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建筑类大学生“德育为先”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探析

2014-03-03

关键词:素质教育德育建筑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 西安,710055)

“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如何在大学生中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当今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建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奇迹式的发展,国家基本建设和城市发展规模也日新月异。时代呼唤着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精准发力,培养出一批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杰出的建筑大家。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就需要建筑类教育从了解其思想、行为状况着手,结合建筑类人才培养的专业特点,加强建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升其专业创新能力。

1.当代建筑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建筑类专业大学生与当代大学生存在众多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许多特性,他们具有艺术类学生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的特点,又具有理工类学生缜密思维能力的特质。因此,高校必须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进行德育培养。

(1)生源文化质量高,自我意识强烈。由于建筑产业的蓬勃发展,建筑类专业悄然成为社会急需的热门专业,建筑类大学生入学时文化课质量也显著高于其他学科,建筑类学生也因此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加之建筑属于设计类行业的一种,不少从业人员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个性,体现在专业设计上是优秀出彩的方案构思,体现在生活、思想中则是片面狭隘的孤傲主义,这些特质往往会影响其综合素养和社会认知能力的提升,也影响其社会融入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2)专业学习任务重,综合素质训练少。严格系统的专业教育、浓厚的学术氛围以及未来良好的就业形势促使建筑类学生不遗余力的接受专业的学习,甚至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专业高”的认识。但这种“专业至上”的学习态度使其不仅忽略了对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学习,普遍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忽略了其他相关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与文化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其辩证思维水平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3)专业群体认同度高,价值取向多元。在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期,建筑类专业群体得到了社会及企业的普遍认同,使不同思潮、不同观念及潜规则也从建筑行业影响到了建筑类大学生的世界观,使其价值取向呈多元趋势,并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个人获奖和经济报酬等名利要素,而建筑师的历史责任感,精品意识、可持续发展、区域和谐、文化积淀与传承等责任感被削弱。

(4)作息时间不规律,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现今的建筑类课程设置及设计具有高强度和紧周期的特点,加之许多学生不能合理安排时间,致使学生加班熬夜甚至通宵设计成为一种常态。许多学生白天上课迟到、逃课、课堂打瞌睡、合作效率低下等不良现象屡屡出现。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还极易形成其消极的人生观。

2.加强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纵观中国现代教育史,我国高等教育的建筑类专业曾培养出茅以升、梁思成、刘鸿典、张镈、吴良镛、齐康、张锦秋等一批卓越的建筑大家。在那动荡的时代,这批优秀的土木工程师的成长,成为国人及世界的骄傲。

(1)时代发展呼唤综合素质优良的建筑师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培养的建筑人才队伍虽然扩大了,所承担的建造任务也增多了,但建筑产业对高素质建筑人才的要求也提高了,我们所培养建筑人才的国际影响力及真正为世人所认可的建筑大师级人才仍十分有限。与建国初期我们自己培养建造师所主持的国家许多标志性建筑相比,现今国内许多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大剧院、首都国际机场、央视新大楼、鸟巢等标志性建筑的主持者中,却鲜有我们自己培养的建造师,更罔论世界了。

尤其是伴随着工程材料、信息技术的革命及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建筑市场的快速增长及多元需求,建筑领域、建筑类学科所呈现出日新月异、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使高素质建筑人才的要求更为紧迫。与传统建筑学相比,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 1999年的《北京宪章》中将建筑学看作一个循环体系和建筑学、地景学、城市规划学的综合,其重点将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改造,提出建立全方位的建筑学教育任务,即“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道德、智能、通才、管理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自学、研究、表达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1]。

为此,如何在建筑类大学生的教育中,与时俱进,培养出一批批能够担当、敢于担当、愿意担当时代建筑重任的建造师群体和当代杰出的建筑大家?这将是我们进行建筑类大学生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

(2)综合素质教育是培育建筑类优秀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建筑类专业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特点,其专业知识覆盖工程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在掌握建筑力学、建筑构造、建筑经济与施工等工程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要熟悉中外建筑史、建筑流派、设计色彩、民俗与中国文化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所以,著名建筑教育家梁思成先生早就说过:“一个建筑师必须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和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和艺术家的表现力”。

为此,建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就须从道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方面进行文化的集成与渗透。从广义建筑学更强调技术和人文的结合出发,更须构建融社会、经济、技术、人文艺术等的多学科要素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德树人,明晰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关系,兼容并蓄;在设计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明晰不同艺术及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博采众长。

二、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德育为先”

在对建筑类大学生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实践模式,更要关注决定综合素质教育方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德育教育”,明晰其内在关系,构建科学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1.建筑类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2]。培养具有较高思想品德修养的建筑类大学生,是我们进行其综合素质教育的前提。

综合素质教育,主要是指为提高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所包含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设计能力和思想品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加以实施[3]。培养具有较高综合文化素养及专业能力的建筑类大学生,是我们进行其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

因此,在建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知识是综合文化素质的载体;能力是综合文化素质的结果与表现;思想品德、思维、原则及方法则决定着综合文化素质的水平与质量;知识、能力水平导向的专业课程教育与品德、思维方法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互为依存。其中,专业课程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与指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渗透到专业课程教育中,并通过专业课程教育发挥其思维导向作用。

2.创建建筑类大学生“德育为先”的“1+3”综合素质教育模式

鉴于建筑类大学生德育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以及德育教育在其综合素质教育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我们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类大学生中进行了“德育为先”的“1+3”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初步实践。所谓“1+3”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即坚持综合素质教育一个核心主题“德育为先”,完成综合素质教育的三项基本教育任务“环境渗透+专业导航+关注能力”。其中环境渗透是手段,专业导航是方法,培养能力是目标。

三、建筑类大学生“1+3”的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模式探究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探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建筑类大学生“1+3”的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模式,即创建“德育为先”,专业导航,“三位一体”的全程三级辅导机制;创建“德育为先”,环境渗透,开放自由的“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创建“德育为先”,培养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机制等教育模式是提高建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创建“德育为先”,专业导航,“三位一体”的全程三级辅导机制

高校以新生入学教育为契机,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习、共处和学会发展,通过校史教育,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和自豪感;通过组织开展早读早锻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以“学会学习、学会共处”为主题的大学适应性教育,使新生尽早掌握大学学习、生活特点,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针对建筑类大学生由低至高不同年级段的学习与成长特点,创建“三位一体”的“全程”三级辅导机制,并通过“导引–导学–导研–导航”,使其达到专业素养和思想品德教育同步提高的目的。

“导引”,即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配备“辅导员+专业助教+同专业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导师团队,实施以辅导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专业助教为班主任的专业指导和以高年级学生干部为副班主任的日常心理辅导,全面深入的指导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明确专业思想。

“导学”,即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配备“专业讲师+辅导员+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导师团队,指导学生熟悉专业课程,提升学习能力。

“导研”,即为大学四年级的学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自身程度高低自由选择“导师+辅导员+研一学生”,指导学生确定专业研究方向,提升学习效果。

“导航”,即为大学五年级的毕业生开展“新的起点即将启程”等毕业文化季活动,邀请校内外具有影响、深受学生喜爱的专家教授,给即将离校的毕业生讲授最后一课,分享人生经验,描绘专业前景,指导学生提升专业能力,开启好职业人生[4]。

2.创建“德育为先”,环境渗透,开放自由的“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

(1)落实德育教育的环境渗透。在学生活动的安排上,开展“我的大学我做主”为主题的爱校教育,激发学生的爱校热情和爱校情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把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学校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以“知行合一、正身明礼、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为主题的校纪校规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通过开展“建苑在线”、“温馨小屋”等心理健康活动,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以“大学文明促成才”为主题的综合素质教育,为学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氛围,形成以大学文明促成才的人才培养环境。

(2)推进专业教育的环境渗透。一是搭建开放自由的“环境氛围—学生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做法是对建筑学院教学楼进行了空间改造,在二层改造出公共交流空间,为学生自由设计提供了场所;在三楼改造出联合教室,将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安排在同一间教室内,便于不同年级间学生的专业交流;在四楼改造出大型开放空间——建筑广场,在原先的展厅、图书馆的独立空间基础上,加入建筑博物馆、自习空间。在建筑广场中,提供给学生自习的桌椅穿插于建筑大师作品、教学例图和学生优秀模型展览中,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鼓励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本科、硕士、博士及广大教师在建筑广场学习、讨论,最大限度促成了各种思想观念、各个学科之间、各类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为师生之间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平台。

(3)强化历史、人文影响的环境渗透。根据学生个人专长和兴趣爱好进行因材施教、分类引导。通过开展以“热爱专业、立志成才”、“建院故事”、“名人大讲堂”为主题的专业素质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过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学科发展前沿的同时,了解建筑作品背后的设计思想以及建筑大师们对生活对社会责任的态度,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人格。

我们坚信,这些综合的、具有人文素养的教育,将会引领他们去实现乡土建筑现代化,现代建筑地区化的建筑发展目标,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3.创建“德育为先”,培养能力,发展导向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为落实对建筑类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更多的既有丰厚文化素养和专业抱负,更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建筑人才,教育工作者还应创建基于发展导向的“德育为先”、关注能力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1)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教育工作者还应将建筑教育视为开放的教育体系,在建筑类大学生的课程设置上,多视角、多维度寻求德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并相互渗透,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将学科交叉、专业综合、课程融合、内容整合落到实处,将课堂德育与课外德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每学期对身边课程、身边事物、身边案例的“三评法”,提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跨时空的分析、看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方案能力的培养与评价。在设计方案能力培养上,可以采取设计基础训练、专项切片式教学及专题方案设计等方法性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采取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建筑设计竞赛,发散学生思维,增强学生思想的交流;通过开展同类高校间“实体空间搭建竞赛”、“材料认知建造”活动,使学生亲自动手将自己的方案实体建造出来,既锻炼队友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又提升了个人的实践组织能力。

(3)综合展示能力的培养与评价。综合展示能力既是我们进行建筑类大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平台,也是衡量我们综合素质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我们通过课程过程草图及概念模型展示、课程阶段性专题汇报及答辩展示、优秀建筑竞赛作品交流讲座及联展、暑期夏令营及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以及开放式的课程终期答辩等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并将该环节的表现计入学生综合成绩的考量,锻炼学生的对外展示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最终达到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实践证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关于“德育为先”的“1+3”全程化综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究与实践,为建筑类大学生营造了开放自由、学科对话、思想碰撞、成果展示、特色鲜明的学习成长氛围,激发了学生主动认识建筑、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积极性,为培养品德优秀、能力突出、视野开阔、创新意识强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建筑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吴良镛.北京宪章[J].时代建筑,1999(3):9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3.

[3]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2-3.

[4]孙晓峰.论高校德育与专业教育的融通[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61-62.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德育建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建筑的“芯”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