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双孢菇栽培技术
2014-02-28罗中元
罗中元
(姚安县农业局,云南 姚安 675300)
1 栽培场地选择及菇棚构筑
1.1 栽培场地选择
菇场选择在避风向阳、排水良好又近水源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土壤偏酸性、富含腐殖质、保水性和透气性好的地块为佳。
1.2 菇棚构筑
1)选择菇棚地址:菇棚地点应坐北朝南,附近有足够的堆料场地和充足卫生的水源供应的地块,并在上游和上风向没有废气废水污染。
2)菇棚规划设计:菇棚一般不宜过大,太大操作不便,通风不良和二次发酵增温难,一般采用1.8m×2.5m×20m,棚内两边开墒 0.9m,中间留0.4m的通道,两边压膜0.1m。
3)菇棚材料:菇棚材料可以根据种植户情况,选择实心竹、废弃木料、角钢等,成本越低越好,但一定要考虑牢靠和经济实用两个因素。
4)菇棚建设:利用竹木搭建“人”字形简易大棚,棚高一般不低于1.7m,棚宽2.5m,棚长可根据地块及种植面积,但不要超过20m,超过20m不利于通风。棚外盖上黑色塑料薄膜,再覆盖稻草、山茅草、枯枝叶、废纸板等物用来遮阴保湿保温。
2 栽培料准备及堆制
2.1 栽培料准备
双孢菇生长需要包括粪肥、秸秆、饼肥、化肥、矿物质五大类,以粪肥、秸秆(即通常说的粪草料)为主料。培养料是双孢菇高产、稳产的基础。以100m2种植菌床为例,需准备秸杆 (干稻草、玉米秆等)2000kg;粪肥(干牛粪、羊粪等)1000kg;饼肥(以油枯为主)150kg;化肥分别需要复合肥20kg、尿素20kg、普钙60kg;矿物质分别需要石灰50kg、石膏 50kg、甲醛 1~3kg。
2.2 栽培原辅料堆制
1)双孢菇栽培时间:结合姚安县气候特点,当年10月至次年4月进行栽培为正季菇;当年5月至当年10月进行栽培为反季菇。由于姚安县夏季气温高于双孢菇生长适宜温度,菌丝老化快,产量不高,效益不好,因此没有特殊条件(如地下室、防空洞或有降温设备),一般不宜种植反季菇。
2)堆制场地选择:堆制原辅料的场地应选择在菇棚附近,方便进料,要求向阳、通风、排水畅通、水源充足、地面平整硬实。在建堆前一天用石灰粉消毒,不让畜禽进入堆料场所。一般每100m2菌床应有堆料场地50m2。
3)原料预湿处理:将准备好的秸秆浸泡在0.5%的石灰水里3~5h,让其充分吸水,然后捞起放在堆料场,并均匀撒上晒干碾碎的粪肥和油枯(注意在加入粪肥和油枯时检查是否有螨虫,如有还需事先用药杀死)。预湿中注意要干湿均匀,含水准确,以免堆制原辅料温度上不去。
4)建堆:建堆时最好先在底层中部铺设竹秆、木杆等物设置通气道,以利于料堆底部透气。料堆宽1.6~1.8m为宜,先在底部铺一层20cm厚的草料,再在草料上铺上5~6cm厚的碾碎干牛粪和油枯;然后再铺20cm厚的草料,再铺碾碎干牛粪和油枯,这样交替铺设,堆积起来,一直堆到1.4~1.5m高,长度不限,以料场情况而定。在建堆过程中要注意浇水或浇清粪尿、沼液等,第一层可以不浇水,以后每层都要浇清水或人粪尿、沼液,下层少浇,上层多浇,掌握在建堆后少量流出为宜。
5)翻堆:翻堆的目的是通过对原辅料的多次翻动,把外层与通风层和底层的原料互换位置,促进微生物的分解活动和物质性转化。因此翻堆要上下、里外、生熟料相互调位,使草粪均匀混合,并在翻堆过程中加入辅料,并加入石灰水调节水分,直到手握有2~3滴水流出为宜,并保证料堆pH值在7.5~8.0,在翻堆过程中应逐次适当缩小料堆宽度,高度保持不变,具体堆制的时间、添料见表1。
表1 栽培料堆制
3 进料及播种
3.1 进料
进料就是把上述发酵的原辅料搬进菇棚,把培养料铺设在墒面上。铺设原辅料时要求疏松、均匀,料高最高为30cm。
3.2 二次发酵(后发酵)
进料前应先对棚内消毒1~2次。首先对棚内喷洒800倍的辛硫磷乳油杀死地下虫卵,然后按每20m2用0.5kg甲醛溶液熏蒸杀菌。方法是在棚内放煤火,每1kg甲醛加1kg水加热熏蒸,结束后打开通风口通风,无甲醛气味即可进料。第1次发酵后,将原料迅速移入棚内墒面上 (应在一天内完成),利用这个季节的高温,再加上塑料棚的升温,使棚内温度迅速上升到50~55℃,保持此温度并维持3~5d,进行二次发酵。结束后,进行大通风换气降温,待温度降至28℃以下时,调节pH值及含水量至适宜,即可把原料在墒面上铺开,料厚20~25cm,待播。
3.3 播种
撒播方法为:每平方米用750mL菌种1~2瓶,把1/3菌种撒在培养料表面,然后用干净粪叉轻轻抖动,让菌种落入培养料中层,再把2/3的菌种撒在表面,把料面整平,适当压实,接着床面覆盖报纸或塑料膜。
3.4 播种后到覆土前的管理
这段时间主要培育健壮菌丝,防止杂菌和病虫害的繁殖,还要防高温袭击和雨水危害。播种后3~5d内是菌丝萌发生长定植期,以保湿为主,同时严防高温危害,棚内温度超出30℃时,掀动薄膜通风(最好是黑色薄膜,若无黑色薄膜,可在培养料上覆盖一层事先彻底消毒的乱草,再盖上普通薄膜),使菌丝在料面迅速萌发生长,5d后菌丝生长旺盛,呼吸强烈,需氧多,放出二氧化碳亦多,应掀起棚架四周薄膜降低温度。
4 覆土
播种后1~3d,只要菌种萌发吃料,即可覆土,覆土越早出菇周期越长,产量越高,覆土可分两次,第一次覆盖2cm大小的泥土3~4cm厚,过几天后再覆细土填好粗土间的空隙。覆土总厚度仍然是3~4cm厚。
5 中期管理
5.1 覆土后至出菇前管理
管理工作主要是促使菌丝在土层中生长健壮而不旺,防止菌丝在土表生长。菌丝要求在土层的中间部位横向生长,离土面1cm左右形成子实体原基,为出菇打下基础。这时菌丝生长的好坏,子实体形成的数量和速度与土层水分、棚内温度和通风状况密切相关,要注意掌握。
1)水分管理:覆土后1~3d以保湿为主。以后逐渐通风,达到上干下湿,促使菌丝在土层横向生长。
2)通风换气,土层湿度大,掀起薄膜通风。
3)温度:棚内温度控制在20℃左右,如温度高出25℃,可掀起四周薄膜,使薄膜离开墒面3.3~6.6 cm以降低温度。
5.2 出菇管理
1)水分:出菇阶段以保湿为主,当土层的子实体大部分长到黄豆大小时,墒面出现报信菇,喷一次出菇水,使土粒达到捏得扁,搓得圆,稍粘手,含水量达到20%左右。墒内保湿性好,一潮菇只要喷一次水,采完一潮菇,待下潮菇前,再喷一次水,大约相隔 5~7d。
2)温度:出菇阶段,前期控温,后期保温,最适温度14~16℃,超出20℃时要掀起薄膜降温,低于14℃盖严薄膜,中午通风提高温度。
3)空气:出菇阶段,应常通风换气,使棚内有足够的氧气。
6 采收
适时采收也是获得高产的一环,菇密采小点,菇稀采大点。每次采菇后,菇床上留下的老根、死菇和死菌丝,要及时清除。挑老根最好从三潮菇采收后进行。在采菇和挑老根空穴处,要及时补上新土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