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具体何指
2014-02-28刘安
刘安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语出《论语·阳货》篇,全句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历来对此解释莫衷一是。笔者不揣浅陋,试作论述,以就教于方家。
一、“汝子”与“女子”之辨
持“汝子”观点的学者认为,《论语》一书中涉及的“女”字,皆为通假字,通“汝”,为代词。此处“女子”也毫无例外地该作“汝子”讲,翻译为“你们这些小子”。甚至有人认为孔子没有说过“女(nǚ)”字。
事实是否如此呢?据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版第217页)统计,《论语》中涉及“女”字共计17处,其中“女”字单独16处,皆为人称代词。“女乐”1处,即《论语·微子》篇:“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此处的“女”字无疑就应作“女性”讲。《国语·鲁语·父文伯卒其母戒其妾》载“仲尼闻之曰:女知莫如妇,男知莫如夫”,这“女”字就应作女子讲。另《孟子》中涉及“女”字18处,其意有三:1.指女子;2.动词,嫁;3.同“汝”,人称代词;涉及“女(nǚ)子”两处。
先秦典籍中,除《列子·周穆王》有“天下尽迷,孰倾之哉?向使天下之人其心尽如汝子,汝则反迷矣”外,其他并无“汝子”之说;但“女子”一词却在先秦典籍中俯拾即是。如《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周易》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音占,转也)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韩非子·亡》“女子用国、刑余用事者,可亡也”……诸书“女子”皆指女人。此外,《孟子·滕文公下》载:“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往之女家”之“女”,读为“汝”,“女子之嫁也”当然是指女人之嫁。
另外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在“女子”中间点开,断为“女”与“子”,认为“女”指的是君主的妻妾,“子”指的是君主的儿子,而“小人”指的是君主周围的宠臣、佞臣、优伶、宦官之类。但需要指出的是,以文言中“妻子(即妻子和儿子)”来死套“女子(即女人与儿子)”纯属望文生义。另外据杨伯峻统计分析,《论语》中共涉及“子”字430次,意思分别为1.儿女(19次);2.对人的称呼(410次,其中特指孔子375次);3.用作动词(1次)。故将“女子”理解为君主妻妾及儿子也很欠妥。
更有人以为,在《论语·阳货》这章里,孔子没有任何轻视女人的思想。这句话反映的是孔子的择婿观;依据是:“女子”,并非现在所指的“女人”。古代传统称儿子、女儿为“子”,“子”也指女儿。这里说“女子”,在“子”前加一“女”字,特别指明是“女儿”。且《说文解字》释:“与,赐与也。”“与”在这里的意思是“嫁与”。笔者认为这种分析过于主观,抓住“与”字的一个义项就不及其余。
二、古今“小人”之别
据统计,“小人”一词在《论语》一书中共出现24次,其中有19次是和君子相对而言的,有5次是单独出现的。仔细分析起来,其意义也绝非现代汉语词典所讲的地位较低的人与品质卑劣之人所能概括。杨伯峻则概括为两个意思:1.无德之人(20次);2、老百姓(4次)。笔者认为“小人”主要是指地位低下,思想高度不够的人。从词性上看,多属中性词。
三、了解孔子生平及思想
读《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本姓解》,可知孔子3岁丧父,由母亲在抚养长大。孔子19岁时母亲去世,他守孝3年。母亲给孔子的成长以很大的影响。无独有偶,儒家的几位代表人物如曾子、孟子等皆是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孔子、曾子、孟子能成为一代圣哲,都与其母亲的呵护密切相关,故而儒家先师们都以孝著称。孝顺父母特别是母亲,自然也就成为孔子学派的一个重要思想。
孔子的全部学说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仁”,仁就是爱人,《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泛爱众”是孔子所主张的爱人,并不是只爱某种性别的人、某个阶层的人,而是爱一切人。《论语·学而》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钱穆先生评注道:“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由仁而派生出来的孔子的著名伦理准则之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很难想象孝敬母亲的孔子会去歧视天下的女子。
孔子编订的《诗经》曰:“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宜尔家室,乐尔妻孥。”《中庸》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大学》则说:“所谓治国者,必先齐其家。”从这也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妇女在创造和谐家庭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生活的原则与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原则的一致性,是孔子学派的重要思想。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因为孔子说了一句“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就认为孔子歧视妇女。
四、基于史实依据的一种可能推则
那么,这句话该做怎样的理解呢?笔者认为根据史料可以做出这样一种推测:“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中的“女子”是特指——“女中小人”。正如男子中有小人那样,女子中也有小人。孔子称精神道德健全的人为“君子”、“大人”;称精神道德不够健全的人为“小人”。孔颖达《论语正义》对此句的解释为:“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逊)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可谓得之。
那么,“女中小人”到底是指怎样的人呢?《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批评女子与小人的事一共有两件。一是在鲁国。权臣季桓子诱导鲁君沉迷于齐国所送的女乐,怠于政事,郊祭时,又不按礼节分祭祀的肉给大夫。于是孔子绝望地离开鲁国,并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那些妇人的口啊,可以把大臣赶走;亲近那些妇人啊,可以使国破家亡。)
二是在卫国。孔子第二次到卫国,迫不得已拜见了卫灵公夫人南子。南子貌美,却品行败坏,与卫国大夫宋朝(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有染,朝野尽知。这次会见让他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论语·雍也》言:“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钱穆先生释为:“孔子去见南子,子路为此不悦。先生指着天发誓说:‘我所行,若有不合礼不由道的,天会厌弃我,天会厌弃我!”一个多月后,卫灵公与夫人同车,雍渠参乘(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坐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说“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使孔子为次乘(后一辆车),招摇过市。孔子感到受了耻辱,说了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便离开了卫国。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大致推断此句话是针对某些具体的现象说的,其中的“女子”指那些昏惑国君的歌姬宠妃(如齐国送鲁国的美女,卫国的南子),“小人”指的是谄媚国君的奸臣佞宦(如鲁国的权臣季桓子、卫国的宦官雍渠)。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