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世界观
—— 兼与王玉樑先生商榷
2014-03-03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75)
王玉樑先生几十年一贯坚持和完善他的“客体主体化的效应价值论”,2013年7月(已80岁高龄)又出版《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新著,为推进价值哲学研究从抽象价值哲学转向现实价值哲学研究做出了新贡献,令人敬佩,谨表恭贺!
读完新著后,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谨提出商榷。
我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斯大林表述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呢,还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
我的目的主要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的成败功过作出价值判断或价值评价,而是根据新著提出的“最根本的是要在价值哲学研究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1]8,先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是什么这一基本史实,拨乱返正,正本清源,还原“马克思哲学”本来的真实面目。我这里讲的“马克思哲学”,“不是从人们口头上所说的、所思考出来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斯大林、黄楠森教授的教科书中向人们讲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而是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文本进行历史考证和联系现实的历史研究,得出的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哲学”。
新著提出实践价值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作指导,强调要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论;但全书多处一再反对和批评用“实践唯物主义”术语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的问题由此产生。
我的观点很明确:本来意义上的真实的“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斯大林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术语是抽象的、片面的、不准确的,用“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术语称谓比较准确、全面、深刻、合适。
我的态度很鲜明:我曾著文指出,列宁1908年在“唯批·第六章”里第一次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哲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大倒退[2]38。1938年斯大林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4章2节》第一次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二次大倒退[2]38。自2010~2011年我曾连续公开发表七篇“评黄楠森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文章,指出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三次大倒退[2]37。自2009~2013年五年里,我发起、倡导、组织陕西省哲学界开展“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系列研讨活动,主编出版了七本文集,主题归一,就是阐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
我的主要理由和根据是:(1)据史家考证:马克思、恩格斯一生和他们的全部著作文献中从未见到他们把自己的哲学概括称谓为“辩证唯物主义”一词,而见到他们把自己的哲学概括称谓为:“实践人本主义”(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现实人道主义”(1845“神圣家族”)、“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1845“关于费尓巴哈的提纲”第九条)、“新唯物主义”(1845“关于费尓巴哈的提纲”第十条)、“唯物主义历史观”(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实践的唯物主义”(1846“德意志意识形态”,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1890“恩格斯致康·施米特信”)。熟知和精通黑格尔思辩唯心主义和费尓巴哈自然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哲学博士为什么没有用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两个因素合二为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自己的新哲学呢?这是为什么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这个基本历史事实(或秘密),我们不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是值得真正严肃研究马克思哲学的学者认真深入反思的重大学术理论问题,今天是到了揭开这个秘密的时候了。
(2)原来“辩证唯物主义”一词,是马克思去世后1886年12月德国工人哲学家狄慈根第一个提出的哲学术语新名词,用以表达他理解的自然宇宙观和认识论[3]246,令人赞赏。
可是,1895年普列汉诺夫第一次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的哲学,并批评用“经济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的哲学,就值得研究了。因为他指出:“‘经济唯物主义’这一名字是非常不恰当的。马克思从来未把自己称为‘经济唯物主义者’”[4]198。但是,他忽视了马克思也从未把自己称为“辩证唯物主义者”,忽视了马克思有自己明确的哲学术语称谓。
(3)“世界观”概念,指人们观世界得出的关于世界的总体观念。“世界”作为“观”的对象,指由“现实的人、社会、自然”(构成世界的三要素)有机结构合成的有机体。“世界观”,在逻辑上可划分为“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三层次。旧“唯物主义”(如费尔巴哈),包括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例如古代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说、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以为形而上的自然观就是世界观,是用“特殊世界观”(自然观)取代“普遍世界观”,虽有合理因素可吸取,但从世界观总体看,是抽象的、片面的、错误的。当然,这种最古老的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位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4)“辩证唯物主义”术语的含义,其优点在于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两个因素合二为一,其缼点在于缼少“现实的人”和“实践”两个关键要素的含义。因此,原来抽象的“辩证唯物主义”一词,虽能抽象地表达无人的自然宇宙界物质存在运行的本质和规律,却无法表达马克思直面现实人的生活世界,发现的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无法完整全面、准确、深刻地表达马克思创造的“现实的人、社会、自然”(世界三要素)在“物质实践”基础上一体化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和历史观”。
(5)“新世界观”概念,是恩格斯1888年在《费尔巴哈论·序言》[5]213中评价马克思1845年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的。马克思“新世界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用的术语是“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6]502、“新唯物主义”[6]502。恩格斯1846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自居[6]527,表明他认同马克思的提法。马克思之后把马克思哲学称谓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第一人是我们中国哲学家李达,1937年在《社会学大纲》里提出的。肖前先生晚年(最迟自1993年)更明确地提出和倡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就是实践唯物主义”,并主编出版《实践唯物主义研究》文集(1996年)。我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7-8],以表明赞同、支持、阐发李、肖二位哲学大家的观点。
(6)每一种真正的哲学都有它独特的基本概念、核心内容、精神实质和独特本质。例如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思辨”和“过程”(或“否定之否定”),费尔巴哈哲学的“自然”、“人”和“直观”。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现实的人”、“物质实践”和“历史发展”,“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术语最能完整、全面、准确、深刻地表达马克思创造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独立性特征。
(7)新著提出实践价值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实事求是作指导,却未联系当今中国面临的严峻的现实实践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富两极分化等),令人有些遗憾。新著强调要坚持唯物主义实践论是对的。但是,它讲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的物质基础,只是指旧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人之外的自然界物质存在[1]67,不是把人之外的自然界物质存在和人化自然界物质存在二者一起,共同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的物质基础,这就很难与费尔巴哈旧的直观唯物主义自然物质观或世界观划清界线了。请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里对费尔巴哈自然物质观的批评。
(8)新著下大力批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核心论”[1]50-69。可是,在新著认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标志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里,每一条都论实践,实践原则一以贯之。显然,实践在马克思哲学里不仅处于核心地位,而且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或精神实质。
应当承认哲学史上有各种各样极不相同的“实践观”。因此,这里有必要对马克思的“实践观”作深入探索。首先,应对其形成历史加以考察。马克思的“实践观”发生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表述“实践”为“劳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表述“实践”为“革命的实践”、“改变世界”,1846年《德意志意识形态》表述“实践”为“物质实践”、“人改造自然”、“人改造人”。其次,应对三年三种表述异同加以解析。“物质实践”和“劳动”无疑同一,是马克思强调自己“实践观”的物质基础,因为“物质实践”就是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人的自然力与外界自然物发生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历史活动过程。“革命的实践”与“人改造自然”、“人改造人”、“改变世界”同一,是马克思强调自己“实践观”的本质,即实践是人作为主体与外界客体发生的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互动的正反双方,向变化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过程。正如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即主体客体化,或人改变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界——引者解读)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即客体主体化,或人改变主观世界,包括人改变自己的体力、智力、能力、意识、观念、思想、性格、作风、习惯等多方面,不可能不包含人的主观精神意识因素——引者解读)的一致(这是一个真实的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互动的正反双方向变化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一体化过程——引者解读),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变化、变革或创新——引者解读[6]500)再次,马克思1883年去世,人们在马克思墓碑上刻了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11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至今墓碑尚存,这句话可谓盖棺定论,最能表达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精髓和马克思的实践观,不就是“改变世界”(实践)吗?可见,人作为主体在改变客观世界同时又改变自己的主观世界,外现为人的对象、现实、感性物质活动过程,这就是马克思的“实践观”。“主体人”、“实践(改变世界过程)”、“内含主客体互动双向互变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外观”四因素,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里交汇融合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能把四者再分隔孤立开来,这才是马克思的实践观的本义。
(9)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自斯大林1938年第一次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去世后,苏联红色教授又增加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从而形成唯物论、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4大块经典传统体系逻辑结构——作者注[9]),到黄楠森先生2011年提出“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一总:辩证唯物主义总原则;六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辩证唯物主义人学、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却无马克思的实践论——作者注[10]),时间过了73年。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实际效应怎样呢?基本事实是:我们教学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不仅讲的实际内容背离现实历史,而且在体系逻辑结构上说不通,更是违背马克思本人意愿的。实际上是在打着抽象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旗号下,已异化为非人的“机械唯物主义斗争哲学”,并成为一切极“左”思潮和行为的哲学基础,真正是误人子弟!很显然,“马克思哲学”被误解和曲解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实践的这一效应结果难道还不值得有正义感的人们认真深入反思吗?“马克思主义哲学”该改革了。
(10)我赞同新著提出的“要使价值哲学走出困境,必须从自发到自觉”[1]2。我也算参加价值哲学研究的一名老兵,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是跟着王玉樑先生学习,是一位价值哲学研究的自发爱好者,但自发者盲,无所作为。
直到90年代我才进入自觉阶段。我理解的“自觉”,就是自觉者醒,自省者得,自悟者通,自信者立,自勇者为。1998年我发表了3篇哲学论文:一是《论价值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历史价值论》(《社会科学刊》1998年2期),提出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二是《历史价值论:一种对价值的历史性研究》(《西北大学学报》1998年4期),提出运用现实历史发展过程的思维方式研究价值;三是《新实学论纲》(《江海学刊》1998年4期),初步提出新实学体系逻辑架构:“由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科学实证的宇宙观和自然观、能动实践的认识论、务实为本的价值论、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方法论五部分构成。”指出“新实学最根本的特征是实践性”。算是我为哲学和价值哲学研究发展做出的一点小贡献吧。
而今我也步入人生老年阶段了,理应做到自知者明,自容者安,自胜者强,自由者乐。人贵有自知之明,我自知自己能力有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了解、研究、理解、掌握只达到了实事求是要求的说真话、讲实话、按照事实说话的水平。我记得小时听老人们讲的话:“人不可一日无事,无(正)事生非。”我还能为哲学和价值哲学研究发展做些什么事呢?我认为,哲学和价值哲学研究发展要克服自发性、盲目性、非理性、空想性、欺骗性和纯粹理论概念思辨的抽象性,就应自觉的直面现实历史,不应回避现实历史问题,一切回避或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历史问题的价值哲学,其实都无现实价值。现实历史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因此,价值哲学研究应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现实的个人”承载和构成现实的“人类”、“人群”、“个人”三大层次结构,由此亦可把价值分为“普世(遍)价值”、“特殊价值”、“个别价值”三大层次结构。实践是现实人的历史存在方式。现实人的各种价值活动是由许多方面和环节构成的现实历史实践活动过程,“需要”(问题)和“效应”(效用)是现实人的价值历史实践活动过程的开始环节和结尾环节,而“发展”(创新)则是中心和关键一环。王玉樑先生的“客体主体化效应”价值说或实践效应论,说到底,就是客体满足主体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客体主体化效应说与满足主体需要说现在却势不两立,是不是各持一极端了呢?二者互补起来,融合为一,不是很有价值吗?
(11)“新实学”,是我1995年提出的新哲学名词[11]。它立足现实历史之上,源于《周易》旧实学,取《周易》中“天地人合一(易)”的神道、乾卦的天道、坤卦的地道、“百姓日用”的人道的义理学中蕴涵奠定的我中华民族的以人为本的务实求真、实干创新、厚实包容、求实实用的实学精神精华;与时俱进,吸取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精髓;中西合璧,贯通古今,融合创新,旨在解释和解决现实人的现实生存、解放和自由发展问题,以务实事的自由实践活动为乐。
2004年6月6日我向第四届中日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新实学务实为乐的价值观》,收入会议文集,并于2005年在《西北大学学报》第2期上发表。今天这篇文章就算作“再论新实学务实为乐的价值观”吧。敬请王玉樑先生批评指正。(本文是作者2014年5月18日在西安举行的全国“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章)
[1]王玉樑.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周树智.论马克思的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新世界观:三评黄楠森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J].文化学刊,2010(6):44-46.
[3](德)狄慈根.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杨东莼,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8.
[4](俄)普列汉诺夫.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M].博古,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65.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周树智.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上篇—五评黄楠森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J].文化学刊,2011(3):12-21.
[8]周树智.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下篇—六评黄楠森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J].文化学刊,2011(4):25-36.
[9]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69.
[10]黄枬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构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9.
[11]周树智.中国需要新实学[J].人文杂志,1995(2)增刊: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