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
2014-03-03杨将
杨 将
(贵州省黎平县人民医院,贵州 黎平 557300)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
杨 将
(贵州省黎平县人民医院,贵州 黎平 557300)
目的通过实验研究分析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从2006年8月-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进行试验,分析其临床特征及表现。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研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有12.1%的人出现焦虑抑郁症的症状。焦虑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为:心律失常、患者出现心绞痛类似左心衰的症状。对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使用心血管药物联合抗焦虑抑郁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的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只使用心血管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结论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引发焦虑抑郁症,使得患者情绪消极沉落,加重病情。在临床诊断时,要注意区分伴有焦虑抑郁症与单纯的心血管疾病这两种病情的差别,防止误诊。在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时,使用心血管药物联合抗焦虑抑郁症药物进行治疗,疗效明显好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心理引导。
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联合用药
心血管疾病的产生与患者自身的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心血管患者在患病时期会出现情绪低落、心情烦躁等一系列心理障碍。而伴有焦虑抑郁症的心血管疾病会增加病情,从而使死亡率大大增加[1]。本文对2006年8月-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对患者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表现,找到在临床上联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的药物,并分析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8月-2013年8月入住我院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筛选,实验对象为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2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有扩张型心肌病340例,冠心病210例、风湿性心瓣膜病330例、冠心病321例、其他心血管病7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诊断及研究标准。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患者中有女105例,男95例,发病时间平均3.5年。患者年龄为35~72岁,平均年龄(52.6±0.2)岁。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患者患焦虑抑郁症状的诊断标准[1]
①广泛性焦虑:患者的表现为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气促、口干、心悸等自主神经不平衡的症状或有震颤、坐立不安、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等运动型不安的症状出现;②患者出现惊恐发作:此症状主要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有濒死窒息感等症状出现;③自身的心脏疾病所无法解释的症状,但给予镇痛治疗可以缓解病痛的症状。
1.3 治疗方法
对心血管伴焦虑抑制症状的患者除了治疗其原发的心血管疾病外,还对其使用安定镇静剂等抗焦虑抑郁,对没有禁忌症的患者同时使用β受体的阻断药进行治疗,对患有较重的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增加使用小剂量的舍曲林(50mg/d)治疗并给以相应的心理治疗。
1.4 疗效的判定
无效:焦虑抑郁的症状无改善,高血压患者对血压的控制效果不佳;好转: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减轻或出现好转,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的调控方面得到调节且接近于正常范围;明显好转: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显著改善或彻底消失,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在正常范围内。
2 结果
2.1 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临床症状
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情绪低落、紧张焦虑、气促、口干、心悸等自主神经不平衡的症状或有震颤、坐立不安、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等运动型不安或心悸、呼吸困难、有濒死窒息感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的主要症状见表1。
2.2 治疗效果
对患有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给予相应的心血管药物和抗焦虑抑郁药物辅助心理治疗。实验结果显示,464例患者的症状有显著好转,136例患者的症状得到改善。600例患者给予治疗药物显效的时间均为2~12天,且未出现因服用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关注度的增加,心血管伴焦虑抑郁症已成为一种较常见的疾病。据有关报道,患有心血管疾病且伴有焦虑抑郁症的患者约占心血管疾病患者总数的8%~44%[2],在本次研究中,心血管疾病伴有焦虑抑郁症的患者占患者总数的16.7%,与文献的报道内容基本吻合。研究发现,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容易产生情绪或心理障碍,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研究还发现,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感肾上腺神经的兴奋和儿茶酚胺的过度释放激活自主神经,自主神经的兴奋会诱发血压骤然升高、动脉痉挛、胸闷和心悸等症状的出现。严重者会诱发冠状动脉痉挛、Q-T离散度增加[3]等疾病,从而影响患者的心脏等脏器的正常功能,诱发急性发作的心律失常致猝死等。因此,加强对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的认识,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对改善患者的病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在临床上,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极其相似,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区分两种疾病。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验的患者中,有103例患者出现心肌梗塞、心绞痛、胸闷的症状;50例患者出现心率失常症状,47例患者出现左心衰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心慌、气促。67.4%的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升高时的耐性较低。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发现单纯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疗效一般,所以,对心血管疾病并伴有高血压、心绞痛、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的患者来说,注意观察这些患者的睡眠质量,进一步诊断是否与焦虑抑郁症状有关。
人体血压在一天之中节律性的变化,称为血压昼夜模式,可以分为杓型和非杓型两种。对正常人及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发现在夜间的舒张压、收缩压均比白天下降10%左右,成为杓型血压;一部分人在夜间血压降低的不明显,与白天相比无太大的血压波动,血压趋于平缓,称为非杓型血压。在本次研究中,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患者的非杓型血压占73.1%,通过药物联合治疗,大多数非杓型血压患者的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Kohara等研究表明,自主神经能够有效调控人体的血压变化,非杓型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损伤,副交感神经活跃性降低,血浆儿茶酚胺浓度减少,体内的脏性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人体血压在夜间下降幅度较小。Mazur等人通过对17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夜间睡眠较少或睡眠不足的患者的血压在夜间无明显的变化;在白天,有焦虑抑郁的患者的血压变化明显,且焦虑抑郁患者出现心绞痛、胸闷、头晕症状,患者运动性较差。和本次试验的观察结果基本吻合。研究表明:非杓型血压患者血管硬化、心肌增厚等靶器官的损伤情况比杓型血压患者严重。因此应当诊断非杓型血压患者是否有焦虑抑郁的症状,在治疗时对患者使用相关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可以平衡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使患者的血压值恢复正常。
SSRIs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抑制剂,此药物安全性能高、疗效快,且使用后出现的副作用较少,因此是治疗焦虑抑郁症的首选药物。综上所述,对心血管疾病伴焦虑抑郁症的患者使用安定、β受体抑制剂、少量的SSRIs等药物进行联合治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患者治疗后未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因此在临床治疗上被广泛应用,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1]杨菊贤,陈启稚.焦虑与惊恐对心血管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01,4(5):379-381.
[2]张延华,李冬梅,李燕芳.心血管病合并焦虑症56例诊治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0):7465-6.
[3]张世亮,李瑶.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的中西医治疗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30):151-2.
杨将,1970年生,男,贵州黎平人,侗族,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