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的特殊美学

2014-03-03李简瑷

李简瑷

(西南交通大学 艺术与传播学院,四川成都 6100031)

2005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成为网络视频的经典案例,开启了草根网友以恶搞为主的非专业、非商业性的自发创作和自由表达,成为微电影在国内发展的雏形,也预示了微电影所依赖的新媒体平台的潜力。2010年底开始,商家和专业影视从业人员开始借助这一新媒体进行专业化的制作,这种行为更多地带有来自资本市场的考量。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和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标志着微电影从雏形终于长成。曾经的网络视频短片,在2011年终于以“微电影”的命名而获得了电影的身份,开始进入商业运营,并大规模进入市场和公众的视野。所谓“微电影”即指微规模投资、微周期制作、“微时”放映,但必须有完整的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一般在具有移动视频设备的网络、3G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破碎的微时段观看。微电影以其微时长、微周期、微投入、微传播等显而易见的优势成为时下新的文化潮流。2011年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微电影年”。巧的是2011年年末,美国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这似乎成为了继数字电影之后,微电影进一步“去胶片化”的隐喻。微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制作模式、创作准则、影像修辞手法、传播媒介、观影方式、受众群体等改写了传统的“电影”概念,而且必将使传统的电影美学和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一、微电影特殊的文化与媒介语境

法国后现代理论家利奥塔认为,后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从宏大叙事到微小叙事的转变。文化多元化,权威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各样的只言片语,社会每一个个体的日常生活都可以被关注,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听见,个体细微的诉求构成了对世界的另一种角度的观照,在这样的大文化语境下,电影逐渐由宏大叙事转向了微观叙事。“在这个信息传播大量且高速的时代,短小精干的东西是现代人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但是,也正由于这种特性,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碎片化,所以由信息产生的思想也越来越碎片化……但碎片化的思想并非没有价值,所以用低成本拍成一个个几分钟的短片来表达这些思想,非常合适,而且,由于成本低,使很多草根一族也能参与进来,这无形中也推动了微电影的发展。”〔1〕“微电影的创作、制作、放映、传播自成一个系统,而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而千千万万个微型电影系统创造出了一个新的电影业和电影圈,与电影原有的体系并存,势必将改变整个国家的电影的存在方式和生态环境。”〔2〕微电影的出现挑战了传统的银幕电影(即“大电影”)的绝对统治地位,颠覆了其高高在上的单向传播姿态,公众的参与性被激活了。

在这样一个全媒体时代或者说碎片化关注的时代,娱乐的速食消费、“阅读”的碎片化改变了大众的消费体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代人充分开发利用碎片时间,面对海量信息倾向于获取简短性的信息内容,因此情节紧凑、短小精悍的微电影就与网络时代的观众的审美情趣、接受心理和生活节奏非常契合。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张鸣教授所说:现代人生活的快节奏和多元性,催生了空闲时间的零散性,长电影看不了,可以看微电影〔3〕。而“微电影的价值溢出产生于虚拟网络的分享与围观行为中……因此可以聚合并生产一个志趣相同的朋友圈子或人脉网络,也就是安德森所说的‘想象的共同体’(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微电影顺应并成全了人们对于‘共同体’的想象与呼唤”〔4〕。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网络视频用户较上一年增加了14.6%,达到了 3.25亿人,使用率提升至63.4%,已经成为继即时通信、搜索、音乐、新闻之后的第五大应用。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而中国网民的主体构成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占网民群体的近70%。这一年龄构成致使中国网络的深层应用呈现出与年轻网民相符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文化的本质是青年亚文化,因此微电影首先要征服青年。青年虽然不是世界经济的领跑者,不控制这个世界的现实生活,可是在文化上,青年是源动力,是文化消费的主力军。微电影创作者是否理解年轻人的情感和趣味,并以这种趣味制作影片,将决定其故事内容、叙述故事的方法、影像表现是否更符合青年当下的审美和时代趣味。

微电影是在后现代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由以解构和碎片化为乐的互联网与电影互动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新的电影形式,它开拓了一种新的电影艺术创作形态,青年亚文化和草根文化则是其主要文化特质。

二、微电影的微影像叙事

微电影本质上还是“电影”,所以仍然必须具备电影艺术的基本语言和修辞手法,具有完整的电影结构和明确的导演诉求。但因为微电影的创作行为和规律必须适应于网络、3G手机等新媒体平台独特的传播方式和观看模式,所以微电影又有其自身的创作规律、独特的微影像叙事手段,在很多方面有别于传统影院放映的电影。正如著名影评人叶航所说:“网络微电影并不是把供银幕放映的传统短片直接拿到网络上播放那么简单,它需要一种有别于传统电影的新的创作思维,这就要求网络微电影的创作者在创作伊始就得有一个明确的理念——什么样的形式与内容更适合网络这一传播媒介的特性。”〔5〕

1.经典叙事模式的传承与变异

在短时间内讲故事,还要把故事讲好,讲得有深度,实属不易。从某种意义上说,微电影比传统电影更难创作,因此就需要采取选题切入点小、故事简单、巧设悬念、加快剪辑等叙事手段,以求表达更精练、内容更浓缩。首先,为了网络观众能迅速接受,微电影大多选择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经典叙事模式,但背景交代、氛围渲染、起承转合等就尽量压缩,情节发展甚至被省略,而是以一种大篇幅来展现事件高潮。这种表现除了微电影叙事时间有限外,也与受众的期待视野是一致的,即将受众最感兴趣的部分无限放大,而刻意淡化次要情节〔6〕。如《一触即发》中,动作部分和追逐戏的高潮部分几乎占了影片内容的全部。其次,微电影在拍摄中巧设悬念,这是讲好故事的有效手段。如在《微博有鬼之目击者》一片中,导演做足了悬念的戏码。女主人公小秋的老公遭遇车祸身亡,为了寻找目击者,小秋跪在事发现场请求帮助。报刊亭老板出于同情,借助微博,帮她一起寻找目击者。但事件背后的真相出人意料。原来小秋老公的死是背叛诺言即“如果背叛就用生命来偿还爱情”所受到的惩罚,凶手就是因为太爱所以疯狂所以绝望的小秋。小秋跪求目击者,一方面是为了找出背后的小三,另一方面是为了找到目击者而杀人灭口。最后无辜的目击者成了牺牲品。法国微电影《调音师》讲述的是一位钢琴师化装成盲人帮人调音的故事。在一次调音时,钢琴师无意中撞见一起凶杀案,尽管竭力装成一无所知,但凶手还是对他产生了怀疑,他只好强作镇静不停地弹琴,最后等待事件结局的观众在琴声之中等来的却是影片的结束。该片以倒叙的叙事方式将影片的结局提前告诉观众,使观众的心自始至终都悬在空中。影片的开放式结局没有将调音师的生死明确地表示出来,而是留给观众无尽的想象空间。再次,微电影碎片化的剪辑方式使影片节奏起伏明快,充满戏剧张力。如《四夜奇谭之指甲刀人魔》在开场的一段对话后,周迅饰演的女主人公李凯仪向老实木讷的男友说出了自己的一个秘密,即她是一个“指甲刀人魔”。之后,导演剪辑了一段男主人公被送医院抢救、手术刀、无影灯和男主角的惊恐表情的近景和特写短镜头,这样的快速切换给观众以指甲刀人魔是杀人犯,男主角身陷危险之中的错觉。而其实所谓的“指甲刀人魔”是指对正常食物完全没有兴趣,只能依靠吞食指甲刀来维持生命的特殊人种。微电影在镜语表达上有别于一般电影的镜语表达方式,由于其传播平台不是传统影院的大银幕,而是具有移动视频设备的网络、3G手机等各种新媒体平台,观看屏幕越来越小,因而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就成为了微电影最基本的镜头语言。

2.类型化叙事

微电影的创作几乎囊括了传统电影的所有类型——黑帮片、警匪片、喜剧片、爱情片、悬疑片、惊悚片、魔幻片、青春片、恐怖片、公路片等。如《勺子杀人狂》是一部经典的恶搞恐怖片,故事搞笑,但惊悚气氛十足,集合了各种恐怖片的经典桥段。《微博有鬼》之《私信》为悬疑惊悚片,讲述时尚杂志社服装编辑广美原本过着令人羡慕的光鲜生活,但其命运却因一封发送至其微博的私信在短短一个月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并最终使其精神崩溃的故事。《私信》将女主人公病态的心理状态具象化,以梦境、幻觉中的象征性画面的意识流呈现,压抑诡异的氛围以及各种闪回画面的剪辑效果给观众以极具“网感”的整体视觉冲击。《一触即发》类似于007风格,讲述男主角在一次秘密交易中遭遇敌手袭击,为了安全转移,与女主角联手施展调虎离山之计,最终成功达到目的的故事。全片场面宏大,情节紧凑,制作精良,具备好莱坞大片元素,片长却只有90秒,堪称是微电影的典范和里程碑。《66号公路》是典型的公路片。女主角莫文蔚从浮华喧嚣的都市和内心的枷锁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没有目的的方式驾车行驶在象征自由与开拓的美国“66号公路”上,开始了追逐自由、实现梦想、找寻真我、感悟人生的旅程。新西兰航空公司飞行安全视频由电影《魔戒》中的“霍比特人”来讲解飞行安全知识,让人耳目一新。全片中各种霍比特人元素令人目不暇接,宛如观摩了一场魔幻电影。《老男孩》是青春片,是一曲70后、80后人青春的哀歌。《大话腐女》是女性题材的超现实主义爱情片;《一支烟的穿越》是爱情+穿越……

3.叙事形式的开拓与创新

中国常规电影缺乏实验电影和先锋电影的尝试,所以在微电影的创作中应鼓励形式技巧、技术上的革新以及故事架构、画面效果、镜头语言等方面敢为人先的精神。如《私信》在场景设置、人物形象设置、镜头、构图、色彩、光线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意蕴。影片以精神病人广美的视角来审视世界,将现实世界的人和物予以异化。首先,《私信》的背景设置和场景表现给人以超现实之感。如在正方体的精神病专科实验室中,广美在与精神病专家对话的整个场景像一块悬浮在空中的薄板,二人遥遥对坐,暗示了二人无法触及彼此的内心世界。其次,该片模拟广美这一精神分裂者的错乱视角,镜头一直很摇晃。在揭示广美的罪孽以及广美为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受到内心的折磨而臆想出来被惩罚的几个场景中,极力营造惊悚的氛围。镜头一直近距离逼视广美的脸,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她的崩溃与游离状态,而女主角的表演方式像舞台剧或者话剧,台词处理夸张。再次,在色彩和光线上,也多采用了黑色,营造了幽暗诡异的气氛,并且为每个出场的人物都涂上了黑色的眼影,以此来暗示人物内心的黑暗和仇恨。蔡明亮的《行者》仍然延续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全片无对白,是一部寓意丰富的微电影。李康生饰演的红衣僧人以每分钟两步的缓慢速度走过香港喧闹的街头,最后停留在一扇栅栏门前,缓慢地将一个汉堡塞进口中。对于香港这个快节奏的城市来说,《行者》既有怜悯性又有批判性,它把苦难当成一种幸福,把行走当成一种救赎,把进食当成一种感恩……〔7〕蔡明亮表示,《行者》是献给香港观众的作品,“我想让李康生走慢一些,让人们再看一眼正在流逝的香港”。诸如此类的微电影有极强的形式感、实验性以及思想性,是个体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很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也使影片更具导演个人的风格特征。

总之,“互联网的传播特质深刻地影响着微电影的故事编排、叙事策略、演员表演等诸多方面。小型屏幕的移动终端、病毒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微电影碎片化、细节化、节奏化的美学风格和特质”〔8〕。

三、微电影的“微言大义”

除了提供快餐式、碎片化的娱乐消遣,微电影还可以其“微言大义”切入当下社会的“微现实”,关涉一些被影院电影创作者所忽视或者过滤的问题,因而更贴近普通民众。而“寻找到在功利性的商业表达之外,顺畅地实现创作者自身人文关怀和审美表达的途径,是微电影实现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9〕。

1.对现实的嘲讽与批判

《红领巾》对现行教育体制下“我们”所遭遇的扭曲说教进行嘲讽,被网友誉为可以跟《老男孩》媲美的“神作”。彭浩翔也对《红领巾》表示赞赏:“我们能够理解这个带有强烈意义的符号所带来的丰富内涵,同时导演又真实融入了同龄人的童年生活记忆。”《微博有鬼之@谁谁》带有黑色幽默色彩:小人物药家威(谐音“要加V”)生活在社会底层,窘困的生活使其希望过上名利双收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名作家王硕(谐音“王朔”)未开通微博,于是决定凭着自身的文学天赋,模仿王硕的语言风格写微博。由于被外界误认为是王硕本人,因此明星们纷纷关注,媒体大量报道,粉丝数暴涨,各方签约、合作纷至沓来。正当光明近在咫尺、虚荣和欲望无限膨胀时,沉浸在微博带来的成就感中的他不仅没有一步登天,却重重地跌入了地狱……

2.对生活的体悟

《赢家》探讨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赢家”的主题。主人公老王人过中年事业有成,但是他依然无法逃脱中年危机。夫妻俩的爱情似乎走到了尽头,要么冷眼相向,要么激烈争吵。在一次争吵过后,老王突遭车祸,在恍惚中,经历了一场奇幻的灵魂穿越之旅。他脑中的时间开始倒流,并在一段段对他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的时间点定格,母亲去世、妻子生产、青涩的中学时代……老王穿梭于人生各个幸福与失去的瞬间。这一场似梦非梦的灵魂穿越,也让老王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并最终明白珍惜平凡生活的点滴幸福才是真正的赢家。《时间门》倡导“用时间爱家”,呼吁更多的人回归家庭、关爱家人并反思自己的爱家方式。男主人公是一位坐拥投资公司的中年成功人士,不幸患上某种罕见疾病而不得不被抹去近十年的记忆,当医生将其记忆碎片化并让他挑选可以保存得久一些的记忆时,他懊悔了,他因疏于与家人沟通和相处以至于能保留与家人一起的记忆少之又少。影片的主题显而易见,对金钱、地位、自我发展的过分关注,让我们对家人的精神关怀严重不足,现代人都或多或少陷入了“时间门”。

3.对人性的叩问

《小悦悦——让人间充满爱》以佛山女童小悦悦事件为蓝本,描述在当前社会道德信任危机背景下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的全过程。最后随着几声钟声的响起,屏幕出现了“拒绝冷漠,传递温暖,让世界充满爱”14个字,为当下的社会现状敲响了警钟。《私信》中,外表光鲜的广美,从十几岁就开始了不择手段的攀爬、利用、欺骗、背叛,她最终受到了惩罚,被一封私信逼得精神崩溃。然而最可怕的是,直到最后广美也没有一丝忏悔,她仍旧在为自己的罪恶寻找借口。影片在探究女主人公的内心恶魔和攀爬路上的欺骗与背叛时,更多的是在拷问灵魂和社会:在追求梦想和奋斗的过程中,是不是曾经迷失过?是不是在道德的边缘僭越过?《黑夜的孩子》讲述的是二战时期一个法国姑娘与一个热爱法国文化的德国士兵的爱情故事,德国士兵遭游击队枪杀,法国姑娘被剃头并被公开羞辱,影片呈现了一个跌宕起伏的战争与人性、不同文化冲突与交融的故事。

4.表达人类的普世情怀

姜文执导的《看球记》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诠释父爱;张扬执导的《老人愿》讲述了一对父女从隔阂走向相互理解的亲情故事。邮政系列微电影之《情感密码》中的女儿在父亲病情危急、昏迷不醒时,才意识到自己一直习惯于父母为自己操心,而自己对父母却不甚了解;在探究父亲神秘的保险箱内的秘密、阅读了父母青葱岁月时留下的一封封漫溢着甜蜜与幸福的“情书”后,她才对父母多了一份了解和感恩之心。女儿那一封迟来的信,让父母知道了她的爱与感激,也唤醒了昏迷的父亲。片中那句“想我了就给我写信,别忘记邮编”,让已经习惯了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的当代人唏嘘不止。

5.对小人物命运的人文关怀

微电影可大致分为由名导明星创作的名人微电影和由草根阶层创作的草根微电影,但其发展源动力更倾向于草根阶层〔10〕。微电影的性质决定了其草根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低门槛特征,而无数“草根电影人”通过对被主流叙事所放逐被宏大历史所遗忘的小人物、小命运、小细节的人文关怀,描述着大时代的细微变动,在宏大话语的背面寻找着适合自身言说的“微时代”影像表达〔11〕。如《老男孩》让无数进入而立之年的80后产生了“青春一去来不及道别”的忧伤;《我的知青时代》中50个50后演员扎起两条麻花辫,身穿绿色老式军装,斜挎帆布包,脚踏北京布鞋,在田间地头拔草劳作,在空地跳忠字舞,在河边唱起思乡的歌……曾经的知青们以这样一部属于他们自己的微电影追忆了逝水的青春年华。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微电影完全可以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主题创意和题材的发掘与选择来诠释一个深刻的主题。

综上所述,微电影作为一种新的电影探索,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播出渠道,对电影语言的创新、电影艺术的发展以及电影美学观念的改变都有着重大影响。而王一川教授以“微、反、深、思”四个字来概括微电影美学是很精当的:“微”即微电影,虽然规模微小,但容量可以十分丰富,在短小的篇幅里能集中大量的审美概括;“反”即微电影可以更自由地进行反常规的刻画,更多地关注反常人的日常生存状态;“深”即对现实社会生活进行深度探索,把握现实生活的真相;“思”即微电影可以更多地倾向于唤起观众的理性思考,而不仅仅追求娱乐至上的效果〔12〕。由此可见微电影在电影实验领域里显示出的开阔的美学前景。

〔1〕柴莹辉.胡杨:碎片的力量〔N〕.中国经营报,2011-8-15(D06).

〔2〕胡 克,等.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2,(6):103.

〔3〕周萍萍.微电影改写电影〔J〕.学习月刊,2012,(12):38.

〔4〕刘 涛.微电影:一个概念的诞生〔N〕.光明日报,2011-7-30(6).

〔5〕叶 航,等.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2,(6):105.

〔6〕李荣荣.传播学视域中的微电影叙事策略探究〔J〕.东南传播,2011,(12):34.

〔7〕韩皓月.微电影走到艺术和商业的分岔口〔N〕.检查日报,2012-05-11(6).

〔8〕赵木子.微电影的媒介特质与美学特征〔EB/OL〕(2012-06-20)〔2013-09 -18〕.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421/245439/18248955.html.

〔9〕李 博.微言大义:“微”时代的电影特质〔N〕.中国艺术报,2012-06-04(4).

〔10〕沙 丹,等.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2,(6):104.

〔11〕聂 伟.“微时代”·微电影·“微现实”〔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1-11(A08).

〔12〕王一川,等.名人微电影美学特征及微电影发展之路〔J〕.当代电影,201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