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超量恢复”学说和应激学说的思考

2014-03-02姚连科李岩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6期
关键词:超量学说机能

姚连科 李岩

(鲁东大学 山东烟台 264000)

1 超量恢复学说及其质疑

20世纪初期,Embden和Habs发现,运动员在训练后机体骨骼肌内的糖原、磷酸肌酸和肌氨酸含量会增加,这是最早的有关“超量恢复”学说的内容。Yampolyskaya运用电刺激的方法对冬蛙运动后肌糖原储备的变化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冬蛙肌肉以104次/min的频率收缩,机体骨骼肌内的肌糖原出现下降;在刺激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肌糖原含量出现“超量恢复”的现象,并第一次提出了“超量恢复”的概念[1]。“超量恢复”是指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由负荷后暂时下降和减少状态恢复到负荷前水平,在恢复的过程中,能源物质的补偿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2](图1)。

有关“超量恢复”学说的质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不能因为运动后肌糖元出现“超量恢复”现象,就用“超量恢复”学说来解释运动能力提高的原因,更不能只从能量恢复的角度对运动能力的提高的现象进行解释。

(2)“超量恢复”学说并没有给出人体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极限。在当今竞技体育的背景下,运动成绩的提高是在高训练负荷的背景下产生的,而一直增加训练负荷的话,就可能导致运动员的过度疲劳、损伤,甚至致使运动员过早退役。针对该方面我国学者在“超量恢复”学说的基础上补充了“爆胎理论”[3]和“溢水理论”[4],用来说明运动的负荷应该在一定的范围内,否则会造成运动员运动成绩停止进步,甚至下降。

(3)通过减量训练而维持运动成绩的稳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机能储备能力会出现下降,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这种现象更容易发生,所以老运动员在训练中会为了避免运动损伤和过度训练造成的疲劳,而减少训练负荷,但是运动成绩反而没有下降,这与通过增加训练负荷来获取运动成绩相矛盾。

2 应激学说及其不足

应激学说是由“应激理论之父”Selye在1936年提出的,他从病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应激的概念,Selye认为任何一种作用于器官的侵害性刺激都是由专门病源性和非专门病源性两个部分组成,机体对非专门病源刺激的反应被称作“一般适应综合症”,即“应激反应”。后来Wilson J和Wilson G依据Selye的应激学说应用到了运动训练中,并对由运动而产生的应激、适应和恢复过程进行了解释,认为大运动量的训练会使运动员的机能经历三个阶段[5](图2)。

第一阶段:警戒阶段。运动员在进行一定负荷量的训练时,机体会对应激源(训练负荷)产生一定的对抗反应,但随着人体内激素的变化(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机体会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阶段:抵抗阶段。机体在对应激源产生抵抗后会产生适应,主要因为交感肾上腺髓质会分泌肾上腺素,使以兴奋为主的警觉反应逐步消退,机体的外在表现会发生变化,比如肌肉的力量、神经的兴奋性等。

第三阶段:衰竭阶段。如果连续以相同的应激源(训练负荷)对机体进行刺激,那么机体就会对这种刺激就会产生一定的适应,对这种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就会下降,出现衰竭。

由图2可知:(1)在日常训练量过程中要注意训练负荷的强度,如果强度过大就会导致过度训练,致使运动员出现运动损伤,严重者还可能导致运动员的过早退役。

(2)下一次的运动训训练负荷一定要大于机体原来所能承受的训练负荷,只有使机体处于警戒阶段和抵抗阶段,才能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3)在一次大强度的训练负荷后要进行适当的休息,这里所说的休息并非是停止训练,而是适当降低训练负荷,让机体在运动中有一定的调节恢复时间,然后再进行下一次大强度的训练。

用应激学说来解释人体运动能力增加的现象还缺少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持。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只从应激的角度进行解释还不够全面。我国运动训练学专家陈小平认为,人体运动能力的提高机制在许多方面仍然是“黑箱”,存在许多盲点问题,以目前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水平还无法做到精确的量化解释,“适应”只是各种生命机能的基础现象,而应激反应是普通生物体的本能反应。

3 对“超量恢复”学说与应激学说的思考

“超量恢复”学说一般应用于大周期训练之中,在日常的训练中通过不断的增加训练的负荷量来提高运动员的水平,确保运动员在比赛期间身体达到超量恢复的阶段,进而取得好的运动成绩。但如今运动员的比赛次数增多,应用于训练的时间减少,更多的出现“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赛练结合”的训练方法,并且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人体机能所能承受的运动负荷已经快要达到人体的极限,如果再遵循超量恢复的训练方法,增加训练的负荷,运动员受伤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超量恢复”学说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应激学说是以人体的应激反应为理论基础,认为人体机能的提高是机体对外界环境(主要指训练负荷)适应的结果,适应的形成取决于刺激的大小和神经中枢系统的支配。应激学说指出,要科学的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既要使运动员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又要防止运动员因为负荷过大而产生疲劳,每一次的训练要建立在运动员对上一次的训练产生良好适应的情况下进行。对于刚开始参加训练的运动员来说,机体还处在发育阶段,可塑性依然很大,对其进行合理负荷的训练就能产生良好的适应,使运动成绩得到提高。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机体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可塑性降低,对其适当的刺激也能使运动成绩提高,但提高的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

“超量恢复”学说和应激学说作为两种运动训练学的理论,都表明了训练负荷对于人体竞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是提高竞技能力的最主要因素,但应激学说对比于“超量恢复”学说还有其他的优点:(1)应激学说提到了遗传因素的影响。虽然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人体的某些机能,但有些方面很难提高,比如机体的最大摄氧量,经过训练后会产生影响,因为训练可以增大心容积还可以增大心肌收缩力,从而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但是因为遗传因素的影响,近50年来人类最大摄氧量只增加了8.6ml·kg·min-1。(2)“超量恢复”学说把运动负荷这一单一因素作为提高竞技能力的因素,属于单因素理论;应激学说把运动负荷和机体自身的适应能力作为提高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属于双因素理论,更能合理的解释运动能力提高的现象。(3)应激学说提出了机体所能承受运动负荷的极限。适当的负荷会使机体产生良好的适应,竞技能力水平会提高,而运动负荷超过机体极限,就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导致运动员受伤。

图1 超量恢复示意图(a—b运动阶段、b—c恢复阶段、c—d超量恢复阶段)

图2 Selye一般适应综合症(GAS)理论在运动应激中的应用示意图(引自Wilson J和Wilson G 2005)

在运动训练中,可以采用应激学说来指导日常的训练活动。在合理的训练负荷下,增加训练强度,竞技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但个体对刺激的适应不同,机体恢复程度不同,所以在下次训练中的训练强度要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贯彻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

4 结语

“超量恢复”学说主要是从能量恢复的角度进行研究说明运动负荷下机体能量的变化;应激学说主要是从神经内分泌的角度研究人体在训练负荷的刺激下机能变化的规律。应激学说相比于“超量恢复”学说能更好的解释训练后人体机能变化的规律,但两者作为运动训练的基础理论,既有各自的优点又有各自的不足,我们不能以偏概全。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会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我们的理论知识,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运动负荷下机体变化的规律。

[1]陈小平.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6(4):3-7.

[2]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石坤“.超量恢复”与“爆胎”训练理论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6):91-94.

[4]魏玉鹏,宫本庄.关于超量恢复理论的再完善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75-77.

[5]郑晓鸿.应激、超量恢复及适应—疲劳学说发展述评[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91-93.

[6]Wilson J,Wilson G.Periodization part I-history and physiological basis[J].J Hyperplasia Research,2005,21(1):23-25.

猜你喜欢

超量学说机能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这样做,轻松赶走坏情绪
加压训练对人体机能的影响研究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是保留还是摒弃
——对“超量恢复”质疑学说之反思
旷云学说普通话
每月新鲜
刑法机能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