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两届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看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2014-02-28苏丽丽张智颖任丽莎
苏丽丽,张智颖,任丽莎,李 倩
(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000)
从近两届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看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
苏丽丽1,张智颖1,任丽莎2,李 倩1
(1.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000)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通过对近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比赛呈现的参赛内容、参赛单位性质及人数、奖项设置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综合分析和研究,探索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其发展方向,为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全民健身;健身健美操;比赛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影响下,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出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不同省市地区都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作为目前我国健身健美操最高水平和最大规模的赛事,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正符合了这全民健身的要求,它涵盖了全民健身领域中各种元素风格的运动形式,并以其特有的运动方式、独特的健身理念、多元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适应性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逐渐成为广大健身群众首选的健身方式。2012年成功举办的首届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的高度评价,由此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比2012年赛事不论从推广区域上还是项目内容上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些都展示着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良好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2012年和2013年的全民健身操舞比赛的整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研究,了解其发展现状,并探讨其发展方向,为我国健身健美操的快速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信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2、2013年两届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对象及研究的需要,通过网络检索和手动查阅等方法收集、阅读与此相关的期刊和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书籍,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以便对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数理统计法:通过观看现场比赛及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和2013年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秩序册,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资料信息和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4)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了2012—2013年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的参赛内容、各组别参赛人数、队伍数量统计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参赛内容分析
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不论在管理组织上还是赛程设置上更趋完善,参赛项目也有所增加,赛事名称中多了一个“舞”字,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项目内容,包括以下六大类:时尚健身操舞、第三套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时尚健身课程、时尚街舞、广场健身操舞[1],比去年增加广场健身操舞类比赛项目,小项由50多个增加到79个。这些项目都是根据不同性质、不同年龄段人群锻炼的需求,将大众都能参与的当下流行时尚的健身元素、各类不同风格、不同表演形式相融合,进行了集中地表演和展示,这些集健身、健美、健心为一体的健身健美操项目内容极大的丰富和拓展了健身爱好者锻炼的形式和内容。
表1 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参赛内容和项目数量比例统计(N=595)
表2 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参赛内容和项目数量比例统计(N=697)
从表1和表2的统计可知,2012年和2013年赛事的健身操舞类项目参与数量分别占总数的58.7%、67.2%,其次是大众锻炼标准类,分别占23.7%、14.5%,其他几类项目都在1.6%-10.2%之间波动,可见参赛队伍再选择比赛项目上比较集中化,各参赛内容的参与度存在不均衡性,对这些时尚项目还是不够了解。对比表1、2各项目的参与情况可知:像健身操舞和民族健身操舞有递增趋势;而大众锻炼标准类、时尚健身课程类、时尚街舞类项目没有持续平稳的上升,而是有下降趋势,尤其大众锻炼标准类有很明显的下降;新增广场健身操舞类项目参与数量却是最少的一部分,仅占1.6%,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更好的宣传、组织和推广普及。
2.2 参赛单位组别、人数分析
2.2.1 参赛单位组别分析
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的参赛单位的覆盖面较2012年有较大增长,新增加了部队、街道社区和特邀农业银行等单位,这样的变化大大扩大了大赛的广泛群众基础。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的竞赛组别较2012年也更加科学、更加的细化,根据参赛队伍的级别和性质进行了合理的分组。2013年的分组增加到11个组别,专门为中国农业银行设置了农行组,在去年的基础上将大学组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分为普通院校组、体育院校组、精英组[1],因为他们的身体能力水平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的分组会使得比赛更加公平合理,能使运动员更好的发挥和展示自己的能力水平。
2.2.2 参赛单位人数分析
全民健身操舞大赛一直贯彻着全民健身的理念,希望更多人可以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比较2012、2013年全民健身操舞大赛参赛人数可以看出,2013年的规定参赛人数为:参赛队员性别不限,广场健身操舞参赛人数为10-36人,其他项目参赛人数均为6-24人[1],而2012年为:性别不限,参赛人数分为小集体5-8人,大集体9-16人[2]。新的规定参赛人数已经没有了小集体,而是以更大集体参与的现象呈现,这些都很明显的体现大赛鼓励更多、更广群众参与的办赛宗旨。
表3 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参赛单位及人数统计
表4 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总决赛参赛单位及人数统计
由表3、4对比统计可看出以下变化:(1)2012年和2013年学校组和社会组人数比例分别为:86.6%/13.4%、75.1%/24.9%,学校组的参赛人数明显的高于社会组,但2013较2012学校组的人数整体下降了11.5%,大学组、幼儿组和高中组都有下降趋势,小学组和初中组成递增的良好趋势,说明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当然原因可能是学校的组织力度、宣传力度、意识观念、时间的充裕度和单位领导的支持力度等方面有所差异;(2)今年的社会上的参赛运动员是明显增加了,比去年增加了11.5%,其中农行组和中年组的参赛人数分别增加了14.7%、2.1%,而青年组和老年组则分别下降了3.8%、1%,说明社会组的健身操发展还处于不稳定状态。
2.3 奖项设置分析
两届赛事的奖项设置是有变化的:2013年的奖项设置为特等奖20%、一等奖40%、二等奖40%,而2012年的奖项的设立为一等奖30%,二等奖40%,三等奖30%;2013年大赛总决赛中获得各组别、各单项一等奖中的“第一名”的单位和获得一等奖队伍的教练可获得证书、奖杯,这是2012所没有的;2013年赛事特别奖的设置也更加详细,比2012年增加了推广领导奖、单位推广奖、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贡献奖、单位特别贡献奖等奖项,并给予证书、奖杯或推广基金。对比可知2013年的奖项设置更多、更合理化,更规范,可以让更多的队伍拿到奖,这样对于参赛的不论是教练还是运动员来说,拿着好名次回去能让他们觉得进行了锻炼还能得一个奖,得到肯定,从而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满足感,符合该项目持续发展的需求。
2.4 我国健身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方向
2.4.1 科学性发展
提高科学化程度是健身健美操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选择和必经之路。对不同人群体质的测定和不同年龄段人群锻炼的最佳心率范围、运动强度要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和达到有效的健身效果,有助于我国健美操协会在创编时能够根据不同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状况、健康水平和爱好的健身者的需求,编造出与他们本身相适应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大赛的六大操舞类参赛项目就是根据大众不同的需求而设置和创编的,从而吸引“全民”参与到全民健身操舞中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13年的赛事中首次使用专业水准电子竞赛仲裁体系设备,保证了比赛的“零申诉”,这套系统能在裁判组打分后自动计算汇总排名,几秒钟就能知道成绩,所有人都改不了分,确保了赛事的公平公正,体现了赛事的科学化水平。
2.4.2 多元化发展
所谓多元就是由单一向多样发展,表现在表演种类及形式上呈多元化(时尚化、民族化、本土化)的发展趋势。这两届大赛都吸收了众多民族或地方特色、当下流行的时尚元素、舞蹈元素等最新最好的内容,将不同风格的操舞类比赛项目内容汇聚在一个舞台上,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文化需要和健身多元化需求,主动吸收、借鉴和融合各式各样适合自身特色的舞蹈类精华,也是当下我国健身健美操项目本身强烈寻求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健身健美操项目的发展活力、观赏性和艺术表现力,推动了我国健身健美操持续发展的进程。
2.4.3 创新性发展
不断的创新是健身健美操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赛事无论在组织模式、竞赛内容、技术创新、参赛单位、参赛对象的范围,还是参赛者年龄上都进行着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早期的健美操动作特点是伴随音乐节奏单双脚不断跳跃,动作单调,而今的全民健身操舞在此基础上溶入并结合了民族舞、民间舞、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等体育艺术形式,为健美操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及素材,大大增加了其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加之大赛具有的特色服装、音乐和器械的使用,都为我国健身健美操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同时大赛的组织模式不再像以前仅仅是参赛者们的自娱自乐,而是走出了室内场馆、走进了广场、走向了群众,真正的走到了老百姓的身边,使参赛者与观赏者同喜同乐,从而影响更多人。
2.4.4 普及化发展
普及是一个体育运动长远发展的基础。健身健美操运动对运动场所要求不是那么高,只需利用公园、广场和室外的空地即可进行锻炼,尤其在我国现阶段体育设施缺乏的情况下,不受时间、地点和人数的限制,可见健身健美操运动比其他的项目更利于推广、普及和发展。这两届赛事的比赛场地与以往不同,场地走出室内,走出体育比赛场馆,走进大自然,走进人民群众中,让更多的民众观看到比赛和表演,近距离地接触了全民健身活动,大大增强了全民健身的表演效果;同时大赛降低了赛事门槛,增加了规定参赛人数,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参与了健美操运动;加之其简单易学、便于推广、适合不同锻炼群体的身心协调发展的要求、具备全民参与的特点和全面健身价值,都是健身健美操在我国更加的普及和推广的很有利的条件。
3 结论
(1)2013年大赛较之2012年不论在管理组织上还是赛程设置上更趋完善,新增加了广场健身操舞,参赛内容更加丰富,内容从去年的五大类增加为今年的六大类,50多个小项增加到79个小项。
(2)参赛项目数量总数呈上升趋势,但不同类别参赛内容的参与情况存在不均衡性,悬殊较大,运动员对于项目的选择较集中化,存在不稳定性。
(3)参赛单位的覆盖面更加宽泛,进行了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组,利于比赛更有序的进行;学校组和社会组的差距缩小,但各组别的参与性存在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4)2013届大赛在首届基础上考虑了大赛的办赛宗旨和运动员的需求,对奖项设置上进行了合理的改变,使各有所长的参赛单位得到应有的奖励,很好的鼓励和促进了健身健美操的持续发展。
(5)随着社会进步和大众体育价值观的不断增强,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水平、科研水平、科技手段、各种舞蹈艺术的冲击和健身健美操项目本身的发展,都推动着我国健身健美操向着科学化、创新化、多元化和更加普及化的方向持续发展。
[1]2013年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秩序册[C].山东青岛.2013.10.
[2]2012年全国全民健身操大赛总决赛秩序册[C].山东青岛.2012.10.
[责任编辑 贺小林]
G831
A
1004-602X(2014)03-0109-04
10.13876/J.cnki.ydnse.2014.03.109
2014-06-15
苏丽丽(1991—),女,河南新乡人,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