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公益组织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2014-03-02上海市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上海市黄浦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社会公益组织作为以社会公益事业为主要追求目标的社会组织理应成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发挥其联系广泛、自主管理、倡导志愿、褒扬善行、扶弱助贫的作用。为此,黄浦区积极引导、探索、鼓励、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使其成为文明创建的示范者、主导者、传播者、开拓者。
一、积极引导“两新”组织在学雷锋活动中成为道德实践的示范者
黄浦区积极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工作,积极创新,将淮海公园打造成全市首个“学雷锋”公益主题公园,每月25日开展公益主题集市活动,与南京路、豫园商城形成“一街一城一园”的学雷锋实践活动地标性载体。同时,利用新媒体建立“i-雷锋”微博、微信,搭建网上学雷锋平台。一是以品牌项目吸引参与。南京路民兵团员学雷锋为民服务至今已31年,成为黄浦区家喻户晓的品牌,同时在全市也产生了集聚效应,吸引了许多“两新”组织慕名而来,主动联系、自发参与到这一品牌项目中,比如闵行区的九星家具城等非公经济组织,浦东新区高行爱心妈妈志愿服务社等社会组织都加入其中。随着参与人群的不断扩大,服务项目日益丰富,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的多元需求。二是以主动组织承担责任。与“两新”组织积极参与南京路学雷锋不同,豫园商城商家作为非公经济组织,成为了学雷锋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每月15日,商家自发腾出场地、组织队伍、设立摊位,为民服务。这些非公经济组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文明新风,成为了豫园的又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以委托管理支持发展。每月25日淮海公园公益主题集市活动,区文明办全权委托给社会公益组织——飞扬华夏青年公益事业发展中心及其下属机构组织开展。从主题设计到宣传策划到现场活动,全部由社会公益组织管理实施,发挥其社会公益组织的优势,带动青年白领、公益团体、各类有志于从事公益事业的企业等共同参与其中。委托管理的方式,为社会公益组织搭建了广阔的文明创建参与平台,支持其尝试各种模式组织开展公益活动,使社会公益组织在实践中实现了提升和发展。四是以新型媒体搭建平台。设立“i-雷锋”微博、微信,通过推出“晒出你的心愿”心愿征集活动,根据网民、博友、粉丝晒出的心愿,搭建平台、即时传播、寻求服务,找到有能力、有办法、有意向的志愿者和社会公益组织即时给予帮助,安利、乐思汇公益志愿者联盟等社会组织通过网络平台认领心愿,线下完成心愿,实现学雷锋志愿服务与现实需求的有效对接。
二、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在楼组创建中成为文明创建的主导者
为了激发基层文明创建的兴趣和活力,黄浦区在积极探索文明小区创建工作新机制的过程中,以半淞园路街道为试点,开展商品房小区文明楼组创建机制的探索和实践。希望能够在文明楼组创建中探索出一条在居民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民、小区自治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三方互动参与的创建之路。
在半淞园路街道耀江居民区白玉兰小区文明楼组创建试点工作中,社区居民自发成立了文明楼组促进会,每月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通过绿色生态园种植、楼组体育比赛、亲子郊游、草坪野餐等活动,吸引居民共同参与楼组建设,缩短居民从陌生到了解再到熟悉的过程,融洽邻里关系。楼组促进会充分挖掘居民志愿服务潜能,建立白玉兰家园楼组联系册,将楼内每位居民的职业、特长、志愿项目等信息记录在册,产生属于自己楼组的“志愿服务家谱”。志愿活动促进居民间互帮互助,建立居民间相互联系的桥梁,体现了“大家庭”的特色。
引导社会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楼组创建工作。在社团管理部门的牵线搭桥下,上海和众绿色生态公益促进中心加入到文明楼组创建活动中,主动承担起绿色生态角的养护,提供蔬菜幼苗,供楼组小朋友种植,并由“小手”牵出“大手”,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让更多的邻居携手共同维护小区的环境。小朋友将通过公益活动种植的蔬菜送给楼里80岁以上的老人,成为传递正能量的又一渠道。
这种社区居民、小区自治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互动参与的文明楼组创建模式将逐步在全区推广。
三、积极鼓励社会公益组织在“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中成为都市文明的传播者
如今,倡导文明,贴标语、喊口号的宣传方式,其效果越来越有限,黄浦区在都市文明宣传中,积极尝试与社会公益组织合作,鼓励并指导社会公益组织扛起“讲文明、树新风”的宣传大旗。
海燕博客是一家民非组织,旗下有11个子社团,其中海带读书会、都市原点剧社等白领团体日益成为宣传都市文明的有效窗口。在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海带读书会成立了沪上首支“中国梦”宣讲团,从社会公益、梦想生活等多角度分享白领的“中国梦”,以座谈、演讲、“脱口秀”等形式,宣传“中国梦”。都市原点剧社在淮海公园公益主题活动——“光盘风尚行”中播放了原创微电影《一扫而光》,以及自编自导自演微话剧《餐桌启示录》,用时尚公益的方式,宣传“光盘行动”,倡导“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同时,剧社还创作、拍摄《原生态》文明礼仪微电影,从诚实守信到勤俭节约,都市白领们用他们的方式传递着文明的理念。
四、积极支持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公益服务中成为创新服务的开拓者
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要体现在惠民利民上,要具体落实在民生工作中。因此,区文明办着力在参与公益服务上转变传统理念、探索新颖方式、形成亮点特色。黄浦区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举办了为老服务社会公益项目创意大赛,以多数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调动全市的社会组织和服务资源,为区域内的老年人提供公益服务,并通过公益基金、企业资金的支持,确保产生的为老公益服务项目落地,形成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让老年人得到更多实惠贴心的服务。
大赛吸引了32支优秀团队参与其中,有诸如屋里厢、乐群社工事务所等正规社会组织,也有安利、IBM等企业志愿者团队,还有松江的百姓义工,杨浦的朝杨公益等团队。多样性、地域广的参赛队伍使通过大赛汇聚志愿资源的理念得到了彰显。IBM上海志愿者协会申报的“智慧老年社区项目”主要针对社区的空巢老人,将IBM志愿者的技能优势、创新技术和解决方案相结合,为需要知识和技能的老年社区提供专业性的帮助,受到了老人们的广泛欢迎。
为了加强对项目成果的落地分享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验等后续管理工作,推进项目的持续运作,黄浦区委托浦爱志愿服务支持中心,专门设计了黄浦区为老服务公益资助项目管理计划,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标准,通过规范项目本土化修正和对接、扶持款项拨付、项目实施管理、项目中期评审、项目终期评审、项目改良等流程,及时掌握落地实施的为老服务公益资助项目的完成情况、服务成效、相关方满意度、财务状况、团队能力、社会影响、可持续性等情况,为项目的健康发展提供持续性配套服务和支持,确保获得资助的志愿服务项目能够在社区基层长效、稳定运行,并得到改良和拓展。在此基础上,开展新一轮的为老服务创意大赛,逐步引入更多的优质项目,让精神文明创建成果更好地为老年群体共享。
这些做法和尝试仅仅是一个开始,还不够全面和成熟,黄浦区将继续探索实践,进一步发挥社会公益组织在文明创建中的作用,丰富其参与方式、服务领域、角色内容,逐步将这项试点工作引向深入。
(责任编辑 周 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