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初探——结合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
2014-02-28叶媛,张豫
叶 媛,张 豫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民国初年,伴随着一批有识之士对西方职业指导思想的引入,我国众学者展开了对职业指导的激烈讨论。一时间,以职业指导为主题的文化运动迅速席卷开来。这场运动以1937年9月何清儒的《职业指导学》出版为标志,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迫于当时经济萧条、民生困顿的旧中国社会背景,这场运动昙花一现后停滞不前。直至实行大学生“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后,就业难题接踵而至,各高校纷纷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这一话题再度引起热议。
何为职业指导,何清儒认为职业指导即对择业、职业训练、就业、职务升进、成功问题提供参考,以求圆满解决的辅助工作。[1]职业指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其别样的内涵,起初仅局限于职业介绍,后扩展到职业陶冶、训练、准备、改进等方面。现今,其以促进社会进步为方向,着力于调剂人与事的适合,力求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同时,使其均衡发展,逐步成为国家人才调剂与职业管理的一种调控手段。高校的职业指导有其自身特点,更注重培养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帮助其学会择业、就业、创业的技巧方法。从这方面来说,高校侧重于将其作为一种职业发展教育来为升学和就业服务,以协助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更为顺利的解决职业问题。本文主要就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展开论述。
一、以高校学生为对象的“精细化”职业指导概说
迫于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高度重视职业指导,但开展状况不容乐观,大多仅在毕业前对学生进行粗略指导。这种随意性、粗线条的方式使职业指导流于形式,指导实效性差。该问题长期存在,使得“精细化”职业指导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精细化”最早由日本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是现代工业化的一个管理概念。基本特征是:重细节、重过程、重基础、重效果、重质量、重具体、重落实,讲究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并在细节上精益求精,力求最佳。[2]将这一概念引入职业指导,是对该工作的改革和创新,要求其具备“个性化有针对性”和“具体化可执行性”,让指导工作更系统规范、具体全面、高效实用。
“精细化”职业指导要求高校在校领导、部门负责人、教师、辅导员及家长的通力合作下,以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和用工需求为基础,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特征、就业需求,通过梳理个人素质、个性特点、能力发展、学识技能后指导其了解社会和自我,培养自主意识,有目的的主动学习来储备个人能力。并根据其所学专业的特点,一一设计适合学生个体的职业指导方案及个性化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二、“精细化”职业指导在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一部分高校认识到职业指导是系统工程教育,摒弃原先仅对毕业生集中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做法,将其逐步分散到各学期开展。但方式内容陈旧,局限于通识教育,以专题讲座、演讲、大班课程的方式来“群体性指导”。耗费大量的人力、精力,却与“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的预期目标相差甚远。企业反映毕业生在角色转变、人际交往、职业素养方面仍旧欠缺;学生反映指导内容与自我发展联系甚微,无法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与职业生涯发展需求;教师反映教育效果差,内容得不到普遍认可。究其原因,是未能遵循个体发展和个体需求的原则,忽略了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未充分尊重个体差异和特征。
另一问题是使用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灌输式”、“填鸭式”的单向教学,缺乏了联系实际和个性化指导,忽视案例分析和个体特点。指导人员多由德育专职教师、从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如:辅导员)构成。教师对大学生求职过程体验较少,掌握信息匮乏,辅导员的教学经验不足,理论研究有缺陷,局限于探讨现存的具体问题和矛盾,未能深入挖掘其中的规律性、根本性、系统性问题。这些都成为“精细化”职业指导在高校开展的瓶颈。
三、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对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启示
何清儒(1901-1985),天津人,曾就读于清华学校,后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博士学位。[3]是我国现代著名职业指导专家,以《职业教育学》、《职业指导学》为著作代表。深入探讨和研究职业教育与指导,并发表了数百篇论文。
他将职业指导的中心目标阐述为“追求‘人与事的适合’”,他认为职业指导在于帮助个人得到调谐的职业生活,没有失败的感觉,没有飘荡的心理,能尽其所长,安心工作。进而,他指出“对人的研究”和“对事的分析”是必须遵循的两大原则,摒弃了给众学生烹调“大锅饭”的职业指导方法。他将“对人的研究”细化到区别个人的年龄、性别、兴趣、能力、教育、体格、环境、职业经验等诸多差异上,将“对事的研究”细化到分析职业的类别、职责、性质、需要、报酬、环境等。
现在大部分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途径:如举办演讲、开展系列讲座等,是无法应对学生就业问题特殊性的。职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是建立在充分了解个人和职业的特殊性后,找到个人与职业的契合点,而后有针对性的开展。何清儒主张通过平时的个别调查与面洽,根据个人的情形分别指导、分别处置。引他的思想为鉴,高校在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可采用规定的格式,将学生的个人状况和调查记录作为职业指导的根据,并采用“面洽”的方式,让指导者在与被指导者会谈后再提出具体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何清儒在对职业指导的研究中指出:指导工作并非人人可胜任,他强调除“兴趣和适当的性格”外,此类人员还需要有富余的时间,以此来保障个别谈话的可行性,也要能采用“调查、统计、研究”等手段去掌握职业指导的原理和方法,使自身在解决职业指导问题时富有经验。
何清儒的这些宝贵思想,一方面给高校如何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敦实的理论依据及现实参考;另一方面也针对高校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给了我们行之有效的启示。
四、结合何清儒的职业指导思想探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开展之路
何清儒颇具时代特征的职业指导思想,已然是现代职业指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重视高校甚至高中阶段的职业指导,强调职业指导师的素质训练,创新性提出职业指导需采用调查与面洽相统一的个别指导方法,并致力于以创造性的职业指导来提高职业指导地位。其中他所提出的“对人的研究”和“对事的分析”更成为探索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开展之路的指明灯。
一方面,何清儒“对人的研究”分别从心里测验、个别调查、分等评量和面洽入手。测验主要是指用各种测验量表对个人心理差异,包括智力、特长、兴趣、性格、职业能力等方面进行计量;个别调查是指为搜集个人全面信息以供职业指导参考而进行的调查;分等评量是指对不可直接测验的项目,如才能优劣、责任心大小等,作出等级判定的方法;面洽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面对面交谈并共同商洽,设法解决职业问题的一种方法。[4]其中,面洽则被其认为是最为主要的职业指导方法,以何清儒的观点来看:无论个别调查如何精密、心理测验如何准确、分等评量如何可靠,职业分析如何详细,若缺失面洽,仍不能完成指导。负责指导的人,必须根据各种方法所得资料于面洽时实施指导,况且很多资料,非面洽不可得。
结合他的这一思想,高校在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强调针对性。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对自己也有正确的认识。指导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指导工作需要有针对性。那么,进行个人职业测定与性格测评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需通过测验工具来测量分析个体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特征,以便测定其是否具有从事某类职业的潜力,随后需分析这类职业对从业人员的具体要求,将其与个体特征相对照与匹配,帮助学生科学客观的选择适宜职业。除此之外,仍需教育学生个体认识、理解自我,并认识职业,主动学习职业规划的相关知识,使其通过系统的学习与训练,发掘自身潜力,明确人生发展方向,培养其对职业形势的敏感性和求职能力。
另一方面,何清儒“对事的分析”主要是研究职业,目的在于提供给被指导者相关的参考资料。“对事的分析”需要进行职业分类、职业分析、职业调查、职业预测等工作。[5]通过这项工作,职业指导师掌握了系统而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能更准确的进行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有效的加快了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转换。
结合他的这一思想,要使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有效开展,需要高校的职业指导教师密切关注职业的动向和劳动力的供应与需求关系。现今,毕业生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政策,国家更是对各个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并制定政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也对各个技术工种不断更新实行的准进入制度。这些都要求,职业指导教师将相关的市场供求信息,各行业最新的人才需求信息、不同地域和地区的人才需求信息详细而准确的传递到在校学生,以作为学生职业规划和求职过程的有效信息。高校应该加强本校职业指导信息网络的建设,向学生高效准确全面的提供职业供需、职业性质、职业现状、职业前景等相关信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帮助其判断就业形势、做好就业分析、进行自我职业定位。
何清儒是我国职业指导事业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于职业指导事业的发展、职业指导理论的完善、连接教育与就业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开展需要积极借鉴他细致入微的职业指导开展方法。通过不断科学而系统的研究高校“精细化”职业指导的方法和内容,来切实有用的促进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真正有效的服务学生、培养学生,为国家高效输送优质人才。同时,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对高校的自身发展,学生的个人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1]何清儒.创造性的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1934,(04).
[2]何清儒.实施指导的几个实际问题[J].教育与职业,1934,(01).
[3]何清儒.职业教育[M].上海:世界书局,1944.
[4]何清儒.发扬民主精神应注意职业指导[J].教育与职业,1947,(202).
[5]范爱民.精细化管理[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