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
2014-03-03於小云
於小云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桂林 541600)
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
於小云
(广西桂林市灌阳县妇幼保健院,广西 桂林 54160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67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给予常规个性化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参附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57%明显高于对照组68.7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LVEF、EDV、ES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在常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参附注射液
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中以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较为常见,心力衰竭又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临床对于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为探讨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案,特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7例患者均为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参照《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1]中相关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26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8.3±2.3)岁,急性心肌梗死合5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7例,Killip分级,Ⅲ级21例,Ⅳ级46例;44例患者患有高血压,16例患者有糖尿病史,10例患者有高脂血症,7例患者有吸烟嗜好。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心电图监测、吸氧、抗凝、抗血小板等,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及体征,确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合理选用血管扩张剂、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参附注射液,40ml参附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5d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行心电图、实验室、影像学等检查,观察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左心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变化情况;观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为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为有效;未达到以上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有效病例)/总病例×100%。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纳入Excel表格心率、LVEF、EDV、ESV结果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以构成比表示,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包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57%,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等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LVEF、EDV、ESV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等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1例偶发室性早搏,不良反应发生率2.86%;对照组1例发生房颤、1例发生频发室性早搏,不良反应发生率6.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给予相应处理后均好转。
3 讨论
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是心力衰竭最常见的类型,心肌梗死是引发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之一,其中急性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研究认为,其与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激活等多种因素相关[2]。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主要是由于心肌梗塞坏死导致的心肌收缩功能减低,引起心排血量下降和外周灌注不足,左室舒张末期容量的增加或左室顺应性下降造成左房压升高,临床出现心力衰竭。目前临床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类型较多,因此临床治疗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除吸氧、抗凝等常规治疗外,合理选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参附注射液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和乌头类生物碱,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增加血管灌注量、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改善微循环等作用[3],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等各类型心力衰竭中的确切疗效已得到临床研究证实[4-5],我院在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在常规个性化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心率、LVEF、EDV、ESV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表明了治疗的有效性,且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提示加用参附注射液并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汪道文,曾和松.心血管内科疾病诊疗指南(第3版)[M].科学出版社,2013,25-27.
[2]王亚静.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2,11(9):726-727.
[3]朱金墙,梁钰彬,华声瑜等.参附注射液的成分及其对心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成药,2014,36(4):819-823.
[4]徐志清,华靖,黄瑛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急性左心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5): 287-289.
[5]张爱萍,宋国平,蔡焦生等.参附注射液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4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7):114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