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2014-02-28吴红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思考

吴红梅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青少年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国梦的重要承载者。本溪市实验中学一直把“让师生敢于追求幸福、乐于创造幸福、善于传递幸福、有能力享受幸福;让教师有归属感、成就感,让学生有快乐感、发展感,让家长和社会有认同感、信任感”作为办学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的政治老师,一直努力在践行这一目标,反思着,前行着……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35-02

进入中学以来,青少年学生进入了生理迅速发展变化时期,伴随着其明显的生理特征变化,其心理发展也迅速转变。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已不再像儿童那么简单、幼稚,却也不如成年人那么固执、成熟,而是更为复杂多样、变化多端,稍有不慎,就会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排解、加以引导,将会对其身心产生严重的危害。

思考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港湾

例:李某某:女,15岁,八年级学生。七年级上学期,成绩优良,还担任班上数学课代表,性格活泼开朗,能力较强。但进入八年级后,学习压力感越来越重,沉默寡言,和同学交往越来越少,发展到对学习恐惧厌倦,不愿到校上课。于是,我真诚而友好地与她攀谈了几次,她渐渐地打开心结,向我坦露心扉。小时侯,她的成绩总是在班上前列,父母宠爱她,同学羡慕她,而且那时学习很轻松。七年级下学期父母离异,为了生计而忙碌的母亲时不时把埋怨情绪抛在李某某身上,动不动粗言秽语,简单暴力。时间长了,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想:“为何落差怎么这么大呀?”委屈与无助包围着她,脾气越来越妄任而为,自此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她也试图努力过,但成绩并不理想,现在一想到学习,她就心烦。

针对李某某的变化始自其父母离异的家庭变故,我多次与其母联系,指出李某某变化的原因,劝其多从女儿角度出发考虑,多与女儿交流、沟通,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斥责,勿以成绩论英雄。经过努力,李某某逐步走出了成长过程中的阴影,考勤正常,不再厌恶学习,成绩也有了一些提高,人也比以前开朗许多,笑容又回到她的脸上。

李某某的情况,特别是其家庭情况较为特殊,但不可否认在当今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的事实,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此感慨:“我出生在万恶的旧社会,有一个‘幸福的童年;现在的青少年生长在红旗下,却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时常想家长们给予孩子们过多的物质条件,却又往往忽略他们的精神世界;望子女成才心切,却很少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沟通,很少注意孩子们的内心感受。

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

总之,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为孩子健康的心理保驾护航。

思考二:正确的学校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捷径

例:杨某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八年级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杨某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杨某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杨某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杨某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

本案中杨某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与老师产生了对立情绪。可见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这就需要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透过历史的演变,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师的本质。在历史上,师生关系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师权“神”授;师权“智”授;师生平等;生尊师卑。其实这四个阶段,也就是一种趋势:教师的地位在日趋没落,而学生的地位在渐升渐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育学生;而教育学生的前提,就是让学生喜欢教师,并因此而敬畏教师;教师正是以“敬”来吸引学生学习,以“畏”来维持班级秩序。当学生不好好学习时,当学生在课堂上捣乱时,当学生不服从你管理时,教师会怎么理解学生的行为呢?教师又会怎么处理呢?如果教师认为是学生的责任,纯粹是学生无事找事,那么教师就没有必要去追问自己教学中不足了,不问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会提高教学水平了;如果教师认为,要制止学生的捣乱,需要的是强权与管制,是武力镇压,那么教师就会关注自身体力的再生产,确保这种权威的延续。可是,武力镇压,只会带来武力的反抗,随着教师的衰老,学生的成长,教师想以武力来赢得学生对自己的“敬畏”之情,难度也就越来越大。

在生尊师卑的年代,教师为了搞好教育教学,首先得讨好学生,其次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敬畏之情,最后才是开展教育教学。这对教师的要求,达到了最高的水平。于是,教师就必须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能力:首先得在理论上认识学生的心理状态;其次得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再次得拥有讨好学生的技能技巧;然后还需要充实自己的知识与智慧,让学生对自己有敬畏之情;最后,还得用自己所教的知识吸引学生,用自己如诗如画的授课艺术感染学生。其实,教育就像李希贵教授所说“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endprint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要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把考试紧紧定位在评定优劣上,考试就必然成为一个教育的怪胎。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

所以,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带,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器重与关爱。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们去演绎自己人生的精彩。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思考三: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例:杜某,七年级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她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本案显现,我们的一些学校受现行高考指挥棒的吸附,对中小学生的个体价值评价,一直沿袭着以考试高分论英雄的评价体系。刚结束一天紧张的学校生活,学生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吃饭就开始伏案做作业了。周末,悠闲的大人们在家中看电视,学生们却在忙碌着大人为他们准备的各种补习。在这种紧张的学习生活里,那些幼小的心灵渐渐承受不住,表现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在这种片面化应试教育的压力之下,非智力教育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许多中小学生小小年纪便沦为学习的机器,心理压力重重,大部分学生因产生厌学情绪而消极应对学业,或流失社会成为无业人员,或走上歧途末路。时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也随之受到了重视。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环境往往不自觉地担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对人有着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社会教育因此成为了对青少年影响极其深远的一种教育。特别是当前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政府要严格控制色情、暴力、拜金和奢靡之风以意识形态的方式通过媒体在社会上泛滥,要严格控制媒体的伦理导向与价值取向,净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为德育工作的未来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关系到国运兴衰的重要工程,让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行动起来,让教师乐教、善教,让学生乐学、会学;让师生感受成长,品味成功!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思考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