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物流商品养护》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14-02-28

关键词:物流教材高职

孙 莉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进入二十一世纪,物流业的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货物包装破损、货物变质损毁,物流服务质量低下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加强物流商品的养护工作,维护商品的价值,保护物流运输安全,是物流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从事物流工作的专业人员技能水平。在众多高等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系列课程中,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物流商品养护》担负着物流专业商品养护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物流商品养护》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应用课程。物流商品养护涉及到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等重要环节。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对于强化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丰富物流专业知识内容,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水平,作用显著。《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有利于丰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帮助开展物流专业特色教育,同时也可以给物流行业培养输送大量养护技术人才。

一、课程介绍

《物流商品养护》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专业课,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从事商品养护的职业技能。它以开展商品养护的技术与方法为主线,结合化学、物理学、微生物学、昆虫学、环境学、工艺学、商品学等知识,研究商品的自然属性和影响物流商品质量变化的环境因素,探讨商品质量发生变化的规律。结合商品质量变化的规律,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用科学养护方法,优化商品储存运输的条件,达到最大限度保持商品使用价值的目的,同时也保证仓储、运输过程的安全操作。《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特点是:集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及应用性为一体。其主要教学内容有:商品养护基础知识、商品养护技术方法、商品养护实例。

二、高职《物流商品养护》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课程体系安排中不被重视

物流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按照物流的主要职能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安排。众多院校开设了有物流学概论、物流信息技术、经济地理、供应链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客服、国际贸易等课程。个别院校开设的课程有略有不同,但是主体框架内容基本相似,缺乏特色。开设应用课程、培养应用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出路。各院校毕业的物流专业学生,物流的基础理论知识丰富,实战经验缺乏,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物流专业人员掌握如何防止商品质量下降、防止货物损毁有效地维持商品的价值,保证安全事故不发生或少发生,能够有效创造企业价值,提升经济效益。

(二)缺乏专业的教师力量、需要开发合适的教材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发展是随着社会物流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囿于人才培养的时间周期限制,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主要来自于高校,部分毕业于物流专业,部分毕业于相关专业。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理论知识的来自于企业的高素质专业教师很少。为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实践能力,物理专业教师也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学习交流。可是也只是局限于参加相关短期培训,并未真正深入了解物流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对于实际储运中发生的各种问题缺乏认知和了解。与此同时在物流行业中,有很多经验丰富、扎实掌握商品养护技术的技术人员,因为学历低、不懂教学,并没有走进课堂将实际的技术知识传授给物流专业学生。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的选用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直接关系到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物流商品养护》教材比较缺乏,有的院校使用的教材是来由《商品学》课程转化而来。商品学课程主要是针对营销专业开展而设计的,其中更多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商品分类、商品标准等等理论知识,不适合物流专业学生学习。《物流商品养护》作为一门实践性、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与企业实际生产操作紧密相联。必须要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在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的系统科学、难易适度的教材。

(三)教学方法传统,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各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商品养护》的教学,仍局限于教师课堂讲授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教师传授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降低。教师主要强调的是课程的知识目标,并没有结合学生的职业目标来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持有怀疑态度,这严重干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在教学考核中,主要是学期期末采取闭卷方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考卷中死记硬背的理论知识点较多,能够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案例题、分析题较少。有的案例缺乏时效性。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公平、合理、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物流商品养护》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数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是新开设的专业,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针对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首先,高职院校应顺应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趋势,拓宽专业基础,打破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选拔、培养具有宽厚专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单位实习交流、考察学习制度。学校可以在业内选择有代表性、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作为合作单位,设立教师工作站,教师可以进驻企业教师工作站进行为期半年的实习工作。其次,可以从企业选择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生产一线业务骨干,业务经理,或者从行业协会聘请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走进学生课堂,并强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二)教材建设开发

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地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教材的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的教材数量很少,教材编写,需要物流专业教学团队及院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物流专业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经验,联系企业人员,认真分析实际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及操作程序,编写教材。实现课程与岗位之间的有效对接。鉴于商品养护的技术性,操作性,在教材开发过程中,需要广泛收集实际生产案例,结合理论知识,编写成商品养护技术实例,供学生深入学习,增强感性认识,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教材的种类是多样化的,结合现状,需要大力开展多媒体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拍摄实际生产操作录像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必须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改革原有的教学体系,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职业物流教育理论的研究,时刻掌握市场动态,确定学科方向,调整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突出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岗位操作能力和物流业务管理能力为核心来优化课程设置。结合目前物流养护技术应用的现状,《物流商品养护》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商品养护基础知识、商品养护技术方法、商品养护实例三个模块。

在《物流商品养护》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中,模块一:商品养护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商品养护的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主要有商品质量变化的类型、空气温湿度变化规律及其对商品质量的影响。模块二:商品养护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霉变、仓虫、食品储存、金属制品锈蚀、鼠害、化学危险品、仓库消防、常见商品储存等方面的知识。模块三:商品养护案例,主要是各种物流商品养护实际案例。通过上述的课程安排,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课程是按照商品养护实际的工作任务来进行的,切实符合课程内容对接岗位工作要求。这样的课程内容安排,突破了理论知识为主线的课程安排,突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表1:《物流商品养护》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

(四)改变教学方式

缘于课程的技术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物流商品养护》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师理论讲解为主的授课方式。在教学中,需要采取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法,采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片,给学生更形象直观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教学模块中的教学单元转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任务。例如在情景模拟法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生产操作,模拟具体的工作场所环境,提出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几周布置具体任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查找资料,准备课堂发言讨论。使用案例教学时,广泛收集货物储存运输过程中实际发生案例。有影响的典型案例有:显著温差导致货物出汗受损、不合理使用粮食熏蒸剂导致人员中毒、原木呼吸使工人窒息死亡等等。结合案例,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促使学生灵活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物流商品养护》涉及领域广泛,仅仅靠理论知识的讲解无法完成教学,需要结合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完成教学。其中拍摄教学录像是一种有效的方式。鉴于部分仓储生产操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复杂性、危险性,有的仓储企业地处偏远的郊区,交通不便,不方便大批学生直接参观学习。可以拍摄专门的教学录像,结合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堂教学,将生产一线的实际场景、生产操作过程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增强学生对商品养护技术的实际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丰富经验,提高技能。

(五)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需要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合理性、可操作性。良好的考核方式能够给予学生客观全面的评价,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总评成绩可以由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模块任务考核成绩三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是考核学生平时出勤状况,作业完成情况及小组讨论上课发言情况。主要是考察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期末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对商品养护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模块任务是请学生在给定的商品或者货物中进行选择,完成商品养护实例调查报告,重点考察学生灵活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模块任务考核成绩×40%。

四、高职《物流商品养护》课程改革的意义

(一)丰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要求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重要工作。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成功实现,也关系到物流专业建设的良性发展。针对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情况,高职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等同于本科院校,高职物流专业建设口径宜窄不宜宽,需要确保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的广泛性。需要结合行业发展的动态,区域经济特点,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明确培养目标定位。可以根据岗位核心能力,来选择教学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物流商品养护》课程可以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来设置,它的开展将进一步丰富物流专业的课程体系,细化培养目标。

(二)帮助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特色教育的有效途径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专业间的竞争。研究专业建设与发展中的特色,突出自己的个性特征,采取有效实现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式,是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考虑的战略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的操作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该课程的教学开展可以帮助企业培养下列具有人才:药品保管养护员、粮食储运安全技术员、金属货物养护员、冷链物流管理员等等。

(三)社会物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离不开大量知识结构完整,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工作支撑。2012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9.4万亿元。其中,保管费用3.3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5.2%;保管费用中有重要的一项即物品损耗费用。物品损耗费用指:社会物流活动中,因物品的损耗,包括破损维修与完全损毁而发生的价值丧失。同时也包括部分时效性要求高的物品因物流时间较长而产生的折旧贬值损失。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物流业发展有着典型不足,其中之一就是冷链物流基础实施落后。相关资料表明,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中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每年我国果蔬类流通的腐损损失超过1000亿元,整个物流费用占易腐食品成本的70%,远远高于50%的国际标准。物流行业发展的现状,急需大量懂技术、懂专业、懂管理的物流商品养护人员的参与。《物流商品养护》课程的有序开展能够为社会培养有针对性的商品养护技能型人才。在实际生产操作中改善商品或者货物的储存条件,防止商品质量变化的快速发生。降低货损率,为企业和社会节省物流保管费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1]马伟华,鲁庆尧.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2,(12):258-259.

[2]孙艳.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0.

[3]束庄健.职业院校物流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46-47.

[4]徐怀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2,(7):2.

[5]钟秀英.《药品储存与养护》教学改革与实践[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3):134.

[6]李志英.构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货品养护》课程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5):237-238.

猜你喜欢

物流教材高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