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产业文化与中国梦*

2014-03-03王永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文化

■ 王永

新产业文化与中国梦*

■ 王永

“产业文化”的提法应比“文化产业”受到更高的重视。“新产业文化”是观察目前各种产业焦点问题、解决深层人文危机的关键。儒商传统、民国经济、计划经济、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等包含着新文化产业建立的理论资源。产业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产业文化人口述史的建立、产业从业者文化教育的改革、产业舆情观察和产业制度的完善以及产业文化的生态机制的创新等都是“新产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这些工作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产业文化;文化产业;中国梦

所谓“产业文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注入文化内涵,使产品人格化,它是整个经济领域行为的人文理念、制度、行为习惯等的体系性表现。产业文化是高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的一个总的概念。

“产业文化”这一概念的强调,是基于“文化产业”的泛滥和遮蔽。“文化产业”的重心显然是落在“产业”而非“文化”上,在“文化产业”的语境下,“文化”并不是目的,而只是“产业”的经营内容而已。“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消费性质和经济属性毋庸置疑,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只是产业行列中的一员。能够产业化的文化,不过是经过当代文化解构了的文化或者经典文化的边缘而已。对于我们这个拥有悠久文化的国家而言,“文化产业”很显然不能承担起传递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使命。非常遗憾的是,我们在官方政策及文件的相关表述中,经常看到以“文化产业”代替“产业文化”的混乱表述,这对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必定是个重要的阻力。

“产业文化”在被“文化产业”席卷之前,曾长期被“企业文化”所占据,事实上,产业文化要比企业文化有更宽广的内涵。产业文化要关注的,除了企业自身的文化属性之外,还要考虑到产品及其外延物所代表的整个行业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功能。实质上,“文化产业”还是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性产物。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起,向“产业文化”过渡,共同缔造“新产业文化”,也是时代的必然。

“新产业文化”这一提法,始于1998年杨鸿文先生的一篇文章,该文指出:“新产业文化是伴随新产业开发而形成的一种产业文化”,“新产业文化的特征集中的表现是一个‘新’字:新技术、新装备、新机制、新观念和新精神”。①可见他所讲的是“新产业”之“文化”,而非本文要讲的“新时代”的“产业文化”。

一、产业文化的视阈与危机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传统深厚,但传统更多把理论的焦点指向王权、指向政治。由于商品经济和工业化进程都落后于西方世界,所以产业文化的基础非常薄弱。在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相应地,精神文化的危机日益严重。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合部,焦点问题日益突出,产业文化的视阈正是统观这些问题的最佳角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产业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危机之一:传统国有企业文化日渐淡出,私营企业文化形同虚设。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在人文精神方面表现出来的冲突,甚至高过两种经济模式本身的矛盾。市场经济的驱动力源泉在于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而计划经济的驱动力是劳动者对劳动贡献被认可的渴望。由于市场经济将劳动服务的对象由抽象意义上的国家、行业、部门、顾客转变为雇主、经理、老板,所以产品和工作的文化附加动力反而弱于计划经济。如果再加上监管不利的外部环境,文化意识甚至成为损害商业利润的绊脚石。由于决定企业命脉的资源划拨等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公正现象甚至“潜规则”,企业文化难以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关注。

危机之二:农业、手工业、小商品经济文化传统失落。

我国幅员辽阔,是个农业大国,本来应该是充当“世界粮仓”的角色,但现在反过来被世界人民所“养育”。每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绿色健康食品消费对进口的依赖与日剧增,因此而损失的资产不可计量。手工业和小商品经济本来有着对质量、个性、服务的极端注重,但在工业化进程的压迫下,这些传统难以保持,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局面。如果我们的产业界失去了对农业、手工业及小商品经济等传统产业阵地的控制,中国的经济将失去特色和根本竞争力,不从产业文化寻求解决之道,这些领域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

危机之三:新型传媒产业文化基础薄弱。

数字化技术不仅在不断更新着电影、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也哺育了互联网、智能手机及电子商务等产业平台,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传媒产业。这个产业的发展,在技术飞速变革和全球化连结的驱使下充满活力,但也游走于法律、道德、政治、宗教等文化界限的边缘,它在不断挑战自身的能量极限,也在挑战人类的文化极限。从精神文明层面看,正像文化曾经最终牢笼住无比野蛮的军事、政治和经济能量一样,产业文化的理念能否赶上数字科技的发展,为其创制一整套适合的文化体系,也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对于传媒产业文化的构建而言,是任其自发形成但付出巨大代价,还是人为辅助形成以平稳着陆?答案显然是后者。

著名经济学者厉无畏教授认为:“忽视产业发展的文化因素和文化竞争力,是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的软肋”,“产品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以文化为底蕴的观念价值”。②基于“产业文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存在的各种危机表象和背后的文化根源,学术界应该有一部分知识分子要摆脱传统的“政治焦虑”和“知识趣味”而关注超速发展的产业文明,给出自己的阐释和理念。

二、产业文化的现有资源

要发展新产业文化,自然要对现有的产业文化资源做一番梳理,在笔者看来,从古今中外四个维度来看,有四个文化资源集群奠定了新产业文化的基础,需要系统整理。

一是儒商传统。儒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政治哲学,是封建社会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古代经济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儒商是特指那些带有儒家色彩的商人,他们以商业的方式实现着儒家式的梦想,以利人而利己,乃至兼济苍生。古代商贾地位低下,从功利的角度来说,儒学也是他们维护和改善自我形象、交结权力体系、获得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儒商传统的遗存,可以从代表人物、家族、品牌、组织等角度来归纳。在今天的产业界,这种思想也不乏回响,但所唤起的产业人的文化共识性和使命感是有限的。

二是民国企业。一般认为,中国的资本商业起步于明代,在农业、手工业和小商品经济缓慢发展的土壤上,清代家族式经营理念、地域标志性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强化。到民国时期,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形成了自身特色的民族企业。企业家们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袭下,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和民族产业,在不损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努力创造一种具有生命活力的经营方式,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有更加坚韧的求生欲望和更加灵活的发展策略。但发展历程短、外部环境差、生命力脆弱也使得他们的企业文化并未形成鲜明的体系和特色,只是一些散在的人物和事件来代表这个时代的产业文化。

三是计划经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到“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十几年间,尽管我国的农业产业问题丛生,但工业产业中的各种行业文化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工人阶级继承了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些优良传统,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形成了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产业文化。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文化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但单纯地就计划经济时代社会主义产业文化所唤起的产业人的认同感和崇高感而言,的确是一笔宝贵的产业文化建设遗产。但随着计划经济的逐渐淡出,市场经济破坏了原有的产业文化根基,新的健康的产业文化始终没有建立起来。

四是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由于我国的工业文明起步较晚,商业文化资本基础薄弱,我国的大型企业在产业实践上要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更不用说规范的行业文化。所以,中国的很多优秀甚至先进的文化理念,往往要在西方的产业实践中得到验证。西方产业实践优于我们的长处,突出表现在制度层面,这也是国内产业界关注和学习的焦点。在这方面,国外的全球领先企业一般能够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中国的各个行业中的企业家们也十分注重国外调研和借鉴,但在和本土产业经济文化传统的结合乃至消费者期待心理的对应上,还有很大的距离,以至于导致了很多生硬的碰撞现象。

从全球视野来看,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产业文化已经走向暮年,建立在数字文明基础上的产业文化正在起步,新的生产力推动的生产关系正在重组原有的文化元素,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机遇里,新产业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实践的可行性和理论的前瞻性。

三、新产业文化的研究视角

有媒体曾组织“产业与文化”专栏,在策划按语中指出:“目前,社会和业界对文化产业化的研究已经较多较深,动作也较大较频,但对产业文化化却关注不多,举措更少见,而这恰恰是文化强国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非文化产业着力发力的关键所在。”③其实,即便在仅有的寥寥数篇文章里,“产业文化”研究的重心还远未过渡到“文化”内涵,而更多地延续了“文化产业”概念风行背景下的经济内涵。以专栏中北京大学陈少锋教授一篇名为《产业文化化:理论和方法》的文章为例即可见到,该文“提要”部分说:“既然新的产业发展离不开文化要素的作用,那么,在理念上就要告别‘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观念,十分明白文化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外在的形式,而要作为内在的驱动力。只有这种理念的转变才能真正带来文化提升产业价值的飞跃。”④这样的理论可以看作很多学者和思考产业文化方式的代表。笔者认为,在这里,既然我们要面对的是技术更新背景下的文化命题,我们就不妨采用文化史研究惯常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这一广义文化概念中的繁分法来搭建研究的框架。

(一)物质文化层面:民生问题

“科技以人文本”的理念必须延伸和延续到整个产业文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生存环境等安全问题始终应该是物质形态的产品开发与设计关注的核心,也应该成为主要的盈利点。克隆技术、水稻繁殖技术、转基因食品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等问题的两面性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娱乐产业的过度开发和文化资源的过度消费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长此以往,文化体验的真实感和文化种类的多样化就会得到损害,以至于最终伤害人们的精神生活。此外,军事科技、太空科技等科技文化的控制和转化也要被充分关注。

(二)制度文化层面:监管问题

制度本身就是文化、文明。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制度文明,但在经济体制居于中心的时代,制度文化的相对落后间接导致了经济发展的缓慢,也导致了从业人员的价值观危机。建设新产业文化,正如政治文明中面对人类贪欲的“礼”“法”双面控制一样,在加强产业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必须建立完备的法制和监管体系,但是,这个体系也要遵循与时俱进的原则及时更新,对于新问题、新现象要有充分的预知,对于不合理、影响产业运转效率的地方也要及时革除。在法规施行的有效性和文化效应方面,也应进行充分的研究。

(三)行为文化层面:竞合问题

制度是行业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中之重,但外在的竞争与联合也是维系命脉的重要方面。这里既包括关系整个企业命运的总体竞争与联合,也包括企业人员、产品、技术的局部竞争与联合。相对于管理文化的发展,企业局部竞争与合作也是企业文化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在技术和市场的双边刺激下,他们的行为是否真的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是我们关注产业文化的细节指向。

(四)精神文化层面:意识形态问题

产业文化始终是在某个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引领之下建立和发展的。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我们审视产业行为的文化标准也会不断微调。意识形态与每个人的精神信仰息息相关,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文化是不能逾越意识形态对产品、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总体规定的,尤其是经济行为如此直观的当下,其对产业人的文化属性的代表功能十分显著,产业文化在意识形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赋形角色。

总之,无论是物质、制度、行为还是精神层面,新产业文化都十分注重提炼行业属性和特征,这样才能实现对企业的文化引领,并与现有的企业文化研究相区别。

四、新产业文化的生态建设

“生态学”一词来自于自然科学,20世纪以来,被移植到人文科学领域,主要是注重一种相互依存的人文环境的研究和建设。新产业文化的建设自然需要一种生态学的框架和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设计。

(一)行为一:产业文化研究与调研

1.在中国经济发展史和经济思想史的资料中,寻找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产业理念和行为,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梳理、反思和提炼,为中国的新产业文化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指向。

2.在民国商人的传记资料中,发掘发展民族产业、关注民生问题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

3.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史中,总结计划经济时代所激发起的产业从业者的优秀素质,对一些健在的行业标兵、劳模进行访谈,请他们回忆自身经历,对新产业文化提出建议。

4.继续跟踪调研西方大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对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所开发的产品从物质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审视。

(二)行为二:产业文化教育强化

新产业文化的根基和未来在于产业从业者自身的文化素养提升。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多次在职业教育内部会议上指出:要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余祖光研究员曾指出:“对于青年学生和职工来说,提升产业文化素养离不开四个方面的学习,一是学习和认知现代产业文化,了解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二是学习和认同优秀企业文化,熟悉工作世界及其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三是学习和践行正确的工作价值观,以及合格劳动者的意识和行为规范;四是学习和遵守现代产业体系下的政策法规。”⑤事实上,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延展,文化教育与产业门类的深度结合,都是制约新产业文化发展的紧要问题,需要着力解决。

(三)行为三:产业文化制度创新

任何一件事物的改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都是关键,科学的制度体系建立起来,人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得到发挥的空间。从个别企业到整个行业,其人文理念是什么,管理、沟通方式是什么,奖惩原则是什么,团队协作方式是什么,员工行为规范和文化活动是什么等等,都标志了一个企业的文化,从而形成整个行业的文化,并组成了整个产业文化的面貌。但同时,整个产业文化的理念,也会逐层辐射和分解到产业的每个细胞,实际上,双方是在互动中完善着一种激励人、约束人的制度体系。在这里,利润自然是一个动力本质,但价值也是一个信仰目标,无论是产品的人文价值体现,还是员工的劳动价值体认,都在一种制度中被创造和评定。

(四)行为四:产业文化舆情观察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行为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各种微平台提供了各种商业元素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在此前提下,细节的决定性意义超乎寻常地展现了出来。虚拟空间的舆论评价从本质上来说,是与产业界对等的建设新产业文化“诚信”原则的重要力量。通过产业文化舆情的观察和调研,可以充分掌握产业文化发展的命脉,做出及时的、富有灵活性的应变反应。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界来说,从文化的视角和高度来看待这些信息,都是新产业文化建设的一双慧眼。

总之,产业文化的创新,核心在于理念和理论的创新,其次在于制度创新,底蕴则在于文化教育的创新。这种创新,是政府、企业、学术界、教育界和各种媒体通力协作的结果,新产业文化未来生态机制的形成,本身就是现有力量以生态机制组合的结果。有业界观察人士在对意大利时尚产业进行调研后总结道:“产业文化化,源自对产品和企业从文化角度的思考。”⑥的确,文化不是附加于产业活动之上的锁链,而是产业稳健发展的基石,以积极的理念附着先进的科技,就是新产业文化要达到的愿景。

五、结语:新产业文化与中国的复兴梦想

世界文化中有一些共享的原则和理念,新产业文化的创新,必须基于这些文化共识而强调参与意识,并非抱着狭隘的“中国”意识来排拒一些先进资源,甚至复兴一些腐朽的传统。否则,貌似维护自身,实则失去了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唱响了“中国梦”的序曲,许多文化学者也因此奏起了“民族主义”的高歌。但笔者认为,我们固然不需有基于当代科技实力对比的自小和妥协态度,但也不应有基于传统文化的傲慢和并包意识。平等的参与精神是全球化时代最恰当的心态和理念。

提倡产业文化,就是要求产业部门充分认识到经济行为的文化目的,由“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的过渡期已经在孕育,有识之士们应该有前瞻性的意识和眼光。信息化、数字化已经给时代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也给了我们参与全球产业文化重建的机遇,在新媒体领域,我们已经有了世界领先的产业实践。新产业文化的建立在解决目前的生存危机上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必然是各种文化元素的重组,这和中国的整体复兴是同步共生、相互依存的。按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上的资源和实力,在文化层面上能否回到世界格局中应有的位置,一言以蔽之:必须在高水平上实现科技与人文良性互动,“中国梦”才能现出曙光。

注释:

① 杨鸿文:《新产业文化初探》,《冶金管理》,1998年第4期。

② 厉无畏、王玉梅:《论产业文化化》,《科技和产业》,2004年第4期。

③ 李万全:《产业文化化》,《企业文明》,2012年第3期。

④ 陈少锋:《产业文化化:理论加方法》,《企业文明》,2012年第3期。

⑤ 余祖光主编:《产业文化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页。

⑥ 刘戈:《文化产业化,不如产业文化化》,《中外管理》,2013年第1期。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国涛】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际传媒秩序重构与中国传媒业发展战略”(项目编号:2009JJD8600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