盾,才有可能解决矛盾。《民生大接访》在报道这些热点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醒地方党委和政府关注“民之所忧”的重大民生问题,最终实现“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促进了矛盾的解决。

其次,树立典型,寻找“最大公约数”。《民生大接访》聚焦“大民生”,不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的同时,节目注重选择那些“能够解决”和“正在解决”的矛盾,记录干部和群众面对面的沟通,心与心的交流,让矛盾化解在基层,搭建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为矛盾解决提供示范。这种“示范性”无疑具有一定的引导力和说服力。即使矛盾一时难以解决,但经过沟通协调和政策法规的普及,矛盾各方的“火药味”也大大降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年以来,《民生大接访》的采编人员始终奔走在基层一线和信访群众中间,协调各种关系,努力帮助党和政府化解基层矛盾。《发给市委书记的短信》全程跟随信访人员和办案民警跨越四省,行程5000多公里,将肇事逃逸了11年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然而肇事司机归案后却无力赔偿受害人家属,在霍州市委书记陈纲的关心下,用信访救助资金对生活困难的受害人予以帮扶。

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是《民生大接访》在具体操作中的一种理念和思路。

再次,讲好故事,传播“好声音”。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乔恩·富兰克林语曾经说过,“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当然,这里说的“故事”不是“杜撰”,而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作为一个新闻专题类栏目,能不能讲好故事,从而更深刻地反应现实,更细微地表达情感,用“好故事”唱响“好声音”,用“好声音”传播“正能量”,是《民生大接访》吸引观众、提升节目引导力的关键。《我儿子怎么成了黑人》《一堵墙结下两家怨》《一锤砸乱的命运》《谁电死了我的男人》等节目,从人物命运入手,讲述了基层群众不同的上访维权故事,从突遭变故的一个个家庭出发,注重矛盾的层次感和调查的步步深入,帮助群众“维权”的同时,取得了为社会“维稳”的效果,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开播一年来,《民生大接访》收视率节节攀升,居公共频道首位。

总之,全国首档信访纪实类电视栏目《民生大接访》担当了社会责任,体现了百姓情怀,用电视节目的特有方式,开创了信访工作的新渠道,为社会和谐注入了“润滑剂”,为干群关系增加了“粘合剂”,为基层群众表达诉求提供了“扬声器”,架起了一座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血肉联系的连心桥。我们相信,随着信访制度的进一步改革,着力化解基层矛盾、密切干群关系、“以讲故事的方式开门办信访”的《民生大接访》节目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 周胜林:《论主流媒体》,《新闻界》,2001年第6期。

② 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149页。

③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_2.htm。

④ 刘云山:《教育实践活动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5/c_117083711_3.htm。

(作者系山西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

猜你喜欢

百姓情怀民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赣鄱情怀
百姓记着你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