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互文性为基础的语篇生成过程研究

2014-02-28

关键词:互文互文性写作者

(南京师院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210000)

一、引 言

英语写作是学生英语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英语教学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写作不仅仅是字、词、句子、段落等成分线性组合的语言表达训练,它还是一个互文对话实践,写作的实质在于互文。而现今,我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恰恰忽视了写作的互文特质以及写作中的互文输入和训练。

国外不乏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写作研究[1][2][3],国内近年来以互文性概念为基础的写作教学研究也逐渐兴起[4][5],但通过互文性理论研究写作中语篇生产过程的研究仍属空白。

笔者认为通过互文性理论,能够发现写作过程中文本间最普遍、最根本的空间结构和互文关系。因此,本文拟以互文性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探讨写作的语篇生成过程,以期了解语篇生成普遍规律,借此解决现今写作教学以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首先探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文本互文关系,然后再基于互文性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整合建构互文性语篇生成过程。

二、文本概念的延伸

传统的文本概念下,一个文本由词、短语、句子、语段等结构单位逐级、线性地生成,而在互文视角下,“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6]。任何文本都不是封闭独立的,文本的生成离不开对文本世界中处于不同层面的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写作最终生成的文本是多个文本互文下的产物。

互文意义下的文本概念更开放。可以是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头或书面语的段落[7],也可以是视频、网页等超文本;或是更广义上的知识框架、记忆单位、社会文化等。

笔者认为写作是四种文本间的互文对话过程,最终输出的文本产品为“个性文本”。个性文本是写作个体最终的语篇成品,它的构建是建立在对“他文本”的吸收和应答。这里的“他文本”不单指狭义的用以借鉴和学习的其他文本,而是包含互文文本、读者文本和语境文本三种。

(一)互文文本

互文文本不仅是具有互文性特征的文本,它应该是由人脑中固有的图式文本以及外部文本共同形成的。

外部文本是指写作者在构建个性语篇时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借鉴的外部语篇资料,如阅读材料、范文范例、工具书、他人作品或图片、视频、网页等超文本。写作者在写作前若能得到足够且适当的外部文本输入,其文章在语言、内容、形式、写作策略和思维方式等层面均能得到借鉴和启发。

图式文本是写作者在构建新文本之前脑中就固有存在的“文本”,包括作者的长期记忆、经验、思维习惯、写作技巧、知识框架等,可细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策略图式。语言图式指的是写作者的语言知识(词汇、语法知识等)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形式图式是关于文章的组织架构、文体表达、体裁格式等谋篇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作者具备的背景知识;而策略图式指的是写作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运用的写作技巧和策略等。

图式文本和外部文本共同形成写作过程中的互文文本,两者相辅相成。首先人脑中的各种图式互相关联,共同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络。人们在理解、学习新事物的时候,需要将新知识与已知概念、经验、自身背景知识等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阐释取决于头脑中的固有图式,解读新事物又能产生图式网络中的新知识,形成新的图式,最终对个性文本的输出产生影响。

(二)读者文本

读者文本是由读者类型(读者是何种群体,读者群体的背景、特质等)以及读者观点(包括读者阅读的动机、立场、态度等)组成的。读者是作者希望最终施以影响的人。不同的读者类型,使文章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会影响文章的文体样式、表述方法以及语体风格。

(三)语境文本

“语言在语境中产生,也在语境中运用。”[8]语篇和语境之间是双向、辩证的关系。语境影响语篇的理解和生成,又由语言使用者通过语篇去推断和解释。语言的语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社会文化层面和社会文化系统内的具体层面[9]。社会文化层面上的语境是语言系统的环境(environment),指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也就是社会文化因素;后者层面上的语境则是指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也就是语篇的环境。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共同组成了语境文本。语篇的构建和存在与语境文本息息相关。写作者首先需要依赖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去解读文本意义和读者信息,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再通过情景语境(语域)控制下的一系列语义选项来构建新的文本意义,将新的意义投射到新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语境上去。

三、互文下的语篇生成过程

通过上文对写作过程中各类文本的介绍可知,任何文本的识解和生成都离不开其他文本和其所在的语境。在互文性语篇生成过程中,个性文本生成的过程至少要经历四重互文进程。

第一重互文进程发生在互文文本内部,是语境文本影响下的图式文本与外部文本互文。第二重互文进程发生在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的四个层面(文字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情景语境层)间。第三重互文进程是文化语境文本影响下的读者文本与个性文本互文。最后,个性文本生成后又将新的语篇和意义投射到文化语境文本上,形成新的文化语境文本,产生互文循环关系。而这四重互文进程一起形成了互文语篇生成过程(如图1)。

图1 互文语篇生成过程

(一)语境文本影响下的图式文本与外部文本互文

图式文本和外部文本共同形成写作过程中的互文文本。图式文本又分为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策略图式。

图式文本作用于外部文本的搜集、理解和运用。写作者在接触写作命题后,脑中的图式文本就被激活。不同的经验、背景、知识框架、认知结构使得写作者对命题和写作的理解也不同。在对命题的理解基础上,写作者整合图式资源,搜集自己认为适当的外部文本作为互文输入。例如,同样撰写一封英文简历,英语语言图式强,但不清楚简历写作格式和写作策略的人会搜集更多简历范本、写作技巧等作为互文输入;英语语言图式薄弱,但对简历格式和撰写策略相对了解的人则倾向于选择语言方面上更有帮助的互文输入。

对外部文本的解读和学习又对图式文本产生互文影响。写作者通过外部文本,借鉴或获取语言、内容、形式、策略等方面的新知识,再反作用于图式文本,由外部文本所获取的新信息又将转化为写作者自身的新知识,形成图式网络中新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策略图式。

与此同时,这一重互文关系是与语境文本密不可分的。首先,写作者需要依赖文化语境文本来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包括理解写作命题以及对外部文本的阐释和解码。不同的文化语境会影响对文本的解读。

其次,写作者需要依赖情景语境文本去分析外部文本中,在语域变量的控制下文本是如何通过语义选项的一系列选择来完成意义的。通过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对文本进行解读后,写作者会激活新的语言、形式、内容和策略图式。

综上所述,受话人在理解外部文本时,图式文本和语境文本都不可或缺。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帮助受话人更好地解码和阐释新文本。解读新文本后,所获取的新知识又成为受话人脑中的新图式文本,以此完成写作过程中第一重互文进程。

(二)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互文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和其语境有五个层面: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情景语境层以及文化语境层[10],相互关系是上层由下层实现。其中,语义层和词汇语法层构成语言系统的“内容层”(content plane),而语音/文字层则作为“表达层”(expression plane)[11]。

写作的个性文本由语义层的三大纯理元功能(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构成意义潜势系统,而三大功能又受制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即语域)的变量语场、语旨、语式与语义层上的三大纯理功能(概念、人际、语篇功能)相关联,在词汇语法层面则由小句语法的形式体现,最终由具体的表达实体——文字来具体实现。

在写作过程第一重互文进程——图式文本与外部文本共同形成互文文本后,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的四个层面(文字层、词汇语法层、语义层、情景语境层)之间产生四种互文关系,分别是指涉互文性(referential intertextuality)、内容互文性(content intertextuality)、体裁互文性(generic intertextuality)及人际互文性(interpersonal intertextuality)。Fairclough曾区分了显著 (manifest)互文性和构成(constitutive)互文性[12]。前者指其他文本明显地存在于另一文本中,如引言、抄袭等文本中明显包含或标明的其他文本的话语。后者是指文本中存在能联想起其他文本的语义、体裁或语篇类型规范(conventions)等,是语篇生成中涉及的其他文本的话语规范的组合。在指涉互文性、内容互文性、体裁互文性、人际互文性四种互文关系中,指涉互文性属于显著互文性,而后三种则属于构成互文性。

1.指涉互文性发生在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的文字层和词汇语法层之间

指涉互文性是显性的互文关系,指的是一个文本中标明的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如引语、引言、典故等。写作者在写作中,不可避免的要借鉴和参考互文文本,直接、间接的引用,或是吸收外部文本中的内容和表达等,而这种显性的指涉互文关系自然就呈现在词汇语法和文字层面上,由语篇的表层特征(如引号等)明确地标示或暗示出来。写作者在撰写个性文本时,与外部文本间的互文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首先解读和习得外部文本,将获取的知识融入自身的图式文本后,由互文文本范畴下的图式文本对个性文本直接产生互文影响。在互文文本所包含的四种图式(语言、内容、形式和策略图式)中,语言图式,也就是写作者的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句法表达等)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等,通过对外部文本的阅读和借鉴又再次得到深化。在个性文本生成过程中,与其文字层和词汇语法层产生显性的指涉互文,例如引用习语和典故,运用查阅词典后新习得的词汇和句型等。

2.内容互文性发生在互文本与个性文本的概念功能/语场之间。

概念功能是用语言表达主、客观世界中各种经历和内心活动的功能,对应情景语境层上的语场,代表语言的“内容”。因此笔者将发生在互文文本和个性文本的概念功能/语场之间的互文关系称为内容互文性。内容互文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在内容、语义系统选项间的互文,以实现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

在语篇生成过程中,互文文本中的内容图式与个性文本的概念功能/语场之间存在内容互文性。写作者在写作时,首先运用脑中的内容图式,也就是作者具备的背景知识等对写作主题进行解析,大致构思将要生成的个性文本内容。随后,写作者搜集与写作主题相关的范文、阅读资料、工具书等外部文本进行借鉴和解读,辅助个性文本的生成。写作者所搜集的外部文本首先与个性文本在主题和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共性和语义选项的相似性。通过对外部文本中及物性系统、语态等进行辨别和分析,写作者了解具体概念功能语义系统下的选项,习得新的概念,自身内容图式得以拓展。被阅读、学习和阐释后的外部文本通过互文影响作用于写作者脑中的内容图式,并通过内容互文性来影响写作者对写作内容的初构、选择,乃至概念功能范畴下及物性系统、语态的选择。当进行个性文本撰写时,一旦遇到相同的情况就能做出合适的选择。

合适和充分的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的概念功能/语场发生内容互文,能帮助写作者完善概念功能范畴下的语义选择,更好地实现概念功能,通过文本传递信息,表达和反映“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13]

3.体裁互文性发生在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的语篇功能/语式之间

一个文本的语篇功能是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组织功能,它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将语篇中各个句子连接成一篇连贯文章的功能,涉及写作者如何组织信息、构建语篇,并将意义潜势融入语言组织结构中。语篇功能对应语式,是交际的渠道和媒介。语篇功能/语式是文本的“纽带”,关联概念功能/语场、人际功能/语旨。语篇功能对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有能动(enabling)作用。没有它,后两者均无法实现。互文文本若仅在概念功能/语场上与个性文本互文,不考虑在语篇功能/语式上的互文情况,有可能出现同样的文本内容,却因语篇结构不当、信息组织方式低效,体裁结构误用等情况导致无法达到最终的交际目的。

因此,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之间的体裁互文性对语篇的生成具有重要意义。体裁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其他一个或多个文本之间在体裁上或语篇类型规范(conventions)上的互文关系,写作过程中,这种体裁互文性发生在互文文本的形式图式以及个性文本的语篇功能/语式之间。通过与互文文本下的形式图式的互文过程,写作者能归纳出体裁特点,了解特定体裁归属如何谋篇,如何将不同体裁混合交融以达到特殊的交际目的等,更好地把握话题的出发点(主位结构)、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的关系(信息结构)以及衔接手段等。例如学习学术语篇时,写作者会阅读相关语篇,如类型、科目相近的学术语篇、论文指导手册等,分析主位和述位结构,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的分布以及学习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架构和格式,达到语篇结构的完整、连贯和规范。写作者通过外部文本了解和学习体裁和语篇类型规范后,又反作用于自身形式图式文本,形成与个性文本之间的体裁互文。

4.人际互文性发生在互文文本与个性文本的人际功能/语旨之间

个性文本与其他文本在人际意义层面上的互文联系为人际互文性,互文文本中的策略图式与个性文本的人际功能/语旨间就存在人际互文性。个性文本的人际功能是人们用语言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的功能,它对应的情景语境中的语旨,是指读者、作者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写作者通过个性文本的人际功能/语旨来表达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对事物的推断,并参加社会活动、建立社会关系等,而图式文本中的策略图式就包含写作者为了达到交际目的而运用的写作技巧和策略。不同的交际目的下人际功能/语旨都会随之变化,使用的写作策略也不同。例如学术论文应使用陈述语气,表达与读者之间有距离,不含个人感情的平等关系。

(三)语境文本影响下的读者文本与个性文本互文

个性文本的人际功能和语旨不仅与互文文本发生人际互文,它与读者文本之间也存在人际互文。写作的主要任务和交际目的就是影响读者,传递信息。作者若想写出理想的个性文本,成功的达到交际目的,必须考虑读者文本,即读者类型(读者群体,群体背景、特质等)和读者的观点(包括阅读动机、态度等)。因此,成功的个性文本的人际功能/语旨与读者文本之间必然存在人际互文联系。

读者文本变化,写作中文章的交际目的、作者的身份、立场、参与者的社会关系等人际因素也会随之变化。读者文本在个性文本生成过程中,通过与之不断互动,影响意义的选择和表达,影响个性文本的文体样式、表述方法以及语体风格等。

同时,语境文本会对读者文本的各个因素产生影响。读者是何种群体、读者和作者的交际目的、写作表达方式等都是文化语境文本在语篇中的体现;社会活动的参与者(语旨)也是情景语境文本的语域变量之一。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话语团体成员有着截然不同的特质、背景和立场。

(四)个性文本与语境文本互文

每一个个性文本的生成都是与特定的语境文本息息相关的。图式文本的形成离不开语境文本,外部文本在情景语境文本和文化语境文本中被阐释和解码,读者文本也受到语境文本影响,与之密不可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文本的生成依赖语境文本来进行语义选项的选择和意义的构建,同时通过情景语境中的语域变量,以及文化语境中的语类结构潜势来表达意义,达到交际目的。而最终生成的个性文本又对文化语境产生了新的影响,将新的语篇和意义投射到原本的语境文本上,形成新的语境文本,由此产生新一轮循环的互文进程。

四、结 语

任何一篇文本都不是孤立的,它存在于巨大的文本网络中,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应答。互文视角下的语篇生成立体而动态,写作最终生成的个性文本是互文文本、读者文本和语境文本交相互文下的产物。笔者以互文性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整合互文语篇生成过程,希望通过阐释语篇生成过程中所涉及的文本互动和互文关系,找到写作过程影响语篇生成的重要的因素,并在未来的写作教学中加以应用。

[1]Holmes,J..Intertextuality in EAP:An African context[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4,3(1):73-88.

[2]Manak,J.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and Literary Understanding:The Impact of Interactive Read-Alouds on the Writing of Third Graders During Writing[J].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2011(46/4):309-311.

[3]Pantaleo,S.Readers and writers as intertexts:Exploring the intertextualities in Student Writing[J].Australian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cy,2006(29/2):163-181.

[4]王昌米.互文性与英语写作任务的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10(2).

[5]杨汝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互文性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外语,2009(7).

[6]Kristeva,J.Séméiotikè,Recherches pour une sémanalyse[M].Paris:Seuil,1969:145.

[7]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1.

[8]张德禄.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2).

[9]王初明,Bill Winser.从系统功能语法看阅读[J].现代外语,1996(4).

[10]Martin,J.R.&D.Rose.Interacting with text:the role of dialogue in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J].Foreign Languages in China,2007a,4.5:66-80.

[11]Martin,J.R.Analyzing genre:Fuctional parameters[A].In Christie,F.&J.R.Martin(ed.)Genre and Institutions:Social Processes in the Worplace and School[C].London:Cassell,1997.

[12]Fairclough,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13]封宗信.现代语言学流派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010:61.

猜你喜欢

互文互文性写作者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给初学写作者的意见
看看热闹的世界,做个鲜活的写作者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写作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