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恩芳我以一生书浪漫

2014-03-02张勤张雪影张勤李显彦

重庆行政(公共人物) 2014年2期
关键词:知青

记者/张勤、张雪影 文/张勤 图/李显彦

杨恩芳我以一生书浪漫

记者/张勤、张雪影 文/张勤 图/李显彦

每一种生命都有他的使命,每一种使命的担当都需要生命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是生命的灵魂,文化是生命的底蕴。人永远不能停止学习与思考,不能停止劳动与创造。

——杨恩芳

怀着浪漫主义情怀去西双版纳支边。中国1700万知青之中,杨恩芳是最执着的那一类。

据统计,中国有1700万知青,他们的上山下乡运动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发展进程。在由此产生的知青文学中,对知青群体的工作生活、个人发展进行了大量描写,其中不乏诉说痛苦。而当我们问杨恩芳,八年的知青生涯对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之时,她沉静后回答:“知道了中国的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奠定了生命的坚定与顽强。”

1971年初,不满17岁的杨恩芳意气风发地到西双版纳参加支边。她从小读《边疆晓歌》,对书里西双版纳、孔雀坝格外向往。“觉得远方很神圣神秘而富有吸引力”。这对她一生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困苦家庭成长的杨恩芳,为何精神潜质里面有种浪漫的情调?或许是门前那颗洋槐树,洁白而清香的洋槐花飘飘洒洒,坠入手心,种下了浪漫的因子;或许是洋槐树下写作文的她,因此获得了无限灵感;或许是门前竹篱笆上蔓延而生的牵牛花,开启了她的梦想之门;或许是家对面的小山包上终年不绝的花花草草,在历经风雨之际,让她心生怜爱;或许是夏夜里,睡在凉板上的她,感受着平顶山的悠凉气息入眠而惬意横生;或许是在圣泉寺边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数着浩瀚的星辰,指引着内心的神圣向往;或许是老人口中“安安送米”“二十四个望娘滩”的民间故事,开启了她无尽的想象……

“其实,这些就是中国文化,这些文化可以影响少年的成长。”上世纪60年代的沙坪坝区,有着半农村的格调,伴着泥土与花木清香,她在湛蓝的天空之下,无尽幻想,浪漫基因恣意生长。在没有文化的家庭长大的她,却在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之中健康成长,放飞自己的梦想。

去到西双版纳,仿佛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出发七天七夜之后,大家到了那片渺无人烟、曾经麻风病盛行的寨子,怀着一腔热血的知青们才知道,远比想象的艰苦得多。梳着长辫子、十几岁的娇嫩女孩们,开荒之时与大蚂蚁、小墨蚊、旱蚂蝗、马鹿虱、眼镜蛇作斗争;上山伐竹、自己建起茅草棚;为了高产,星夜便起来割胶,一个人负责一片山头,无人可以帮衬……

“这八年,给我的人生垫了底。知道了一切来之不易,幸福要靠自己奋斗。”一片密林,大树之下,一群年轻人过了八年。晨起而作,日落而归,月华之下读书写信,像小鸟一样在云空里翱翔。

“建设祖国第二橡胶基地,是多么光荣的事情,能让祖国甩掉‘贫胶’的帽子,简直是可以舍命的。”那时的青春之歌,就是那么激昂,杨恩芳是知青中的“劳模”“铁姑娘”,太过劳累的她,身体都几乎拖垮了,大病了好几次,年轻的她,完全凭意志在支撑。中国从贫胶到出口,这十万知青,把青春押了进去,而杨恩芳,差一点把生命押了进去。

杨恩芳在生产一线呆了五年之后,就担任了连队副指导员,后又被提到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担任政治部青年干事,不久便做了政治部副主任,进入热作所党委常委,兼任了西双版纳州团委副书记。那个时代,选拔干部风清气正,杨恩芳毫无背景,也并不多为人所知,只凭强体力劳动的出色与品德得到了认可。她第一个入党,第一个被提干,还以出众的口才及和文笔的清晰简洁而孚众。作为普通工人的母亲也因此成为重庆慰问团成员去了西双版纳看望她。

以自己的痛苦让别人快乐,以自己的苦难让社会美好。在杨恩芳心中,人格魅力、人的诚信重于一切。

毛泽东时代的氛围使得杨恩芳那一代人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们渴望对时代的奉献,把人生价值完全地融入社会创造之中。

人各有志,几年后,一些知青选择了回城。杨恩芳却选择了坚守。时至今日,她笑谈自己之时是这么说的:“我的成功在于执着,挫折在于太执着。”她三次在执着中失去人生发展的另一种机遇。

1974年,她所在单位的知青统一安排去工厂。厂领导一再动员她去厂里做团委书记,并告知她通过团委系统,会得到更多的发展与晋升。“党要求我们要扎根边疆一辈子,我曾立下这个誓言,我不能食言。”人格与诚信比什么都重要,既然说了就要坚持,就要扎根,就不应选择离开。

最让杨恩芳心动的是,她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领导却又要求她留下,对于崇尚知识,喜爱读书的杨恩芳来说,这是一次最艰难的抉择……最后她给出了“一切听从党安排”的答复。她把自己当成了一架机器,一块砖,一颗螺丝钉。

“四人帮”被打倒之后,云南省选择了一批优秀知青,他们被调到省委宣传部、组织部或者省委党校去工作,这是诸多人梦寐以求的。杨恩芳也被列入其中。历史惊人的相似,当时她所在研究所的领导仍劝她不走,工作离不开。她又一次听组织安排,留在了那里。

后来,那三条路径都走出了比她职位更高的领导干部。或许,今人看来,杨恩芳此举太傻,但是,执着作为一种生命状态,作为定力涵养能量的方式,证明了一点,无论职位高低,恒定之人终有成就。

担任研究所政治部主任之后,她仍然坚持割胶,继续为祖国橡胶建设做贡献。西双版纳的烈日像刀,可晒掉人一层皮,尤其杨恩芳那种青春时节白细的脸。“妈妈寄了一件漂亮的衬衣,日晒雨淋,两个月就腐朽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全被艰苦吞没,她说:“我们的青春曲线,都裹在正方形的衣服,长方形的裤子里,青春的色彩,全都掩没在青蓝二色之中。”神奇的是,那么枯燥贫瘠却滋生着充实与快乐。或许,那就是精神与信念的力量。

杨恩芳以怒放的青春践行对组织和社会的诚信。但8年之后,因为身体,她的知青岁月还是终结了。她说,“差点把命都丢在那里了”,她得过肝炎,严重的肾结石疼得她死去活来。1979年,24岁多的杨恩芳拖着病体回到了重庆。

岗位是舞台,时代是际遇。辗转15个领导岗位,杨恩芳不负使命。

回到重庆,等待着她的是待业。知青回城只能顶替父母,不然就没有工作。这对激情澎湃、热血理想的杨恩芳,是一个从天到地的落差,她倍感从未有过的失落。继父被迫提前退休让她顶替。人事处告知:“你必须写保证书,要安心当一辈子的炊事员或勤杂工,我们才能接纳你。”

“能不能去当音乐老师?”杨恩芳第一次向组织讨价还价。

“不行,知青回来只能做勤杂工或者炊事员。”

杨恩芳心有不甘,却也真心地写下了保证书。安心接受,并承诺做好勤杂工或者炊事员。

命运总爱开玩笑,报道之时,杨恩芳的工作安排却变了,让她留在教育机关。原来她母校八中的领导得知她的工作安排后说:“杨恩芳这么优秀的学生干部,是个人才,回八中来当团委书记。”八中这一要人,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被沙坪坝区教委留了下来。她由此开始了新的奋斗。

奋斗的第一站是打算盘,做工资统计。虽然毫无基础,在努力钻研之下,杨恩芳不但算盘打得好,还成为了一个统计人才。她做的统计报表,逻辑很清楚,数据说明的问题很清楚,设计报表的思路也很清楚。她撰写的沙坪坝区教师工资状况调研报告被送到教育部做参考,对全国教师工资调整都起到了借鉴作用。

杨恩芳那代人,在应该读书的时候,从事着强体力劳动,该成家立业的时候,却又要去完成学业。“光有顽强奋斗的精神当然不够,还必须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人。”那一段30而立的艰难岁月之中,她没有一分钟是虚度的,是争分夺秒在学习在进步。

当市教委与区统计局认定她是一个优秀的统计人才争着要她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校长却给区委建议:“杨恩芳是个领导人才,让她去二中当书记吧。”

依然扭不过命运的安排,杨恩芳去了二中当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正是中恢复高考以后,教育拨乱反正,走上正轨的关键时期。二中曾是一所优秀的老完中,但文革中斗争厉害,教师队伍建设受到严重破坏。重整教师队伍是杨恩芳的头号工作。刚开始,老教师们对她这个“红小兵”很难接受,觉得她不可能理顺这么复杂的关系。确实,她面对的可是名牌大学的老知识分子、民主党派的一些知名人士。她却凭一腔赤诚及多年做人事工作经验,一一化解老教师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他们业务骨干的作用,又给予知青教师发挥才干的舞台,理顺了教师队伍。当她离开二中的时候,这些老教师跑到区委要求:“不要调走杨书记,二中需要她。”这是她实干苦干留下的口碑。她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狠抓素质教育,树立大教育观。“做好学生的兴趣培养,不能只培养尖子生,更要注重大面积。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成长的孩子,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较深。必须让他们认识,只有读书,人生才有希望,有价值。”

三年学校教育实践,她写下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一篇论文发表后被收入人民复印资料,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文采口才兼具的她,随后被调到了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在她担任两届宣传部部长期间,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各种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左的禁锢,右的张扬同聚一个历史节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正顶在一个大坎上。一个区要发展,首先要确立思路。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意识形态的导引必须把握好度。“我们的宣传要让大家信服,还要指引大家往前走。”这是要清醒认知的。杨恩芳作了百多场大型报告,为时代前行鼓与呼。

“我基本上一天一场报告,一场报告四五百人,讲解国际形势、意识形态走向、国家改革开放的路径。”那个时候她看了很多书,琢磨了很多问题。在国家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党的干部,她把迷雾一样的意识厘清,在左右为难的氛围中探险前行,给沙坪坝人留下难忘的记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不仅是一个美丽温暖的季节,还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季节。春雨绵绵,它是温柔的,触碰我欢喜的心。

因为她的思想理论水平高,被调到了重庆市社科联作主要负责人。改革开放始于农村,走得比较顺利,而九十年代的城市改革却相对复杂,特别是国有企业怎么与市场对接的问题,既是实践难题,也是理论难点。她在任两年间,紧紧扣住这些难题,团结全市理论工作者联合攻坚。

“理清国有企业怎样和市场经济接轨的问题,具有较大难度,涉及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再认识。”在这个艰难的历史过程中,社科联在理论探讨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刚刚理顺了社科联工作,杨恩芳又被调往重庆日报担任常务副社长和副书记,兼任总经理。“全是听从组织安排,让我干什么我就钻进去,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九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步推进,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党报报业如何顺势而为,又是一道时代难题。中国报业协会会长评价:“中国报界的女社长中,两位值得一说,开放前沿有广州日报的女社长,内陆有重庆日报的杨恩芳,她探索了一条报业集团构建稳妥对接市场的路子。”

作为总经理,杨恩芳艰难探索了报业经营的发展之路。“我们把日报、晚报的功能进行界定。并把农民报改成了晨报,推动报业集群逐步形成。”日报坚守党报的导向功能,晨报晚报按市民需求定位,面向市场经营,同时,形成与报业相关的广告业、印刷业、发行业,把封闭的党报与开放的市场经济逐渐结合起来。

“我这一生,不辜负岗位的职责,不辜负时代的职责。”在不同岗位不同时代,要做怎样的事情,杨恩芳始终保持清醒。四年之后,在重庆日报干得最顺手之时,她又被调到了重庆市文联。在这个看似养老的地方,她仍然没有清闲放松,在闲职上也能找到事情做。“知青文学大潮已经过,它是中国文学的一座丰碑,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和作家。随着改革开放到了九十年代,整个文艺界有些迷茫,市场经济既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生活源泉,也对文学艺术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诱惑,创作陷入低谷,队伍出现分化。”对于低迷的文艺创作,首在抓队伍。文联必须把各种流派的艺术家们凝聚起来。

当时文联借居于一间地下室,杨恩芳的办公桌就摆在厕所过道,环境可谓糟糕。作为副主席兼副书记,她看到文联一片死气沉沉,内心有说不出的滋味。当时她月收入几百元,无力支付儿子考取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的高昂学费,儿子因此选择了军校。1999年,担任文联书记的杨恩芳,争取并承办了中国版画艺术节、担任了第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筹备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做了大量具体工作,两节的成功举办,宣传了直辖的重庆,团结了各方艺术家。文联亦顺利换届,大重庆的文学艺术界各种关系随之理顺。推动了文艺创作的发展。杨恩芳的极佳的形象思维与深厚的文人情结,很容易与文艺家们打成一片。“诗书画是相通的,艺术家发现你能读懂他们的诗心画意时,他就把你视作朋友。”

在文联留得良好口碑的杨恩芳,继续开往下一站——市妇联。女人更懂女人,到妇联之后,杨恩芳开展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了。“要做大女人,大女人才能懂得所有女人。”

杨恩芳的工作轮换还没有结束,妇联之后她又去了三峡工程挂职,管理五级船闸,这又是跨度极大的新领域,她却再度干出业绩,一年间写下40万字的三峡工程挂职日记,专业地反映了工程的建设情况。

杨恩芳基本上都是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她体会:“一把手的魅力源于绝对的公心,包容心,人格,德品。第二是智慧才华,专业知识。”进入国资委后,她分管法律,整理案子同样在行。而后又进入新闻系统,担任一把手,为建设新闻强市尽职尽责……

在政治、经济、法律、理论、文化、艺术、群团、党政等诸多岗位上,杨恩芳都要求自己尽快进入角色,一年之内要成为比较服众的行家。“实际上不管哪个岗位,做领导干部有共通的东西,最高的境界应该超越领域的划分进入哲学境界。”杨恩芳面对一事的时候会分析它的起因是什么,矛盾之间的相互交缠及发展规律是什么,斗争的结果是什么,然后决断在其中哪一个点上加力,创造那些条件,促成矛盾的解决。

“如果只会当传声筒,没有自己的思路与作为,那么你一卸任,就什么都不是了。组织用人,有时也知其显能而不知其潜能,潜能要靠自己去挖掘。我很感谢组织,给予这么多岗位平台,激发了我多方面的潜能。”一个干部只要用心执着地去破解问题,成就是必然的。

在杨恩芳身上我们看出,一个好的领导干部,一定是一个有思想、有文化底蕴的人,一定是一个胸怀宽广、执着追求、坚定信念的人。为此,杨恩芳付出太多,正是她的付出与经历也为她的另一身份——作家,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创作素材。

35年300万字。工作之余杨恩芳写下对时代的思索,人生的思考。

人生应该怎样休闲?每个人心目中都有选择。而杨恩芳的是这样——看山看水,写山写水,书山书水,唱山唱水,弹山弹水……极富浪漫主义情怀的她,徜徉天地,品味冷暖,感悟得失,观心冥想,笔耕不辍,35余年300多万字作品的背后,是她一生执着与奋斗的写照,更是她对世间万物的真,善,美的拳拳爱意。

杨恩芳的作品类别涵盖小说、散文、诗歌、纪实文学等体裁。回想自己最初对写作的兴趣,有一段经历不可不提。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全国忆苦思甜教育之际,杨恩芳写了一篇作文,名为《我的妈妈》,她写到了自己苦难深重的母亲——生来被弃,送人为奴,被救逃出后当童工……饱含的深情感动了她的老师,老师把此文作为范文宣读。很多年后,老师碰到杨恩芳还如此说:“你的这篇作文,我一直保存到退休,二十多年来,我都作为范文读给我的学生听。”她为此很感激恩师,专门写了一篇关于老师的散文。“其实我开始没有当作家的人生设计。”老师的小小肯定如此重要,不经意间把作家梦植入了一颗幼小的心灵。

幸福的日子记不住,苦难的日子记忆犹新。从25岁提笔,杨恩芳花了十年的时间,将八年知青历经的人与事,笑与泪,写成了小说《密林深处的青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读大学期间,杨恩芳读了一百多部外国名著,读了并不算完。而后她将读后感编纂成册,形成了55万字的文学人物故事集《女性人生》。在三峡工程挂职之际,她以纪实的笔墨写就了《感受磅礴与崇高——三峡工程挂职日记》,被认为是最全面反映三峡工程建设的作品之一。2012年1月,杨恩芳的“芳心散文集”《流淌心河的歌》和“芳心诗集”《日月之恋》出版发行,分别以500余篇和300余篇作品,抒发了她对山河、情感及人生的哲思。2012年离任重庆市新闻出版局长、党组书记后,不到一年,又初步完成了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女人百年》。

大家都很惊奇,杨恩芳一直在做主要领导,哪里有时间写书?“生命太短暂,我不能浪费生命的每一天,我的每一天都要过得有价值,每一份时光都会有收获。”她的写作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只要工作中、生活中有所思、有所感,她都会用手机马上记录下来,只要一得空就看书、写作。

生活际遇是创作的基础,穷苦而浪漫的童年,艰辛而激越的青年,步入工作之后遇到困难与突破,辗转15个岗位的历练与成熟,都成为她思考与笔下生花的素材。“为什么我要写女人百年,因为这一路我是走过来的。我奶奶、母亲的经历,我自己的经历,跨度百年,三代女人的经历映射一个世纪的变迁,我写下它不为任何功利,我只是觉得,中国的传统女性如此善良,隐忍,奉献,不记录下来是对不起她们。”

“从对生活的感悟到创作,是责任的自觉,通过文字记录世间美丑以传承人生哲思,是精神的财富。”杨恩芳的写作动力源于“我觉得我们有责任去记录时代,不让这个时代的特定气象,随我们这代人消失。”“其实我真的太累了。回望过往,我认为我这辈子做得最成功的还是母亲。”她欣慰有一个优秀的儿子。

杨恩芳天生是作家的料,接触她的人会感受到,她的胸怀是个大丈夫,感情是个小女人,她的思想比较大丈夫,文字比较小女人。同时,她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皆很出色。形象思维让她很有激情,艺术感染力;逻辑思维让她在理论上有思想有深度。两种思维交替的人,一定是有所成就的人。

“青春的时候可能失去了美貌快乐、花前月下,但是得到了人生的顽强;不太会享受玩乐,却赢得了时间,遵从古训,立功立德立言,也是我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杨恩芳对于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人生际遇不由己,有得也有失。放下一切得与失,只为初心不变,放下一切浮华名利,只为心中的理想与情感,穿越人生的浪漫之旅,杨恩芳还在行进中。

猜你喜欢

知青
知青岁月
难忘知青岁月
青草风情
——献给知青的歌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黑龙江知青研究述评
沉淀过的知青岁月是首歌——第一届长三角知青文化出版工作联席会议侧记
把根留住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